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小学内部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之一.伴随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持续探索和精进,治理理念和行动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小学校贯彻落实教育方针、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的观念和方式.本文从中小学内部治理实践的操作定义出发,锁定"未真正实现多元主体共建""未实现共建中的有效参与""不善于在参与中运用法治方式"三个...  相似文献   

2.
课程治理机制作为课程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点,是多元主体共治学校课程的程序保障,是课程活动实现协同运作的整体框架,更是课程政策转化为育人实践的关键中介。文章从主体构成、活动要素以及目标指向三个维度界定了中小学课程治理机制的内涵,理清了其功能定位,并引入流程再造理论,从“课程共研—课程共建—课程共管—课程共评”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小学课程治理机制重构,提出了建立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决策机制,建立统筹多方课程资源的课程研发机制,建立落地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实施机制以及建立指向学校课程改进的课程评价机制,最后结合中小学课程治理的创新实践案例,对学校课程治理机制重构的实践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贵州省凤冈县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创新提出“四直为民”,在强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方式过程中,突出以党委核心领导、多元治理主体、社会协同共治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基层服务型建设。但从议事主体、模式构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来看,还应从实践应用中不断反思并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乡村治理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法治文化既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法治文化的类型之一,是推进中小学依法治校、提升中小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和发挥学校“育人”天然职能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可以从学校制度法治、主体观念法治和主体行为法治三个方面着手,建构和培植具有校际特色的学校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质量治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效的研究生教育需求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对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质量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活动.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应实现治理理念从质量管理转向质量治理,治理目标从政府构建转向共建共享,治理主体从一元自治转向多元共治,治理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治理文化从制度约束转向文化自觉.新时代,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探索以"质量为本"为理念,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以多元主体协调参与为基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文化自觉为重点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治理现代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关键内容,其中中小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心和着力点。中小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国虽然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却是一项探索已久的行动。其表征生动体现为扎根治理理念科学治校、治理过程民主规范、运行法治化制度化、治理主体协同共治、主体参与能力增强、实现专业化治理。中小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实践中面临学校主体性缺失、传统管理思维存在惯性、法律保障及法治精神不足、制度变革梗阻、互动协作机制缺失、主体参与能力疲弱的结构性困阻。为此,应当从学校法人治理、治理理念、法治建设、制度变革、权责关系、能力建构层面寻求破解之道并积极建树。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对影子教育的治理可分为“无为而治”“局部治理”“全面严控”三个阶段。治理的困境在于:现有治理措施难以化解受教育者围绕优质高教资源开展竞争而传导至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压力;影子教育治理受制于对减负和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其实践机制;封堵式治理忽视影子教育牵涉的教育公平问题,有可能引发更大的不公平;传统的治理观念难以有效应对影子教育的复杂性。改进措施包括:以多元人才观念引导高教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缓和传导至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压力;强化正规学校育人方面的主体责任并改革考评体制;采取措施保障低阶层学生对影子教育的参与;以整体性观念统筹治理影子教育的复杂性,认识到治理的有限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8.
