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张弛有致,反映的是揭示官逼民反的重大主题。人物个性鲜明,挖掘典型性格的内在逻辑。景物层层渲染,营造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学价值有目共睹,作者在张弛有度、波澜起伏的情节组织中,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文章精巧的结构和伏笔设计同样值得关注。一座小小的山神庙承载了故事发生的空间场域,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处境的变化,彰显了人们对善与恶的思考。山神庙是宗教文化的产物,具有典型的文化价值,寄寓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期待,以及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青睐,而其中的“山神庙”情节尤其备受关注。以往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山神庙”叙事学功能上的意义探讨和林冲个人性格变化的重要节点两个方面,而忽视了“山神庙”这一民间信仰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山神庙”这座神庙,对于理解林冲这个人物至关重要,也为这篇课文的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超的“讲故事”技巧和精妙的叙事艺术,历来为人赞赏。这主要得益于诸多“巧合”与“不巧”的情节的巧妙组织与结构。而所有“巧合”“不巧”的情节又都统摄于“结构逻辑”“线索逻辑”“事理逻辑”“情节逻辑”的叙事逻辑之下,这使得故事反常而又合道,彰显了叙事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5.
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对人的心理和性格都会产生影响,对人物思想、语言、动作、行为甚至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长久的作用。反过来人物对社会环境有一个反作用,推动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分析小说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共生和互动。  相似文献   

6.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课课文。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节选部分,教学重点是对林冲思想性格进行分析。就这篇文章的人物而言,其思想性格处于动态变化中,从最初形成的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委曲求全、软  相似文献   

7.
也谈逻辑事理上的承接关系江苏东台市张文荣语文教材认为,承接复句的分句之间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承接关系,也可以是逻辑事理上的承接关系。(参见人教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由于逻辑事理上的承接关系既包含因果关系(即“逻辑事理”).又包含先...  相似文献   

8.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课。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节选部分,教学重点是对林冲思想性格的分析。就这篇文章的人物而言,其思想性格处于动态变化进程中,从最初形成的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委曲求全、软弱善良到最后的奋起反抗,其间的  相似文献   

9.
汉语的语法实质上就是两级语言单位的组合法,学习汉语语法主要是了解和掌握汉语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组合方式、组合手段和组合关系)。组合中,语言单位之间有一个语义搭配的问题。语义搭配得当,符合逻辑事理,符合语言习惯,组合就正确,语义搭配不当,不符合逻辑事理,不符合语言习惯,组合就会出毛病。  相似文献   

1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课。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节选部分,教学重点是对林冲思想性格的分析。就这篇文章的人物而言,其思想性格处于动态变化进程中,从最初形成的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委曲求全、软弱善良到最后的奋起反抗,其间的情节不断推动着其性格的变化,而这一点正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情景“假设”,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剖析人物性格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逻辑和理性的框架下建构起无逻辑、非理性的叙事话语,其叙事内容是对恒常事理和既定形象的错置和移位;同时在宏观叙事结构上,人物组套取代故事环,众多的卫星事件抢占了大量的文本空间,从而冲淡了核心事件,形成水平蔓延型的文本,并因此开创了陌生的文学程式和图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左传》记录的文本之梦进行分析,认为潜存的巫史文化传统是其释梦的土壤。另一方面,《左传》对梦的阐释就是按照某种生活逻辑和事理逻辑,结合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体验进行再加工,从而展现出人物潜在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性格。《左传》这种梦叙述的文学手法是梦文学的滥觞,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设计说明 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常源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篇章,将林冲这一独特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既写出他性格中的复杂多维,又展示了他性格的立体流转;加上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细微动作的细腻传神的描写,也使这篇小说具有了更多的魅力。本课设计力图化繁为简,从解读人物的性格之谜入手,梳理环环相扣、曲折有致的情节,感受作品节奏跌宕、悬念迭出之美。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逻辑性交际活动,体现人们认知世界和表述事理的逻辑律在翻译中应用广泛。文章通过译例分析和探讨了因果律、先后律、大小律、轻重律、虚实律等主要逻辑律在翻译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逻辑性交际活动,体现人们认知世界和表述事理的逻辑律在翻译中应用广泛。文章通过译例分析和探讨了因果律、先后律、大小律、轻重律、虚实律等主要逻辑律在翻译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作为小说的三要素,在表现主题中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往往在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等方面作用独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故事情节的设计即是这样。学习这一课,如能抓住故事情节来鉴赏,则许多问题都能凸显出来,可谓“一水灵现,连岗三面”。一、双线情节与主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正面详写的内容是林冲刺配沧州后的遭遇和反抗,线索是主人公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过程;侧面略写的内容是以反动统治者陷害林冲的诡计为线索贯穿起来的。初到沧州的林冲心中仍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愿望,是陆谦…  相似文献   

17.
论定心结构的修辞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汉语结构成分的组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般组合和修辞组合。 二般组合是符合逻辑事理、符合语言习惯的组合,每一个以汉语为交际工具的社会成员都能准确理解一般组合的含义,都能够透过组合的表层言语形式直接把握其语义内容,无须进行“转换”工作,因为一般组合的表层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关系或是直接对应的,或是约定俗成的。这是言语中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的组合。修辞组合是相对一般组合而言的。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有意对一般组合的规律进行突破,创造出一种表面上违背逻辑事理或违反语言习惯,而实际上具有内在的深邃的逻辑基础的超常规的组合,这种组合在表达中具有鲜明的修辞效果,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修  相似文献   

18.
端金香 《亚太教育》2020,(1):173-173
句子的逻辑,不仅要求句子内的成分要符合句式结构,而且要求句子的表达要符合客观事实和事物的发展规律。语句中逻辑错误种类较多,逻辑思维和逻辑能力是语言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逻辑是对语言最有力的支撑,没有逻辑的语言,永远无法成立。想要消灭句子的逻辑问题,一方面需要懂得整体思考,另一方面要懂得事理常识。  相似文献   

19.
张竹坡认为小说人物的塑造应以“情理”为出发点,须合乎生活逻辑与性格逻辑。在具体的方法上,他强调要在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突显其性格。  相似文献   

20.
杨林 《语文天地》2011,(22):58-59
准确性是对说明文语言的首要要求,事理说明文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更要求语言的准确无误,也就是说,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另一方面,事理说明文为了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在行文时也不完全排斥使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或把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行文语言生动活泼。正是因为事理说明文的这种特点,在对这种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