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更应该是复杂而又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文艺作品要达到正确地再现社会生活的目的,就得“具有一个因素,缺了这种因素,文学就没有什么价值,这就是真实。”(注一)斯大林指出:“让作家在生活中学习吧!如果他能以高度艺术形式反映生活真实,他就一定会达到社会主义。”(注二)于是,艺术是否有真实性就成了衡量现实主义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真实性还不是文艺作品的全部价值所在,文艺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都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代中国文坛穆时英等现代派小说所显示的“都市性” ,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源泉、思维、情趣及审美特色 ,但也存在缺乏历史容量的涵盖、形式分寸感的控制、及与主潮疏离的局限。它成就了作家也限制了作家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开拓进取、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来满足时代的要求。一个人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是衡量其是否具有较高素质的重要方面。而音乐所具备的美育功能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音乐艺术审美教育势在必行,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审美教育更是刻不容缓。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已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对千百年来诗歌创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衡量一个作家成就和作品价值的重要尺度.古往今来,没有那一位名家不把创造意境作为自己迫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的.也没有那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不为后世创造出令人称道的意境的.柳宗元的诗歌之所以能在诗歌史上独具一格,这与他所创造的丰富多彩、具有鲜明个性的诗歌意境是分不开的.本文拟想从三个方面,对柳宗元诗歌意境作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粉碎“四人帮”以来,人们对艺术民主问题谈论得多起来了,但对“创作自由”却还未作深入地探讨和阐明,以致一些同“创作自由”有关的提法(如强调“写作家熟悉的”等)还曾受到某些人的严厉指责。“创作自由”这个口号究竟对不对?一些人的指责是否真有道理?现在是应该认真加以澄清的时候了。“创作需要自由”,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命题。所谓“创作自由”,是指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有选择题材和艺术样式,并按照自己的风格特长进行艺术创造的充分自由。这不是哪一个人主观臆想的产物,它反映了艺术生产的客观规律。文艺创作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7.
歌唱咬字训练中,必须树立“规范”与“风格”两个观念,并处理好有关咬字中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说:“一个没有风格的作家,就象一支没有射中目标的箭”。讲的是风格的确立对文学创作成就的决定意义,这同样适用于声乐演唱。对声乐演唱来说,风格是歌唱者在歌曲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包蕴着歌唱者独特的审美追求。没有风格,只能是歌匠,确立了优美的风格,才能称为歌艺。当然,一个从事声乐工作的人演唱风格的形成,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不同于他人的音色,选唱曲目  相似文献   

8.
陈瑞清 《新教师》2019,(11):37-38
我们赞美某个人满腹经纶不是光光看他的文凭学历有多高,而是要看他的"特质"。这种特质很大意义上说是文化艺术审美素质。一个人的艺术素质,并非通过一张试卷分数就可以说明的。那么,到底有没有衡量艺术素质的标准呢?这标准要怎么定才科学合理?艺术素质测评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魏晋之美在唐以前未在某一作家身上获得全面展示。到了李白,则使魏晋艺术精神在生活和艺术创造中走向成熟。从生存诗化、享乐人生所体现的审美精神、艺术形象所体现的自由解放精神以及李白把握世界的方式看,李白在他周围创造了“人的生活世界”,这种具有人性和创造性的审美文化氛围,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艺术。这使得李白的意义不仅具有启蒙社会的作用,他还成了八世纪人文精神的化身  相似文献   

10.
文艺作品的结构,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的技巧问题,而且是艺术生命力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小说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联系,是在特定的艺术体系或系列组合之中,集作家审美情趣、艺术评价于一炉的有机组合.“回环三叠”结构,既是小说建立个性、描写与展开个性,最后完成艺术形象塑造任务的艺术规律,又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大师们呕心沥血积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文艺理论研究者,我在早些年就提出了“审美惊奇”论,把“惊奇”当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心理范畴来加以阐述。并认为,无论是在什么艺术门类中,惊奇都是进入审美状态的鲜明标志。诗、画、戏剧、舞蹈、影视,莫不如此。我在《审美惊奇论》这篇文章中,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这样指出“惊奇”在审美过程中的功能:“惊奇是一种审美发现。在惊奇中,本来是片断的、零碎的感受都被接通为一个整体,使观赏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撼动,而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里潜藏着的、幽闭着的意蕴,突然被敞亮了出来。观赏者处在发现的激动之中。也许没有惊奇就没有发现,也就没有美的属性的呈现,没有崇高和悲剧的震撼灵魂,没有喜剧和滑稽的油然而生。”这是我对审美惊奇的“破题”。  相似文献   

