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点评:此处设计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铺陈了一个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在唐代诗名很盛,以“缜密而思清”著称,被誉为“诗家夫子”。他擅长七言绝句,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他现存的一百八十多首诗中,绝句占了一半;而送别又是他七绝诗中的一个主要题材,八十余首七绝诗中,送别诗又几乎占了一半。而《芙蓉楼送辛渐》又是他送别诗中的上品,因此历来被人们所推崇。这首短诗不象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单纯地抒写送别时的伤感和凄凉,而是借送别来申述自己的志趣,表明自己不改初衷,坚贞顽强的情怀。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3.
胡欣育 《现代语文》2007,(8):111-112
中国古代产生了世界上无以伦比的送别诗,受中国伦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送别诗可以说是“情”文化的送别诗,蕴含着深沉厚重的亲情、友情以及“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  相似文献   

4.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绘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情别绪的体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在送别诗的教学中教师要在送别诗的常见类型上,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中所饱含的情感,让学生通过送别诗的学习使情感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5.
送行离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场景,因此离情别意也成了历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尤其是诗歌创作的送别诗,无论哪个时代,各类诗体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据笔者粗略统计,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占课本所选诗的五分之一,因此如何欣赏送别诗自然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清代美学家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诗歌的意境正是情与景的有机交融。因此欣赏送别诗的意境也就无可避免地要结合分析诗人所创设的送别情景,也就必须突出鉴赏诗人写景的艺术手法。尽管义务教材中的送别诗的品位、风格、情境各异,但均可谓上…  相似文献   

6.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每个时代人们对离别的共同感受.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们来说,离别就尤其触动他们的情怀.灞桥折柳.长亭伤别,自古不尽的相思别离之泪,衍化出绵绵不绝的送别之诗.盛唐诗坛气象万千,送别之作亦佳什迭出.名篇璀璨.然而万语千言别离之情,似乎都不出这样两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它的作者,便是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的盛唐诗人王维.王维给后人留下了70多首送别之作,其情其态,都显示出有别于其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7.
送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主题,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因此苏轼《水调歌头》词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慨。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文人五言诗《旧题〈苏子卿诗〉四首》其四中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相似文献   

8.
王珏  王穹 《广东教育》2007,(3):47-48
一、读诗——实现“二个定位”定位诗歌类别。诗歌按题材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和写景抒情诗七种常见类别。可从分析诗题和意象入手定位诗的类别。  相似文献   

9.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唯一一篇送别诗必读篇目,它对学生理解送别诗内容、了解送别诗特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唐诗鉴赏辞典》陶慕渊先生对该诗的尾联进行了如下诠释:“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  相似文献   

10.
“柳”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送别诗中。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含有“柳”意象的送别诗及其译文,探讨作为送别意象的“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唐代送别诗的题式丰富多彩,是唐代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唐代送别诗的题式大致可以分为“送别”、“留别”、“赠别”、“奉和”、“赋得”、“联句”、“兼寄”和“不及”等八种。不同题式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差异,但都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08,(Z8)
送别是极为平常的一种人生经历。古人珍惜情谊,送别时常以诗歌相赠,所以送别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常见的题材之一。送别诗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历来备受后世推崇,流传也广,而送别诗相对来说较受忽略。其实,王维送别诗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其送别诗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即“明净澄澈”与“悲凉壮阔”,它们在意象的选用和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点,都反映了盛唐时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15.
《燕燕》到底是一首怎样的送别诗呢,诗中的主人公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诗的主旨是什么,送别的情境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千百年来前贤们争论不休的焦点。文章通过对“仲氏任只”“寡人”“‘燕燕”等文学符号的诠释,运用了文献学、语法学、社会学、符号学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破解。  相似文献   

16.
送别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本文就古人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仪式、送别的思想感情谈点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别,因而,虽同为送别,却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即“一样分别多样情”。下面分类述之。  相似文献   

18.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别,因而,虽同为送别,却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即“一样分别多样情”。下面分类述之。  相似文献   

19.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20.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2,(11):56-57
这首诗被“腰斩”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只剩下前四句,基本上就是一则“看图说话”的材料了,根本看不出是一首送别诗。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李唐王朝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即便是少年,也带有时代的忧郁,所以他的送别诗不会写得像李白那样昂扬,反而充满了凄婉的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