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正花 《江西教育》2022,(36):65-66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五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渗透劳动教育,能丰盈语文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劳动素养得到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有助于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低年级属于启蒙教育的黄金阶段,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同时,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也会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劳动教育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渗透,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减”背景下,在实施新课标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可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巧设融数学与劳动为一体的实践性作业,进行数学与劳动合二为一的综合评价,润物无声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数学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双提升。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单元教学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劳动知识、技能、精神、习惯等的有效组织形式。文章以“探究植被”为例,从设计主线、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融合劳动教育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期为劳动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渗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较高的劳动素养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文章从论述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劳动教育;立足语文教材,发掘劳动教育素材;丰富作业...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物理教学渗透的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理念,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方向.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创设劳动情境,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劳动素养,并以此为方向,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落实劳动素养的培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是培养并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意志等核心素养,实现“以劳育美、以劳强体、以劳增智、以劳育德”的劳动教育目标,成为当前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关注的重点课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以期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双减”与劳动教育共同指向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育人目标。“双减”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外部支撑,劳动教育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内在动力。在现代教育中,劳动教育采取一切有益于劳动素养培育的教育载体,关注学生价值性、精神性劳动品质的生成,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对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具有重要作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精准定位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探索“劳动+学科”的融合途径,促进政府、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多方联动,优化开展劳动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劳动教育是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教育活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应基于全“时域”贯通、全“场域”覆盖、全“领域”渗透、全“视域”参与的策略,强化劳动教育在时空环境中的情境创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以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和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措施。面对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所遇到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等难题,高职院校要紧抓改革发展机遇,构建体现新时代要求、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彰显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反馈,发挥劳动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吕长世 《科幻画报》2023,(2):192-193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劳动,作为综合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品质的表现与反馈。从小学阶段开始,向学生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自主的劳动意识,并具备独立自主的劳动能力,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农村与城市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共性与差别,农村具有得天独厚且丰富的天然劳动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与利用好农村的周围环境,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设计,打造出适合学生参与的劳动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的能力,做好小学生的劳动启蒙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中小各学段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为目标,使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高中地理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兼备的学科,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高中地理教师要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在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当中渗透劳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探寻提升学生实践力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五育并举”视域下,班主任要强化班级课程意识,以劳动课程建设为主要切入点,以班级为主要阵地,积极构建班级劳动教育课程,丰富班级劳动教育内容,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在推动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颖  杨叶芳 《江苏教育》2023,(12):14-17
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应以劳动教育目标为基础,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发展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五育并举”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教师要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重要基础。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平台,能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契机。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劳动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意义,提出了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劳动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数学文化包含狭义和广义两层内涵,从狭义上说,它指的仅仅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从广义上说,数学文化还涵盖着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知识角,目的是通过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丰富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产生文化共鸣,体现人文与数学的交融。劳动教育是美德教育,劳动教育是数学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数学教育的每个部分中。数学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劳动意义,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如何利 用数学文化的教学来渗透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已经走进初中生的日常,在教学的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师要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将劳动教育与具体的课程对接起来,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进步。音乐的表现要素主要包含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感受和体验,这些感受和体验与人类的劳动密不可分,提升劳动素养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与音乐教学美美与共、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梳理数学素养定义,归纳出数学素养具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真实的社会场景、注重数学角度的思考、突出思维的创新、聚焦数学的应用等方面的特征,指出素养观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数学“四基”,并积极渗透数学文化.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形态,数学活动课在涵盖知识性的同时具备了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文章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活动课为例,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从教学分析、特色化和系列性问题情境设计、实践活动过程设计三个方面,展示劳动素养如何有效地渗透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中,旨在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20.
杨薇 《江西教育》2022,(32):24-25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立足于人的整体性,融合多学科知识,对人、社会和自然进行整合,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以大自然为教具,借助种植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发展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悦心”的劳动教育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