张勇  李正平 《四川教育》2021,(4):11-12,15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核心是学校治理.成都市青羊区从2003年就开始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学校内部治理机制改革的实验研究,通过教育治理机制创新、改革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多元主体社会参与共治,推动学校治理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从方式方法到能力本领,必须有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学校法治建设,让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亟须回答这一命题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指统领学校治理全局的主导性理念及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的根本性方式。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法治本身的理念价值、规则价值、程序价值和文化价值,又有在学校治理中彰显法治理念、依循法律规则、凸显程序正义、弘扬法治文化的实践价值。新时代,应当坚持以法治价值为引领、更新学校治理基本理念,坚持以法律规范为统领、构建学校治理规则体系,坚持以程序正义为核心、强化学校治理程序规范,坚持以法治文化为基础、形成学校治理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有效治理”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由此得以不断实践及发展。村落社会各种主体通过参与治理实践,形成不同关系网络,以权威的互补、协调和交融,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构成了“立体”的权威结构。在“立体权威结构”作用下,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创新,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协同式的治理方法、平台化的治理渠道及强自治的治理目标,构成多元权威主体共治的良性社会治理模式。乡村社会多元共治模式不仅大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同时也真正实现了从“为村民治理”到“由村民治理”的重要转变,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有效治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11.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对于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中小学内部治理的制度演变,经历校长责任制、校长负责制、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等发展历程,逐步优化了现代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通过问卷调查能够了解当前中小学内部治理改革的现状与瓶颈,主要表现为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空间仍然不足、师生代表参与决策力度有待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治理保障激励不够以及党组织领导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因此,要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外部运行机制包括实施清单管理、加强社会监督及推进家校社合作治理等方面,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包括加强党政协同、落实依法治校以及为师生分权赋能等方面,从而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学校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内涵、实施及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目的决定着社区参与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社区参与的主体、客体和方式三个层面说明了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社区参与的内涵;以社区参与中课堂和社区的双向关系和社区参与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其法治教育中社区参与的实施;并对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特色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李强 《四川教育》2020,(13):23-2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从宏观层面看,治理体系的结构是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从微观层面看,治理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成都市茶店子小学校高度重视学校治理工作和治理体系建构,近年来,学校积极思考和探索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重构学校教育生态,实现学校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对教育治理的有效建构。当代中国教育治理的建构,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进行的政府职能改革与社会领域建设。基于这两个方面,形成了“国家”和“社会”两种分析进路,前者认为教育治理主要依赖国家建构,并且要凸显国家主体地位;后者主张教育治理是由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它们都尝试建构了不同的概念框架及其行动路径,但对“教育”本身均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首要的是突出“教育”的立场,并把“教育”作为“治理”的共同利益、行动标准和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持续推进教育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议题。把握教育治理效能提升的本质内涵,必须契合其独有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宏观政策语境和高质量发展阶段背景,以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为指引,重视教育治理效能提升背后的价值追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及获得更大更多更好的社会效应为价值旨归。对照“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教育现代化目标要求,教育治理还面临着权责边界不清、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社会组织有序参与不足以及治理碎片化现象凸显等诸多治理难题。要持续提升教育治理效能,以有效的教育治理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完善“一核多元”的教育治理结构,提高多元主体的教育治理能力,创新有效的教育治理机制以及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1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克服法治乡村建设中系统化体系化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为了有效回应这些问题,实现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云南省景东县构建了“六八四”治理模式,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的有益探索。该模式的生成机理是制度构建需要适应乡村结构性变化、基层治权下沉的客观现实,注重治理资源的资源整合、多元治理主体法治价值观的融合;该模式的制度架构是围绕法治队伍建设、改进法治宣传方式、构建“梯级”式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以嵌入“法治动力超市”为激励平台,实现了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中央、地方、培训基地、学校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性教育活动,需要各主体协同运行。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在各自不同的治理逻辑下运作,导致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多重性制度阻隔,面临新旧体系建设脱节、决策与执行错位、人权与事权衔接不畅、公共参与意识不足等难题。为此建议,各主体协同构建相互依赖的高质量培训体系,构建“一主多辅”的现代教师培训治理结构,建立中央、地方、培训基地、学校权责能相统一的清单,引领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现实政策、实践需求及环境条件都支持或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多主体如何协作是课后服务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学校的治理转型及主体情况、治理优势等因素出发,多主体参与的课后服务更适于多元治理模式。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单一主体,需要基于治理视域促进课后服务的多主体协同,要凝聚思想共识,构建沟通平台;也要组织多元主体协商服务规则,灵活协作思路,以合理的方式把多元主体聚拢在课后服务的实践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会同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共同成立“幸福少年法学院”,建构了三“心”一“议”的运行架构,通过编制活动操作手册,建立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范式,形成学校、法院、家庭、社区四位一体多元参与的法治教育网络,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理性意识为突破口,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20.
学校内部组织变革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嵌入式”治理尝试以分权治理、协作制衡的治理结构唤醒学校内部多主体参与学校公共服务的热情。在嵌入党政指导力量、嵌入教师专业引领力量、嵌入社会第三方监督与评价力量的基础上,学校尝试通过组织结构的“嵌入式”变革,构建学校内部多方共治与自治相融合的新型治理关系。这种既兼顾公平又兼顾质量与效率的治理方式,为学校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