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转向”是当代学术思想前沿发展的重要标志。电子传媒的出现导致传统文学边界的消解、赛博空间的生成和大众狂欢时代的崛起。根据中外学者关于空间与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实践,空间与文学的关系模式有三种:传统文学、流散文学和网络文学。文学研究向宏观文化和微观文本“双向拓展”的文化诗学是我们反思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一直表现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颠覆,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文化有相似的表现特征。文章分析"迷惘一代"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蝗灾之日》中的造梦工厂好莱坞的大众狂欢化世界,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中美国梦的大众幻灭。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学者巴赫金对欧洲古老的狂欢节文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深刻揭示,从“文化的狂欢”到“文学的狂欢”提出了一整套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这种理论对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当代娱乐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在《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弗朗索卡·拉伯雷》中提出了狂欢化理论,认为狂欢化文学是根植于狂欢节文化之上的,强调平等、自由,以狂欢式精神为基础。本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狂欢化世界的时空角度着手,来分析《西游记》当中的狂欢精神。  相似文献   

6.
手机短信文学的存在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对手机短信文学的文化批评中.最多的声音是以"狂欢"来定位其价值.而这种"狂欢"的定位却存在着理想化的主观定义.本文以韩颖琦的<拇指的狂欢--手机短信文学正在成为新时尚>(见<文艺争鸣>2007年第五期)一文作为论证的批评文本.论述拇指狂欢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寻找出欧洲传统中狂欢化文学的线索,并借以延伸到对狂欢仪式及其影响下的狂欢精神和狂欢思维的思考,分析它与欧洲传统的继承关系、民间诙谐文化特色以及它在小说的复调结构和内容情节中起的独特作用,从而肯定了狂欢精神的引进对小说体裁与形式的影响和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上的文化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谁掌握了网络时代的话语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话语权的争夺,电脑网络的诞生使话语权的争夺演变出新的格局,网络让大众获得了巨大的话语空间,表面上话语权重归于大众,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狂欢文化的特质。然而,虚假的民间狂欢的假象背后却隐藏着跨国资本的操纵与运作。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研究文学艺术的一个新视角。随着消费经济的逐渐发展,许多大众娱乐也都蒙上了"狂欢"的面纱。其中,昆汀塔兰蒂诺的电影,常被评论者赋予"叙事狂欢"的标签。本文试图从影像的狂欢、结构的狂欢、大众参与的狂欢三方面对昆汀电影中体现的"狂欢化"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80后"文学,可以看出其超出文学的诸多意义.大众狂欢与改变"认知失调"是"80后"文学的创作动力之一,人们在制造偶像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塑造"自我",而网络"公共领域"则构成"80后"的特殊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要说这个冬天火出圈的网络现象,不得不提名“凡尔赛文学”。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反向——“赛尔凡文学”。“凡尔赛文学”的核心要点是先抑后扬,而“赛尔凡文学”完全相反,重点是先扬后抑,实现读者从看得皱眉想打你到看完露出微笑,并且想给你点个同情或者感同身受的赞。以下就是不错的“赛尔凡文学”案例,大家可以学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托尼·哈里森:一个分裂的自我,两种叙事的声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哈里森是英国当代大众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双声性,充满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峙的声音,反映了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在语言层面上的对立和交锋.他的诗歌语言既有高雅文字也有粗俗的狂欢话语,反映了诗人对精英文化、教育、文学传统接受且又颠覆的矛盾态度以及诗人从平民子弟到精英诗人自我裂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网络时代悄然来临,它使"众声喧哗"变得更为名副其实。