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沈从文     
时代所能影响到的,更多的是一群平庸的作家。而一位作家——即使是一位天才的作家——想影响他所置身其中的时代,更是天方夜谭。一位天才的作家总不在当下的时代里。相反对时代有所影响的作家,怡怡是平庸的作家,因为他的平庸正好与时代的平庸合拍。每个时代都是平庸的。如果我们觉得某一个时代才华出众,无非是被我们发现了的几个不平庸的人给我们带来的错觉——我们把几个不平庸的人看成了那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刘鸿伟 《声屏世界》2011,(4):122-123
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语,叫做"她时代"。"她时代"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我想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她"已经成了时代的领潮者,在这个时代中引领了一种精神,引领了一种生活方式,引领  相似文献   

3.
我多次说过:“一个教育者,哪怕一辈子只把一个学生培养成杰出的人,那么这位教育者也可以成为教育家。”以前我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莎莉文———一位美国的教育家,正是在她的教育培养下,又聋又哑又盲的海伦·凯勒成为饮誉全球的作家。而现在,我说这话的时候,我还想着另一个人———周弘。现在就说周弘是“教育家”可能有些夸张,但他是一位教育专家,这是无可置疑的。手中这本《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便足以证明,周弘这样的教育专家的确比一些没有半点实践只有晦涩论著的“教育专家”更名副其实。周弘当然不只是培…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一些大众文学作家是非常值得解剖的。他们更多的是一个问题作家,他们的作品也更多的是一个问题现象,表征着人格上的病态、分裂。他们身上缺乏理性精神,缺乏理想光芒,缺乏温暖和积极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个以描摹都市女性情感见长的作家,你的感情经历在其中有多大分量?万方:自己的经历是一把钥匙,如果没有这把钥匙,很多门都打不开。当你经历过,就能体会到对方的痛苦。我是一个挺会倾听的人,受父亲影响,我心里对女性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冯有源漫话     
文学的功用是给人以快活和享受,也就是娱乐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文学的功用又是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也就是张扬人的美德,鞭挞人的恶习。文学是人学,这是高尔基的话。那就是说文学是做人的学问和人作的学问。作家是人,他既要写人,塑造人物,更要写自己,塑自己这个形象,因为作家要用一种感情去陶冶别人,要用一种精神去娱乐别人,自己就得先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感情,要有分辨出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要想具有这感情、这精神、这能力,就要求作家在未做作家之前,先做好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唱祖国》了。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王莘这个名字,而且我一向认为,这个名字,始终是与祖国,与五星红旗连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名字,几乎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一面旗帜,那么这个人,也就化为一种精神,可与日月同辉,可与山河共存。  相似文献   

8.
张怡 《中国出版》2022,(S1):7-10
2021年8月,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公布,作家徐鲁的长篇小说《远山灯火》赫然在列。自2017年9月萌发火种,历经4个春秋,这一星灯火已从安徽的大别山区点燃,于湖北的幕阜山区酝酿,在越来越多人关注、肯定、喜爱的目光中,终于闪耀成万家灯火。这本书的出版,也让我在童书编辑之外拥有了一个新身份——播火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播文学之火、知识之火、精神之火、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儿童文学要研究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名著(包括儿童文学名著),不仅仅属于时代、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它们所蕴含的客观真理和生活经验,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永远感动着世世代代人们的生命。虽然它们部是作家对所处时代之具体生活有感而发的作品,但它们所具有的巨大艺术概括力量、丰富的内在实质和潜能,都有着超越时代的永恒的意义,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人是一种精神文化动物,人的精神生命中不可能没有文学的滋养。时代再变,世界再变,人的一些最根本、最恒久的东西不会变。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应当“以不变应万变”,去描…  相似文献   

