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振兴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阅读作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正面临诸多挑战,成为了制约乡村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背景之下,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借助智能技术搭建乡村教师智慧阅读平台,有助于拓宽阅读之路,撬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学习研究,促进乡村教师深度学习;延展发展环境,重塑乡村教师成长空间;优化学习生态,重构乡村教育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生存境遇与改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惑。其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工资待遇不高,职业满意度低;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职业幸福感偏低,离职意向水平较高;精神生活贫乏,教学文化呈现惰性。当前改善我国乡村教师境况、促进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提高乡村学校教师配置比例,减轻乡村教师的工作压力;认真落实绩效工资,增加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提高其职业满意度;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完善乡村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留在乡村的根本之路.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知识分子属性完整呈现的需要,是乡村教师社会功能效用充分发挥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乡村教师面临融不入乡村的巨大困境,乡村文化隔膜使乡村教师在精神上难以和乡村沟通,出现了乡村与乡村教师心灵关联被阻隔的"失心"现象;生活交往的相异性、单一化和表面化,使乡村教师在生活上出现了和乡民联络障碍的"失联"现象;乡村教育情感弱化使乡村教师失去了对职业的忠诚热爱而出现了"失业"现象.乡村教师乡村融入之困的纾解,要以"文化共同体"自觉实现精神融入,要以"场域与惯习"重构实现生活融入,要以"职业情怀"养成实现教育融入.  相似文献   

4.
乡村师资队伍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又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一些地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存在对象范围模糊不清、生活补助标准缺乏差别化、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建设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地方政府要明确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对象,确保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对象范围公平合理;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差别化;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建设等,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境况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明显改善了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为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然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实施过程还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执行存在差异性、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绝对化的问题,需要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教师的全面支持。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境况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明显改善了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为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境况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然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实施过程还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执行存在差异性、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绝对化的问题,需要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教师的全面支持。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与发展的主力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教师队伍流动现象显著、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的困境。这些困境的出现受乡村教师的“去乡土化”、乡村教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教师工作投入与工资收入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需要优化乡村教师收入结构,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使教师安心从教;定向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保证教师队伍后备来源;完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升教师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研究》2017,(6):35-40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使乡村教师的生活境遇逐步改善,但其专业生态依然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信息传递的单向性、教学文化建构和生成意识弱、教师文化境遇被主流文化边缘三个方面。教师专业困顿感、教师专业内在价值失落和教师专业环境内外失衡是乡村教师不良专业生态问题形成的原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良性生态建立策略主要有教学文化生态改变策略、专业价值生态形成策略、专业境遇生态平衡策略。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培训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乡村教师培训受到了高度重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其培训质量提升也遇到了瓶颈。为突破乡村教师培训瓶颈,在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教师培训实践中,以“新教育实验”提出的“三专”理论为指导,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基于“三专”理论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建议乡村教师培训团队:要在行动上做表率,自身先践行“三专”理论,要在训前、训中、训后全环节实践“三专”理论,可以通过线上培训扩大“三专”理论的受益面。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教育均衡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合作不仅可以激发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还能促进乡村教师个体从同事身上获得专业支持,改善教学实践,从而降低教师流动带来的损失,对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度访谈10所乡村学校的30位教师发现,指向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合作是激发教师合作动机并做出合作决策、促进教师之间批判性互动并不断反思和改善教学实践的过程。而为了促进专业发展,还应为乡村教师合作提供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完善乡村教师合作所需的组织结构支持;营造深度交流的反思型学校文化;促进合作教师之间的知识互补;增强乡村教师作为合作主体的教育自觉。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发展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内源式路径,乡土文化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新生代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学生活适应性,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须保持必要的文化自觉。“乡里人”身份认同、“潮土共生”的理性自觉以及“回乡为农”的实践自觉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内在意蕴。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乡土身份迷失、乡土素养匮乏和学校文化落伍等诸多文化困境。通过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聚焦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变革乡村学校的学校文化,以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土素养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参与度,成为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的突围路径。  相似文献   

