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个耗时久、跨度长、难度大的教学任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类别多样,层次各异。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来确定教学重点,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以《边城》为例,对学生问题进行分类,以《边城》中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在四组爱情故事的分享中,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期为整本书阅读的高效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以主问题为突破口,呈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注重既关注文本内部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又适度引入整本书中的相关内容。注重对书中内容前后兼顾,以期引导学生在研习后能自发阅读整本书,能逐渐领受《复活》这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课前预习明确《乡土中国》的阅读目标,提出基本的阅读要求。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进行具体的指导,主要包括:制定《阅读计划表》,确立阅读的“预期”,运用好略读、精读和研读的方法;掌握学术著作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勾连作品和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中国社会进行理性体悟与认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美系。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课堂设想通过梳理论证思路、反思论证过程、回到历史语境、探究经典价值使学生形成史论文的思辨性阅读策略。教学过程共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把握作者分析六国破灭原因的思路结构;从论据的真实性和论据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反思文章的论证过程。第二课时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六国论》借古鉴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对北宋对外妥协退让的深沉叹惋之情;比较阅读苏辙、李桢、苏轼三人的同题文章《六国论》,理解史论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引导学生对《红楼梦》进行整本书阅读,从何处下手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些问题是语文教师着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可从《红楼梦》第三回入手,把视线聚焦于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看到的布局、院落和楼阁器物等描写上,引导学生细致解读《红楼梦》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从环境中感受人物的特点及贾府暗藏的波谲云诡,从而为学生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教材的要求、学情的需要和小说的特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领会海明威语言的魅力。由“冰山”理论引入,探究“硬汉”精神背后的“现代性”哲学基础:人的精神价值的确认、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捍卫、对作为人类群体一分子的体认、对自我选择结果的主动承担。  相似文献   

9.
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核心,以关注学生学习经历、指导名著阅读方法为路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兼顾知识生成和应用的情境,提供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能力与素养之间联系的学习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深入思考,感受曹雪芹对贵族生活的眷恋、对无法挽救家族的忏悔、对青春生命逝去的哀挽,初探《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蜀相》与《蜀道难》的比较为起点,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推进展开,提供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思路。将课堂重点立足于精读《蜀相》,通过品读意象、炼字、典故,思考有限的篇幅如何表达丰富的意蕴,感受格律诗高超的语言技巧和丰厚意蕴,明确阅读格律诗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从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深度、阅读主体、阅读评价等方面突破整本书阅读传统教学的困境.探索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并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2.
剧本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展现了矛盾冲突,从而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将品读戏剧语言作为重要抓手,分析人物言行前后的变化,关注台词中人称、时态等细节以及反复出现的高频词语,从“变”与“不变”中发掘人物性格的复杂心理,从而理解“玩偶”二字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在阅读前、阅读中或阅读后使用图式学习阅读单。图式学习任务单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拓展等内容,把思维过程如思考方法、思考路径等用图画方式展现,将本来不可视实现阅读策略显性化,任务驱动式地推进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14.
聚焦《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引入语言学概念这一主问题,通过三项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内在逻辑,分析关键概念的内涵及作用,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写作意图,进而提炼阅读此类文本的路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的策略,首先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调动学生动力;其次设置研究专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激发研究活力;最后通过撰写读书报告,交流分享,提高能力。以此探寻解决一线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浅表化、检测化和虚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铸就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秦汉以后,儒家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道家主导了普罗大众的思想,法家则主宰了专制王朝的庙堂。唯独墨家昙花一现,在历史中轰轰烈烈地存在过,却又在乱世中迅速由显而微,乃至分崩离析。如此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为何会突然不见踪影、无人传承?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隐情?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为避免低质量、碎片化的阅读,教师要推动阅读教学的“精致化”,促进阅读教学的长效生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西游记》的名著阅读为例,笔者探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化的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其思维能力,培养其审美鉴赏眼光,加深其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围绕单元主题“倾听理性的声音”进行设计,利用文本的互文性特征,渗透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性思维习惯。课堂创设真实情境,围绕“推断”和“评析”这两个学习目标进行活动和作业设计,带领学生回溯历史现场,品味驳论文名篇的逻辑之美,学习古人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以核心素养落地为目标,着力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致力于构建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特别设置了四个学习任务。一是阅读、品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二是深层挖掘别里科夫是怎样变成“套中人”,甚至是专制统治的帮凶的。三是深层探究别里科夫死去的原因。四是主题探究:忧郁远方的一抹天色。  相似文献   

20.
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时间跨度长、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全文整体把握和对主旨深刻理解的特点,采用信息技术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赋能。以《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赋能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路径,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作业作品呈现方式,借助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促进过程性评价,借助网络技术提升翻转效率和促进深度交流,不仅提升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率,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