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论述中国国民性的文字中 ,一般来说 ,比较多的是毫不留情地剖析国民性的弱点。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看到或忽视了国民性的积极的一面。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短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总的评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用题目将疑问给了读者 ,让读者带着疑问的阅读兴趣寻求作者的结论。显然 ,本文强调的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对这类中国人的热情讴歌就是明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寇加紧侵略我国 ,国土日益沦丧。 9月 2 3日 ,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讲道 :“此时必须上下…  相似文献   

2.
薛暮冬 《学语文》2003,(4):13-13
[学习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二、感受“中国脊梁”的传统美德三、了解议论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习重点] 一、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二、理清文章逐层推进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重点 通过驳论证来驳倒论敌的论点。二、教学方法 从理解文章的一些句、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入手 ,掌握文章的批驳思路。三、教学程序1 .知识链接 :在第一、二单元 ,我们学过了 1 0篇课文 ,了解了有关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知识 ,从论证的方式上说 ,这 1 0篇课文都是立论文 ;本单元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论证方式———驳论。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 ,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 ,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 ,以彻底驳倒错误论点。批驳对方的错误论点 ,可以直接驳论点 ,也可以通过驳论据、驳论证来驳倒论点…  相似文献   

4.
[学习目的]一、学习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高超的论辩艺术。二、学习将逻辑证明和形象显示有机结合的写法特点,体会杂的艺术感染力。[学习重点]一、学习驳论的特点。二、理解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5.
贺锋 《现代语文》2006,(10):40-4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议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议论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的习惯。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当今世界环境和国人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让学生多读、多思、多领悟。  相似文献   

6.
【课标·教材·学情】“课标”对议论文阅读要求如下:“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人教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全套书唯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任务。在此前之前,学生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得不是很系统。  相似文献   

7.
预测式研读——在对课文内容和论述层次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一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没有树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为例,探讨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时间:2008年9月24日 地点:福建漳州市立人学校 年级:初三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驳论文,再放开一点看是杂文。这篇课文我们大家已经学过了。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对这篇课文,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仅700字左右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无疑是一篇难文。难在时代背景的理解,难在驳论方法的理解,难在语言文字的理解,难在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此类文章有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 师:“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又向关内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声势也越来越大。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却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所有中国人都失掉自信力了。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写下了这篇文笔犀利的杂文。(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见现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9月25日,为当时某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论调并进而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样一个事实前提而写的一篇批驳性文章,目的是鼓舞民族自信心,其用心可谓良苦至极,其精神也可敬可佩,由此,本文被认为是一篇宏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篇章。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学目标(一)理清并把握驳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二)体味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的语言艺术。(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教学重点理清并掌握驳论文的行文思路。三、教学难点体味杂文的味道:语言艺术、反驳艺术。(一)教学导入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叫立论  相似文献   

14.
胡秀灵 《现代语文》2006,(10):24-2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中,鲁迅先生义正词严地批判了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的亡国论调,热情赞颂了“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那么,这里“舍身求法的人”应指哪些人?课注释没有涉及。而“教参”则认为:“舍身求法的人”是指历经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并且几年来一直沿用此说。我认为这种理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从课文的内部逻辑结构入手,深入分析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及思维流程,质疑了教学参考用书中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当作一篇驳论文来教的事实,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应该是一篇杂文。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18.
《谈骨气》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学教材经常选取的课文。  相似文献   

19.
谈文锦 《学语文》2004,(4):17-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义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课后练习一问题1:(文章开头)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教师教学用书》给出对方论据的答案为: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二、不久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三、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简单点说就是三点:①自夸“地大物博”,②只希望国联,③一味的求神拜佛。本人以为这种看法深为不妥,可以说是与对方论点大相径庭的,对方由这样的论据是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结论的。  相似文献   

20.
两年以前 ,……照忘r……照应」“夸“地欠物博了”’.””‘.”丫…_希望着“国联v·····……)l“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令”…十久在不现照应」 r ‘①论据摇 !l(一)摆敌论亏 L②论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了直接反驻l(驳敌论r③失掉了他信力的虚假性) (破)L④一⑤发展着自欺力r⑥过渡}碍}L⑦一⑧论论题“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二。。…。.。.J、‘l卜1..沪人人人人的的的的干干命法苦硬请求头命民身理拚为舍有有有有护..1亏1 ..1尹..!考:、间接反驳(独立证明) (立)l、.|lwe、 之火 几门 反 二r;·照,反·;J中国的介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