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比传统武术散手与现代散打运动的文化特征,分析散打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困惑,提出现代散打应当在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击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真正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在维系传统中寻求创新,使现代散打运动成为一项具有文化传统特色而又不失时代气息的武术竞技运动,为中国文化腾飞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散打运动是中国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两个人互为对手,采取踢、打、摔、拿及其攻防等技术,相互击打以制胜对手的徒手技击格斗运动。在散打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技战术、心理和身体素质,而战术的灵活运用则是取得比赛胜负的关键,文章对散打战术进行分析,浅析散打的战术训练及其原则。  相似文献   

3.
我国男子散打技术运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踢、打、摔是散打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良好的技术运用和高质量的技击效果是比赛获胜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技术得分困难,动作效果差.通过对第10届全运会武术散打比赛录像的观察,了解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情况,记录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寻找对策,为散打运动技术的有效得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的产生、理论基础、技击特点、技击部位、训练特点、目标模式等诸方面分析了传统武术技击与现代散打的异同,旨在对传统武术和散打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散打运动自1979年从我国传统武术运动中脱胎而成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至今,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拳击加腿”、“打法过于单调”、“没有中国武术的味”。中国散打运动应以中国武术各流派的徒手格斗技法和战术为主要内容,以民族传统理念为基础,制定适合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自己的竞赛制度和规则,使中国“功夫”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于世人面前。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的武术散打工作者共同努力。1增强体质、功力训练,提高运动技能、技战术水平现代散打运动表明,所有高难、实效的技击技术、战术技法,都  相似文献   

6.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运动中具有独特的呼吸方式如:呼气、吸气、闲气、憋气。结合多年教学比赛经验.对散打运动中的呼吸特点及呼吸在散打浅赛中合理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谋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打是中国传统武术派生出来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竞技体育的冲击,由于人们生活需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它又与传统武术有很多不同,无论在竞技形式、目的、方法以及技击战略、训练手段、方向上等都产生了技术体系上的裂变。但是就像《孙子兵法》可以借鉴于现代战争一样,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和技击思想同样可以借鉴于散打,并指导散打朝着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武术竞技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所著《老子》一书,提出"道"的思想,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太极拳乃中国武术之精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老子思想的精髓:"道"、尚弱守静和柔弱胜刚强三方面对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外形动作和技击原理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希望能够通过对以上三点的分析论证,为太极拳习练者深化认识太极拳的特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2004年中国武术散打比赛新规则根据散打比赛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近几年来散打比赛中选手所表现出来的技术风格和竞技状态,为促进散打运动向民间普及和向有激烈对抗性的高强度竞技比赛发展,对旧规则(1998年制定)作了必要的增删修改。2004年散打新规则的实施使散打技术运用发生了巨大变化。拳法、腿法技术运用结构变化不大,但是得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武术的起源、武术与兵家的彼此联系与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兵家思想谋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泛兵论下的中国武术技击问题。武术技击其实完全可看作是一种“泛兵论”意义上的军事战争。换言之,武术技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这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争斗远比军事战争要精细得多。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军事谋略思想、因敌制胜和正合而奇胜的兵家思想等无不体现了武术与兵家的密切关系。因此,文章认为将兵家思想运用于中华武术技击,指导武术的技击理论向前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武术散打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它的母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瑰宝———武术运动。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打是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更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武术的精髓所在。现在,散打在世界上非常流行,练习散打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散打长期以来未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青睐,中国武术,中国散打一直未能达成进入奥运会大家庭的心愿。其中的原因还应该从多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朱瑞琪教授     
朱瑞琪教授,男,1950年2月生,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武术协会常委、裁判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国际A级武术裁判员。曾任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院长。朱瑞琪教授是中华武林百杰之一,中国武术八段。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朱瑞琪教授硕果累累。著有:《中国武术散手教程》、《中国散手》、《全国武术训练教材》、《全国武术馆校教材》、《国际武联指定教材》、《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副主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项目副主编)》、《中国南拳系列规定套略》、《南拳教学》、《武术格斗技术教学》、《南拳入门》、《南拳入门与提高》、《中国武术运动教程(副主编)》等十余种著作;发表了:“目前南拳竞赛套路的技术现状及训练重点之研究”、“论散手实战中运用距离差时间差空间差打法特点及训练对策”、“中国武术散手与跆拳道、业余拳击之比较研究”、“竞技武术散手攻防战术行动运用现状的定量分析”、“中国武术散打王赛制与市场的研究”、“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对抗赛的赛制与市场的研究”、“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现行竞技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实施状况的调查”等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数篇入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散打未能进入2008奥运会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武术散打未进入2008年奥运会已成为事实。冷静思考并分析散打还所存在着竞技水平发展不均衡;现代散打没有很好地与传统散打相融合, 未丰富散打技术体系; 礼节、服饰、赛场氛围没有充分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散打比赛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提出建立科学竞赛体系; 改革比赛制度, 沿市场化方向发展; 建立国际体育阵线, 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加强散打理论研究, 科研与训练相结合等建议。从而促进现代散打运动向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代武术体育化最核心的问题是丧失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基于为武术发展“寻根”的目标,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中西方格斗特征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方格斗最大不同在于运动反应的生理基础的不同:西方格斗主要依赖视觉感受器,而中国传统格斗术除了视觉感受器,更强调触觉感受——反应的作用。以此为基础,东西方格斗在反应速度、时空特征、运动路线和运动方法等都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武术格斗体现的是道家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的确立为中国武术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个解释宇宙、人生、社会、和宇宙万物的文化体系,中国武术运动也源远流长,中国武术运动散打术与多种传统哲学理论有着深层理论渊源,值得深入探索、认识,值得推广并发扬光大,中国武术运动散打术有着持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攻防技术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各门各派拳术精华提取出来运用于实战格斗的一种技击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去完成。  相似文献   

17.
散打比赛中战术运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手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互以对方技击动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散打比赛中战术的运用尤为重要,文章对散打比赛中的若干战术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技击是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义,而它并非一成不变。中国武术技击的发展与转变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转变同步的,不同的历史背景中所呈现的技击形式不尽相同。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武术技击发展的碎片进行归整,借用中国古典戏曲中素面脸、阴阳脸、心灵化脸等三张脸谱的独特形式加以呈现,梳理了中国武术技击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把握中国武术技击发展的方向,为现代武术技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从谋略的角度,论述兵家谋略思想精华在散打竞技中的运用,以提高散打技击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06,(9)
姚银龙(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北街29号730050):贵刊的调查题目实在是好,本人也有一些观点想说说。我认为散打应该平民化,因为只有散打被人们了解,并投入其中,才能使散打运动的整体水平提高。我觉得,现行散打规则并不好。如果散打运动员用露指拳套打比赛,就可以使用擒拿、拳掌等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法,则散打比赛中的观赏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