10.
吉学沛离开河南老家,已经三十多年了,可他那口豫西音,还是浓浓的。我们坐在宾馆里,就象坐在几十年前生他养他的黄河故道边那间简陋的小屋中,近乎得使人看不出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在和一个已有十七部作品集的知名作家谈话。他笑着谈自己怎样从一个忠实反映群众生活的通讯员,成长为一名能够把现实生活上升到艺术高度,构思成小说、散文的作家。他谈得那样轻松,自然,象明媚的春光下流动在山间的小溪,款款的,不断激起我感情的浪花……《我的母亲》古老的黄河曾吟诵过无数文明的音符,古老的黄河也泣诉过几多凄楚的悲歌。在黄河痛心泣诉的时候,吉学沛“哇哇”坠地了,和那个时代千百万的婴儿一样,他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罢,消遣只能是偶尔,如果把娱乐变为常态,那么尼尔·波兹曼的"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的可怕预言或许将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为他人作嫁衣,我觉得是编辑的一种自谦之词。编辑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许许多多的人并不认为如此。如果作家们和评论家们以及所有成了某种大家的人也这样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3.
艺术曾经是有钱有闲的人才能欣赏的。如今,文化进入全民共享时代,把艺术殿堂打造成没有围墙的花园,这是你我追求精神丰富的新期许。继2008年国内博物馆迎来免费开放的大潮之后,今年美术馆、图书馆免费的大门也被开启。这意味着,  相似文献   

14.
知名记者、作家林华女士在《女子读书》一文中说:“一个人在三十多岁以前,应该完成一件阅读上的大事:浏览大量的名著”,因为在年轻时接受名著的熏陶,“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洗礼”,“会给你带来一个比较高的阅读起点……名著对培养一个人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她说,作为一名记者,我曾经在十几年中采访过数百位出色的女性,“我在她们身上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经过名著熏陶的人,和没有经过名著熏陶的人,无论她在哪个岗位上,她所具有的境界、她所做的贡献,可能和其他优秀人物别无二致,但她在具体的工作方式和待人接物中,绝对会给人一种特殊的带有文化意义韵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奖牌风云     
我做了近20年的办公室主任,伺候过7任领导,没一个人提拔我,也没有一个人把我搞掉,在机关里能混到这份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吧!记不清是哪位日本作家说过,对待世俗的最完美态度就是一方面要表现出对它的不屑,一方面又要与它同流合污。前者我就不说了,一个人20年没被提拔,手下一个个变成上级,  相似文献   

16.
“人关怀”这个词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精神关怀方面有所失落而提出的,即要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关心和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在当代,人关怀的实质主要是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紧跟时代步伐、记录时代进程的新闻工作理应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体现人关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经张伯海同志推荐,叶子铭先生为青年学者李频著《编辑家茅盾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宋应离)作了序,序文说——1983年3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周扬同志在谈到对茅盾的认识时,曾以自省的口吻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认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不容易的。”他在谈到茅盾的多方面贡献时还说:“我觉得好像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就是只把茅盾看成是个大作家,而对作为编辑、评  相似文献   

18.
在写人方面,不能不说曹禹老师创作《北京人》是走上了一个美学的新境界,一个美学的新高峰。曹禺老师说:"你问我《北京人》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是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的,甚至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那时有一种想法,还是要写人。一切戏剧都离不开写人物,而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内心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的感情写出来。""我有一种想法,就是把人物的灵魂深挖一下,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招一下。......是人物性格使我着了迷,吸引着我,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不由得使你要按照他们的性格来写他们的感情和行动。这些活起…  相似文献   

19.
或许我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作家,兴趣在于以“文字”来构筑我的小说和散文,所以并不怎么受“读图时代”一语的诱惑。我不喜欢以浏览图片来了解世情、增长学识和收纳信息,这种快餐式的阅读,会让人浮躁不安,以致丧失独立思考的潜力。我喜欢读书,读报刊,于字里行间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生发许多美丽的联想,维系属于自己的见地。  相似文献   

20.
由记者而作家,由名记者而名作家,在世界在中国都是一条路。许多人正是这样走着,许多人是这样走过来。然而一个是“作”,一个是“记”,相去较远。近些年这二者的距离,常令我反侧辗转。作家重在自个儿“作”,把生活嚼细,咽下去,消化掉,再吐出来,“作”成文学作品,“作”成形象、情节、故事、冲突。而记者不然,重在“记”,记下哪儿有那么一档子事,记下航天飞机掉下来,记下赵紫阳在记者招待会上满怀信心地展望中国改革。如此等等。我以为读作家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感受到一个作家自个儿。小说、报告文学如此,诗歌、杂文、散文尤甚。“我欲乘风归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自个儿”就摆在明面上。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作家的“我”也是明摆着的,焦大若登临泰山,未必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再如鲁迅杂文、巴金小说,即使没露出一个“我”字,读者也是始终可以感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作家自个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