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古老的惩罚理论,报应论在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报应论倡导的惩戒观实质上是一种以报还报的观念,这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惩戒应该是进行道德交流的手段,用来促进学生的向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教育惩戒应该注意惩罚者的以身作则、善言善行;提高受惩罚者的道德认识;遵循受惩罚者的道德发展规律;惩戒要适度,必须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2.
中国刑法中现在还存在死刑。废除死刑是国际发展趋势。讨论死刑适用与存废问题,应该从刑罚哲学的角度加以探讨,才能把握问题的方向和本质,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刑罚的哲学根据,按照通说有报应论和功利论。从康德和黑格尔的报应论来看,死刑只能用于罪大恶极的暴力犯罪,适用死刑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对于经济犯罪适用死刑贬低了生命的价值。从古典功利论发展出的刑罚个别预防论也提出了保留死刑、限制死刑的主张。为此,以刑罚的哲学根据为视角,得出经济犯罪处死刑缺乏正当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如今的学校对学生还算开明。对他们的违规行为,一般慎用惩罚。不过对学生的批评却是学校中的“家常便饭”。所以,学校中实际上存在“以批评为主”的现象;为矫正这种时弊,遂有“以表扬为主”之说。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学生奖励的名目越来越多———难道“以表扬为主”一定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么?一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不妨先从惩罚谈起。在法学上,考察“惩罚”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视角,形成三种惩罚理论。即报应论,惩戒论与改造论。其中每种理论对于惩罚的立论都有一定道理,而其理由又都不很充分。英国教育学家彼得斯尝试从…  相似文献   

4.
与报应论相比,预防论同样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存在个别预防论与一般预防论之分。其认为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对犯罪的报应,刑罚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目的;刑罚针对未然之罪而发动,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刑罚施加的出发点与归宿。尽管各种预防论之间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但预防论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即根据未然之罪确定刑罚及其惩罚程度。因此,预防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前瞻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与报应论相比,预防论同样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存在个别预防论与一般预防论之分.其认为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对犯罪的报应,刑罚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目的;刑罚针对未然之罪而发动,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刑罚施加的出发点与归宿.尽管各种预防论之间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但预防论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即根据未然之罪确定刑罚及其惩罚程度.因此,预防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前瞻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面的教育和反面的惩戒都必不可少。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戒。他们之所以应受惩戒,不是由于他们犯了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  相似文献   

7.
没有惩戒的教育 不是完整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面的教育和反面的惩戒都必不可少。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戒。他们之所以应受惩戒,不是由于他们犯了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所以,“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淡“惩戒”而色变的教育时代,但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戒,在《辞海》中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它是一种教育的补充手段、辅助手段,是“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如何运用惩戒教育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一...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在教育中,“惩戒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向葵花认为,“惩,即处罚;戒,即警戒。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作为同一过程的手段和目的,惩和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批评、处罚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另有学者认为,目前对于惩罚本质内涵的理解存在两种向度,报应性惩罚观认为惩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实现从最初的“零容忍”政策下的教育惩戒到“恢复性”和“支持性”教育惩戒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从反应和惩罚模式转变为预防和纠正模式,表明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从对问题行为学生的严厉惩治到注重惩戒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修复,再到对学生问题行为预防与干预的转变。美国中小学教育惩戒模式在转变过程中实现了问责重点的转移、预防机制的建立、惩戒队伍的专业化和行为数据的完善等,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合法戒责,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对于惩罚,当前主要存在三种视角的辩护.回报论(应得论)认为惩罚可以矫正因过错而导致的不平衡;结果论(功利主义理论)认为惩罚可以对犯有过错的人及其他人形成威慑,使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赔偿论(补偿受害者的理论)则认为只有惩罚可以有助于赔偿受害人,实现公正.三种理论的分析都能某种程度上为惩罚辩护,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弊端.在当前的学校语境中,教育者应该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三种观点,追求惩罚的正当性和教育性.  相似文献   

12.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切萨雷·贝卡里亚到底是功利论者 ,还是报应论者 ?”虽然是个老话题 ,但在我国对此问题的回答仍是争论不休 ,文章从刑罚权的起源 ,刑罚权的行使、刑罚的目的三个方面 ,即贝卡里亚的相关观点进行了剖析 ,从而确证出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是刑法史上第一个倡导法律报应 ,第一个把报应论与功利论进行折衷的一体论者。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中的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学习反馈 惩罚针对的是儿童违反行为规范的过错行为。法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注意到,“惩罚也是过失的自然后果”,作为对过失或过错行为的一种反应方式,教育中人为的惩罚实际上是对自然式惩罚的替代,它与自然式惩罚一样,都是对过错行为的反馈。这种反馈一旦与经验的来源以及学习相联系,便具有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教育都根本地依赖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加工或塑造的预成论,由于以机械论哲学为形而上学基础,预成论教育哲学必然地使受教育者“物”化。“物”化了的受教育者失去其可能性的未来,从而丧失其个人意志和自由。揭示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是生存论教育哲学必须究问的方面。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的生存论分析关乎受教育者的生存方式及其“教育”方式或“受教育”方式。受教育者的生存可能性源于存在的可能性、此在对存在领会的可能性以及此在意志可能性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上 ,关于人是否存在意志自由的问题 ,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绝对意志自由论、行为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意志自由论。这三种观点对预防犯罪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绝对意志自由为基础 ,在预防犯罪上产生了刑罚预防论 (包括重刑预防和一般预防 ) ;以行为决定论为基础 ,产生了社会预防论 ;以马克思主义相对意志自由论为基础 ,产生了刑罚预防与社会预防结合论。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预防犯罪模式存在弊端的同时 ,提出了变“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为“以社会预防为主 ,刑罚预防为辅”的科学的预防犯罪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议程设置理论下的教育惩戒舆论传播为教育惩戒立法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媒体对于教育惩戒这一议题的不同内容报道安排了不同的优先层级,其中家校关系、惩罚手段、惩戒程序、惩戒的起因和目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媒体最为关心的议题,这正是媒体通过安排不同层级的议题来引导受众“想什么”。在媒体的价值选择上,大部分媒体能够客观报道,只有少部分自媒体存在明显的情感倾向,这对于引导受众“怎么想”有一定的煽动作用。教育惩戒立法工作可以考虑以“负面清单+惩戒原则”代替细则规定,构建四位一体的规制制度以及成立独立机构保证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惩戒权的实施经历了从"零容忍"教育惩戒向"恢复性"教育惩戒的转变:"零容忍"教育惩戒凸显了"犯罪—惩罚"的教育惩戒理念,通过惩罚的威慑力来降低失范行为的发生;而"恢复性"教育惩戒则关注失范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强调多方主体间共同协商来修复伤害,最终培养学生"为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格。两种教育惩戒的理念思维迥异,但具有目的价值上的一致性,均为教育惩戒权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当前教育惩戒权立法的启示:应将"零容忍"与"恢复性"教育惩戒相融合,妥善地把握"零容忍"教育惩戒的边界,在"恢复性"教育惩戒中重视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