12.
蔡明山 《武陵学刊》2022,47(1):123-130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情怀"可以弥补政策上的不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特别关注教师"乡村情怀"的培植,使乡村教师因"情怀"而扎根,因"情怀"而生理想.乡村教师的乡村情怀包括爱乡村生活、爱乡村环境、爱乡村教育和担当乡村振兴使命;其培植可以从道德升华与价值塑造、社会教育与政策保障、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环境提质与文化熏陶等方面着手;其培植效果则可以从是否有志愿下得去、留得住、扎下根、有更长远的思想认识、以及现实状态等多个维度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教师身份的国家楚构与乡土生活产生诸多冲突与矛盾。与此相应,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不断弱化,与乡村生活的心理距高逐渐琉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因而,必须重构乡村教师、地方政府和村落社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社会功能和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基础在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新型城镇化、教育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在给乡村教师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在专业特质、专业价值、专业境遇、专业自我等方面产生遮蔽与迷思,遭遇身份认同、生存状态、自主发展、专业文化、职后培训等现实困境.乡村教师现实困境的超越和突破,必须注意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减轻乡村教师生存压力;培育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强化乡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乡村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厚植乡村教师文化情感,激励乡村教师文化自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推进乡村教师菜单式培训.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须担负必要的公共责任,体现为引领乡民公共精神、传承乡土文化、协同乡村治理等.然而,囿于生活与事业缠绕的无暇、专业性与公共性徘徊的无法、理想与现实纠结的无力,导致乡村教师公共责任的两难境遇.乡村教师公共责任虽然必要且重要,但有边界和限度,需要合理定位和必要的支持.乡村教师个体有限度地担当...  相似文献   

16.
王清霞 《教育评论》2022,(12):123-129
ICT支持有助于挖掘乡村教师专业学习潜力,保障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包容性和公平性,实现人人共享的终身学习目标。在活动系统理论视野下,ICT支持乡村教师学习的教育效用被描述为基于共同愿景、动机、反思、实践与共同体等交互影响的一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表明,ICT在支持乡村教师发展中依然存在认知惯习、技术本位、浅层学习、行政指令、同质互动等诸多问题。为更好发挥ICT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效用,借助ICT为乡村教师树立乡村文化传承的共同远景,构建乡村振兴使命的动机机制,训练善于理解乡土文化的课程执行能力,形成持续改进乡村教育质量的反思机制,构建平等共享多样文化的专业共同体,有助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问题是阻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民族八省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文本梳理发现,教师数量和质量、工作待遇与条件、师德建设与教育观念、激励机制与职业认同四个问题是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支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反映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现实境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政策主体三个方面呈现出自身特征,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诉求,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政策将来应进一步回应目标定位、治理方式和文化适应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其身份应从履行乡村教育职责、服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四个维度建构。受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乡村教师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也面临乡村文化基础薄弱、传承乡村文化的自信和热情不够、参与乡村治理的空间与时间不足等境遇。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能,需要厘清乡村教师公共服务职责、增强乡村教师传承乡村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创新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678名乡村初中教师流动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①乡村初中教师流动率随乡村留任时间呈波形变化趋势;②乡村初中教师流动风险存在学历及职称上的差异;职称对乡村初中教师流动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③乡村初中编外教师流动风险高,队伍稳定性差。建议:①针对乡村初中教师流动时间规律,完善教师流动政策和激励政策;②改善条件,提升乡村初中教师生活满意度,促进专业发展;③完善乡村初中教师编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红色阅读在安徽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红色阅读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归纳总结并据此提出优化方案:强化村民群体的红色阅读意识,提升村民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认同;加强红色阅读的多方位宣传,养成村民主动阅读的好习惯;保证红色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扩大革命前辈奋斗精神的影响;优化红色阅读引领人才的培育,有针对性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推进红色阅读与生产、生活的融合,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以红色阅读为抓手,重视红色阅读活动的开展,多层面精准发力,加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安徽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多维价值,进而行之有效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