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王维《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解读为“被排挤出朝廷”,此说疑点颇多。基于这一说法和教条式照搬“征蓬”“归雁”等意象的象征意认为,此诗表达了作者“激愤和抑郁”之情就不那么可靠了。据考证,王维没有受到张九龄被贬的直接影响。考察《使至塞上》整首诗的语境和同时期相关作品可知,“征蓬”“归雁”乃至整首诗,没有激愤和抑郁之情。  相似文献   

2.
<正>《辞海》中以“游记,散文的一种。文笔轻快、描写生动、记述旅途见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内容,阐明了“游记”的概念。学者王立群则认为“游记”借助散文的整体框架,对作者的游踪、外部景观进行细致描写,最终升华主观情感,并强调了“游记”是一种记体文学样式。从以上的阐释和说明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3.
一般而言,语言、技巧和情感是诗歌鉴赏命题者拟制题目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其分布基本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2009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则相对“单纯”,在基本遵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要求前提下,更侧重情感审美考查。据统计,18份试题中,涉及情感审美的多达19题.而单纯指向表达技巧的则寥寥无几。可以说,情感审美是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作为文质兼美的古文名篇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但对于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情,几次的教科书解读却不一样。试用本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表述是,作者借此文表达“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而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五册却在“阅读提示”中说此文抒发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到了新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中又变成了“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到底此文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应该相信“抑郁说”,还是“旷达说”,看来有必要对文章进行再审读。初读课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的确是一幅幅清新、明丽的图画:滁之山水…  相似文献   

5.
绝大多数学体学家对本的阐释模式是:选择或说寻找语言特征来证实自己对本意义的假设。这种模式可简写为模式1:学意义(寻找)语言特征。也有少数体学家的阐释模式恰恰相反:先描写语言特征,然后才进行本阐释。这种模式可简写为模式2;语言特征(寻找)学意义。大家一般推崇前一种模式而驳斥后一种,信为模式2远不如模式1客观。本则认为,语言和意义是共生的,独特的语言特征表达了独特的学意义,因此,模式2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不可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6.
层级进阶阅读教学不仅体现了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追求,而且体现了对语文教学的人文化遵循,以国内外著名的“情感目标”理论为基础,在“释义—基础层”“解码—关键层”“评鉴—高阶层”相对应地设计情感教育目标,对应情感觉知、情感共鸣、情感智慧,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的整合共同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将“素养本位”的语文教学落实到课堂上。  相似文献   

7.
以多重历史视域融合理论作为支点,从作者、元典文本、阐释者、阐释文本及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认知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在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群族认同等过程中提出的相对“规定”意义。这种规定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对于历史上的阐释者和译者均已不是“主观知识”,而是“客观知识”。译者只能是既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时期,体会原作者和阐释者的本意,对作者、阐释者和文本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比较,确定在该阶段和该背景中相对稳定的含义,译出符合特定时期、特定流派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兴象”是盛唐文学理论家殷皤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本文以理论与创作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殷番的“兴象”说进行研究。从创作主体入手。对“兴象”说进行重新阐释,殷璠“兴象”说的理论内涵是指一种带有盛唐诗人审美特征的具有诗人深厚的思想和充沛的情感,并且具有感发性、语言凝练自然的审美意象。“兴象”说对于矫正齐梁浮靡文风和总结盛唐时期诗歌总体特征都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又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具有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主要对动词“觉得”作谓语造成的“觉得”句为现实语言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觉得”句的两种语义模式,并从转换的角度加以描述。多角度分析了VP的语义指向,讨论了由VP语义指向的模糊性造成的歧义问题,并提出了分化歧义的三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绘事后素”的意义指向及其在画论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一命题含有“后于素”与“达于素”的两种意义指向,并且在绘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隐含作者”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叙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支持与反对的两派一直相持不下。“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这两个概念难以互为涵盖或互为取代。在阐释作品的时候,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美国教师教育也相应进行了重大改革.教师教育模式由“能力本位”转变为“标准本位”.论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这两种模式的背景、特点和发展历史线索进行了对比阐释,分析了美国教师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性,这种转型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和构建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民族性概念是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之一,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历史语境中,它的意义指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概念的歧义已经影响到学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阐释立场,因此,厘清民族性话语使用的历史语境和具体指向,对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知识窗     
陈喆 《家长》2006,(Z2)
抑郁症(depression)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所谓抑郁心境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所体验到的占优势地位的一种抑郁情绪或抑郁心情“。抑郁”两字中的“抑”字,有压抑、抑制、按、向下压的含义,即压制自己内心情感体验,使其不表露。“抑郁”两字中的“郁”字,有忧愁、愁闷、忧伤、沉闷的含义,即具有忧愁苦闷的内心体验“。抑”和“郁”两字合起来,就是病人抑制自己内心忧愁苦闷的体验,使其不表露出来的意思。家人、朋友或医生如果不询问病人的…  相似文献   

15.
<正>《石钟山记》是高中语文课程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教学篇目,依据教材的框架设计,“研习”该文所指向的语文素养目标应有三点:通过诵读、涵泳与品味理解文意,把握思想情感及文化观念;理解作者以特有的语言形式抒发情志的方法 ;品析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需要注意的是,从内容到思想情感再到文化观念,其“把握”的方式都不是“告知”,而是主动的发现和体验;  相似文献   

16.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 ,词人对那“说丰年”的一片蛙声和山前的“两三点雨”的描写 ,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和写实 ,它还间接揭示了农业丰收的两个重要条件 :青蛙和雨水。只有了解这两个条件的重要性 ,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轻快活泼的抒情基调 ,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对农业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17.
牵挂,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情感。一个人有所牵挂,就会过得充实,有意义,有滋有味,而不会无聊、无趣和绝望。那么,我们的小作者关玺又牵挂什么呢?让我们来仔细品味一下。关玺小朋友的作文《牵挂》写的是小作者与乡下亲戚三叔之间的几次交往,从对“乡巴佬”三叔的鄙夷到了解再到牵挂,写出了小作者复杂而又非常细腻的情感变化。对于习作的特点,小作者的指导老师在推荐信中曾有很精致的介绍:小作者抓住“乡巴佬”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细致的描写,突出了这位“乡巴佬”的善良、朴实。尤其是滴湿键盘和送钱两段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仿佛一…  相似文献   

18.
蛇的故事在不同时空的不同作者笔下被多次“故事新编”,分别打上了时代和作者独特的烙印。从冯梦龙的“情教”到刘以鬯的现代意识,再到李碧华的女性情感困惑和宿命,蛇的故事在不断地得到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探讨了先导组织和思考—情感—行为模式等教学技巧在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这些技巧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教育发展中去;教师运用概念图和整合知识结构的“V”形图两种具体的教学新方法向学生提出概念和知识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其思考—情感—行为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悲哀,有游子思妇间“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的凄凉,但李泽厚先生说他从中得到的感受是“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只是一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此中原因主要是诗句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语词或意象的指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