12.
从对儿童的言语早期教育开始,到小学、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维系着一个人言语学习活动的都是一个个十分具体的成人制订的现实目标;在教学情境下的每一个游戏,每一次远足,每一篇作文,每一回对话或演说,背后都有一个精心策划的千篇一律的应试圈套。衡量某一知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考试是否“有用”,给出的答案也只有一个,将千千万万个鲜活的生命并联起来。从不问这对于他们心灵和个性成长是否“有用”,他们是否还渴望信笔涂鸦的快乐,他们精神的“百草园”是否因此而荒芜。作家冯雪梅说:“一个人对文字的喜好,可能是天生的。小时候母亲教…  相似文献   

13.
一、"好设计"有没有统一的标准什么是"好设计"这是一个统称,有没有适合各种风格形式的统一标准?不同的设计形式的标准是否一样?当前,电视美术艺术多元化和审美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能说清楚"电视美术艺术质量标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不容易衡量,但是"电视美术艺术质量标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电视美术艺术史没有国界,质量标准因受众的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生活积累和阔大的胸襟,是作家从事创作的基础,无此“诗之基”,创作就“如剪綵之花,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叶燮语)。然而仅有这个基础还是不够的。作家要真正成为艺术创造的主体,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具有特出的智能结构,换言之,还必须具有超常的审美创造才能。为什么生活中思想先进、经历丰富,脑子里盛满了“故事”的人成不了作家?道理就在于此。足见超常的审美创造才能,是作家所以成为作家的关键性条件,是作家区别于常人的界限所在。多年来,我们偏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基础,这  相似文献   

15.
杨军 《教书育人》2009,(9):61-61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本人在数学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是美的一个特定的类型。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出发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又分为三类 ,即新生力量的悲剧 ,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和“小人物”的悲剧。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于勒”就是这类悲剧性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两个作家 ,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不同社会 ,不同时代 ,却刻画出两个很相似的艺术典型 ,写的都是普通人被毁灭的悲剧 ,给人以深沉的同情、哀痛、激情的强烈感受 ,产生了相同的悲剧效应。这种悲剧的审美价值 ,在于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深思。一、社会制度吞噬人 (相似的矛盾冲突 )恩格斯指…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是一位独创性的作家,他阐述并践行了一套极具个人特色的现实观:一方面,他坚信“没有事实不成艺术”,同时他又强调“艺术创造着自身的现实”,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统一体。作为作家最为钟爱的作品,《洛丽塔》完美阐释了这一现实观:小说描绘并讽刺了以汽车旅馆和消费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当代社会,也通过想象、文字游戏、戏仿等陌生化手段重构了主观现实,增加了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8.
语文阅读中开展“审丑”教学,是抵达作家精心构建的“审美场”的另一条重要路径。通过对比,在“丑”的映衬中感受美的丽质;展开辩证,在“丑”的分析中把握美的本质;进行批判,在“丑”的否定中发掘艺术真理,最终达成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审美核心素养的根底诉求。  相似文献   

19.
艺术知觉是一种对事物的表现性知觉,是区别于普通知觉、科学知觉的审美知觉。“审美局性”、“表现性”是审美知觉是否存在的两个关键性概念。本从艺心理学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表现性”这一艺术知觉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闻释。  相似文献   

20.
并非所有描写生活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 ,衡量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依据 ,要看作家的主体意识是否奔流着批判精神 ;是否反映生活的本质 ,使生活升华为艺术 ;是否闪现出作家的思想智慧。所谓“现实主义回归小说”,既不是现实主义冲击波 ,也不是现实主义回潮 ,只是对当代生活的问题做出了简单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