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楚辞》注本,同时也是传世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王逸《楚辞章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以助于我们对《楚辞》的解读及汉代训诂全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3.
今本《楚辞·九歌》《九辩》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尤其是小学类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九歌》《九辩》文本的进一步校理以及相关学术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利用《楚辞》文本及王逸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相关传统文献以及充分吸收前儒时贤的研究成果。可以对今本《楚辞》的部分文本进行有益的勘正,同时也能对一些重要的《楚辞》学术史内容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期以后,楚辞学界一改往日因循旧说的局面,使楚辞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气象,陆时雍便是当时杰出的人物之一。陆氏的楚辞注本《楚辞疏》虽然一直未受到重视,但它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楚辞注本。该书在编写体例、注疏方法、内容主旨、文学特色等方面与其他学者有很多不同之处,为楚辞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值得学者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吴广平先生注译的《楚辞》,是一本既有普及性趣味性又有很高学术性的楚辞注本,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它采纳众说取舍精严,对全部《楚辞》用通俗准确流畅的语言做出了注译。  相似文献   

7.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是清代楚辞学的重要成果,与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被誉为清代“鼎足而三”的楚辞研究著作。蒋骥在注本中所展现的重考据、求真求实的学术特色,常常被认为是乾嘉朴学的先声。蒋骥研注楚辞的学术特色的形成,一方面与清初学术风气的大环境相关,一方面又与蒋氏家学传统对其治学风格的培养密不可分。从武进蒋氏医家传统,蒋氏族人的博闻强记、擅文轻举业的天资,蒋氏几代人传承的自立立人的为学态度,蒋氏重视童子业、“共学”家学传统等方面考察蒋骥学术的生成,可以看到武进蒋氏家学对《山带阁注楚辞》学术特色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赵逵夫同志的《屈氏先世与句禀王熊伯》一文(载于《文史》第二十五辑),是一篇在屈原研究上有重要突破的楚辞学论文,值得重视。关于屈氏之始,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说,是楚武王(前七四0一前六九0年在位)的一个名叫瑕的儿子,“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此后,历代楚辞注本和姓氏之书多因袭王逸之说,使“屈瑕是楚武王之  相似文献   

9.
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一种较重要的《楚辞》古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说;“兴祖是编(指《楚辞补注》),列逸注(指王逸的《楚辞章句》)于前,而一一疏通证明补注于后,于逸注多所阐发,又皆以,补曰’二字别之,使与原文不乱,亦异乎明代诸人妄改古书,恣情损  相似文献   

10.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今传《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作:“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今案:“倏忽”一词,古书多用,状急疾迅速之貌。而王逸注文“倏忽,电光”乃“倏忽,如电光”之脱文;脱而于义龃龉。但这一脱误的时间很早。唐柳宗元尝作《天对》有“倏忽之居,帝南北海”二句,自注云:“倏忽,在《庄子》甚明。王逸以为电,非也。”是柳氏所见《楚辞》王逸注已脱误。然而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引王逸注《楚辞》云:“倏忽,如电”;同卷又引作“倏忽,如电光也”(同条又引王逸注文“倏忽,急貌也”,系引王逸《招魂》“往来倏  相似文献   

11.
楚人所作诗歌,西汉人名为“楚辞”。西汉末年的学者刘向曾编集一部“楚辞”,里面包含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宋玉的杰作,也包含西汉人模仿屈、宋的作品。东汉王逸又给作了注,叫“楚辞章句”,是历来最流行的一种注本。所以,人们通常所说的“楚辞”包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屈宋为代表的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文体,一方面是包括屈宋等好多作者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的书名。楚辞这种文体有些什么特色呢?在有关的论述中当推宋代黄伯恩翼骚序之说最为明确具体。“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请之楚辞。若些、只、羌、谇、  相似文献   

12.
胡刻本《文选》注是如今比较通行的一个《文选》注释的版本,其中大量引用了王逸注《楚辞》的资料,但今人少有研究。因此,本文对胡刻本《文选》注中所见的王逸注《楚辞》资料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探究《文选》注在引王逸注《楚辞》的方式、表现出的倾向等,进而总结《文选》注所引的王逸注《楚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葛文杰 《现代语文》2007,(5):126-126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人,后汉安帝元初(114一120)中为校书郎,顺帝时官至侍中。他所著的《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①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也是汉代遗留下来的唯一注本。前汉刘向编《楚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20,(4):86-92
董国英《楚辞贯》是一部值得注意的清代楚辞注本。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董国英的里籍和生平,各种楚辞书目和提要类著作一直莫衷一是。据笔者考证,董国英是浙江省杭州府昌化县人,生于雍正七年,卒年在嘉庆十五年左右。《楚辞贯》成书于嘉庆五年,直到道光二十五年才刊行,历时四十五年,主要原因在于董氏家贫,无力刊布。董国英生当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其时朴学之风正盛,但他不溺于章句训诂,而是重视楚辞的文学研究,贯《离骚》与《屈原列传》为一,以鲁笔《楚辞达》为蓝本,采取由疏通文脉进而阐释大义的治学路径。  相似文献   

15.
流传到现在的《楚辞》注本,要算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最早了。他的注释,有极对的,也有极错的,但他为《楚辞》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想对“惟庚寅吾以降”句中“降”字的解释,作一讨论。他在注中首先解说“降”字是“下也”,又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对《楚辞》注本作了界定和选择,然后结合时代特点和训诂学的特点,对汉至明代的《楚辞》注释情况作了概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18.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在对《楚辞》进行解释时,就解释尺度而言,能做到既重视文本地位又践行"疏可破注",既重视训诂又兼重义理,在己之私意与文本意义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相比于《楚辞章句》和《楚辞集注》,解释更为适中,不失为一种合理和有效的解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沈德鸿(茅盾)先生对于楚辞研究也颇有造诣和贡献。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专门为中学生编注了楚辞选本.先后题名《楚辞》和《楚辞选读》。该书的《绪言》从楚辞与神话之关系的角度多所发明,提出了楚辞源于神话等新颖独到的见解.对楚辞的评价即高且新,皆为前人之所未及,于后世楚辞神话学的研究有深刻启迪和影响。该书正文选取《离骚》等8篇26首楚辞作品,分别加以注释,也很有特点和一些独到见解。其注释虽有失当和不足之处,但毕竟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20.
楚辞校勘献是楚辞学献的基础。楚辞校勘献可分三类:一是善本,包括写本,刘本(影印本)、批校本等;二是校勘述,包括专、笔记、札记等;三是四部典籍所引之楚辞正及王逸注。兹对上述一、二类献略加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