网络小说正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代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狂欢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社会大众在现存状态下对精神释放的需求使网络小说"狂欢化"有了最广泛的心理基础,"狂欢"在小说文本中体现出"众声喧哗"与异类融合等特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网络平台的辅助下成为可能。而网络小说集体"狂欢化"现象的背后,则体现出社会大众在文化断裂的背景中对"人本"之人性的呼唤以及个体独立思考意识的建构,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大众对安全感的社会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娱乐文化也渐渐走人大众的视野,且大有盖过传统文化的趋向。随着网络上博客,闪客一族的流行,大众尽情地享受着网络娱乐盛筵带来的狂欢。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叙事话语中的节俗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俗文化活动是《红楼梦》叙事话语的基本立足点。狂欢与消解,可以说是注重节俗文化表现的中国经典叙事话语最突出的艺术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笑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因此,《红楼梦》本质上是一种笑文学,体现出中国传统笑文化狂欢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坎特伯雷故事》是诗人乔叟身处英国社会历史急剧变革的时代条件下,既受到中世纪狂欢化文学传统,又深受中世纪宫廷文化以及意大利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所创作出来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巴赫金狂欢诗学的观照下,通过深入探究《坎特伯雷故事》中狂欢化特征,揭示了它是如何从其狂欢化朝圣旅程、狂欢化的广场语言、讽刺性摹拟手法以及基于肉体物质性原则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并促进了大众娱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娱乐节目取代传统的综艺节目席卷荧屏.电视娱乐节目从"娱乐大众"走向"大众娱乐",在经历了游戏明星、平民选秀后走向大众K歌、共娱共乐,中国电视实现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狂欢,迎来了全民参与的大众狂欢时代.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微博的兴盛催生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微博文学。这种正在成长的全民文学样式以其个性化、互动性、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引领着大众话语狂欢。借助数字媒介的微博平台,推动文学艺术向民间意识回流。伴随着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文艺流行现象,微博上产生了一些网络文学新文体。微博文学的群体传播模式是新时代写作多样化的表现,体现了互动与社交功能。微博文学便于传播、易于创作、短小精悍,既是一种大众自我镜像的外化表达,也是一种自我与社会连接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微博文学的信息海量、碎片化、更替速度,版权争议所带来的传播局限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用他的一生来构建对话的最佳状态,从"对话理论"到"复调理论"再到"狂欢化"理论,他呼吁大众能产生一种改变世界的推动力,即站在平民大众立场上反抗霸权独语的文化策略,理论归宿都是建立平民大众的理想世界.狂欢化是对大众最具操作性的呼吁.中国的互联网广场是随着网络和终端机的出现而演绎狂欢的无形的广场,它与巴赫金所追求的平等对话精神、交替与变更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精神、坚守死亡与新生精神形式上虽然相似,但实质上却差之千里.中国互联网广场上的狂欢者个体呈现出"约拿"化、普遍化、虚拟化、边缘化、原子化,与之相随的是狂欢效果的扁平化、无目的化,而实际意义上是被操纵,真正的反抗和沟通并不存在,不能产生一种改变世界的推动力.互联网广场看似实现了自由狂欢的"乌托邦",实则狂欢者已被牢牢控制,狂欢者的生活虚拟化和无力化.狂欢者在操控者手里不断被催眠,最终自愿认同操控者的价值观,真正成为控制的对象.从巴赫金的终极追求来看,中国式的狂欢是一种虚假的狂欢.  相似文献   

20.
史学家古列维奇正确地指出,巴赫金抛开中世纪的整个文化语境,把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截然对立起来,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彼此渗透,对狂欢节文化意义的阐发存在夸大之处。但是,对狂欢理论而言,这类缺陷不是根本性的,该理论并不是“神话”与“谬论”。实际上,巴赫金与其对峙者采取了不同的史学视角,围绕狂欢文化观念是否站得住脚的争论,与其说是谁掌握了“史实”的争论,倒不如说是从什么视角选取、甄别与释读史料的史观之争。巴赫金的多学科交叉视角及敏锐洞见,提供了活跃学术灵感的启示,为史学开辟了民间狂欢(笑)文化研究课题,其亲近底层生活感受的立场、伸张大众话语权的勇气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