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讲究含蓄,含蓄之法深得诗人之钟爱。含蓄的风格要求诗人深刻、细致地观察生活,运用娴熟的手段,表现事物深含的内蕴。含蓄形成的原因,既有诗歌内容方面的需要,也有形式方面的需要,更是鉴赏主体的需要。其表达手法丰富多样,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睿智、聪敏、含而不露、隐忍不发的气质和涵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讲究含蓄,含蓄之法深得诗人钟爱。含蓄的风格历久不衰,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其赖以生成和持续发展的土壤;儒家的道德观和佛、遗的哲学方法论又给予诗歌表现艺术以重大影响.或钳制或启迪,这是含蓄风貌形成过程中不容忽略的社会思想背景,是促使诗歌含蓄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九叶诗派与中国诗歌的文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体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但是,作为中国的诗歌流派,它同样与中国诗歌传统保持着密切关联。九叶诗人在艺术探索中批判地接受了诗歌传统的影响,尤其是在文体建设方面,他们注重诗歌的音乐性,追求诗歌的含蓄蕴藉,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诗歌以抒情为要著,中国人的含蓄特点在古诗中更为突出的表现出来。这种含蓄的最妙取法就是借景抒情,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天地山川草木鱼虫,喜怒悲哀忧惧思惊,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鉴赏中国古诗的最佳切入点。鉴赏古诗这种赋情于景的特点,体味诗人浸润在万般景物上的滴滴浓情厚意,就成了我们研究古诗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诗人是怎样运用景物这个传输带和支点,把真情运送出来的。一、中国古诗巧用汉语谐音表达内心情思中国汉语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为诗歌的含蓄抒情,突出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在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6.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本文试从真诚含蓄的抒情、传统唯美的叙事,及宇宙凝重的哲理三方面探讨冯至诗歌抒情、叙事、哲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杨世宏 《甘肃教育》2011,(19):85-85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诗贵含蓄而恶浅露”,“含蓄”一直是历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诗歌的含蓄美,笔者也略做过一些研究。我们先来比较两首五绝:  相似文献   

8.
李金发别论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对我国"五四"诗坛影响非常大.中国象征主义的开路先锋李金发,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李金发的诗论和诗歌作品为基础,着重从其诗歌所表现的凄怨哀婉的情绪、古典含蓄朦胧的意象、传统诗歌中的典故和文言词语的使用入手分析,认为李金发并不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意识隔绝的现代诗人.在隐性层面上,他是一个西方化了的东方诗人.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抒发,也是诗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体现。我们要真正解读它深邃而独特的内涵,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就需要指引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如只有把握住杜甫《登高》中的客观形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苍凉之感。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历来为历代诗人们所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其是千古五言之祖,更是因为《古诗十九首》以其传达的真情实感,人生之理践行着传统诗教观,更以其情深貌浅影响着中国诗歌含蓄隽永的诗风,为历代诗人树立质朴含蓄诗歌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12.
“长吉体”诗歌形象,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整体风格上的差异。诗人选择了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重组世界的方式,通过非“物态化”的审美追求,汹涌澎湃的浪漫激情,含蓄鲜明的诗歌意象,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派诗歌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13.
高小玉 《考试周刊》2010,(44):46-46
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在读诗时,读者一方面要探究诗人借助于诗所要抒发的情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并通过想象加以再创造,丰富诗的内涵。因而,要解读诗歌的含蓄之美,就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多方面素养的培养。本文谈及鉴赏诗歌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以求为解读诗歌找到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九叶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冷峻的解剖、理智的批判,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忧患和对自我深层心理的探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同的主题意向.九叶诗人注重形象思维的力量,探索新的表现手段,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建立起含蓄、凝练、深沉、谐美的流派风格.他们的诗歌是中国新诗在艰难曲折中深入发展的标志,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总体上实现突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惠特曼的诗歌以其自由宣泄的炽热激情影响了中国以郭沫若、艾青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现代诗人,为中国诗歌注入了一种新的精神因素,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诗歌含蓄蕴藉温婉柔和的特点,使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激情澎湃的昂扬气魄。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的审美范畴中,“含蓄”美历来为诗人所珍视,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要创造“含蓄”美,达到迷离恍惚的境界,诗人们通常采用的几种主要艺术手法是隐喻、暗示和象征。这几种手法的共同特点是:用一物去“影射”另一物;诗中景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只是诗人心中事物或情感的对应物(或说“影射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晚年诗歌以律体诗为主,诗人充分利用律体诗含蓄凝练的特点,表达在险恶政局中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忧伤悲愤,体现诗人对于传统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而诗人晚年还写下“军歌”、“校歌”这样一些通俗的口语体作品.与古奥的律体共同构成其晚年诗歌体式的两个极端倾向.从中可以看到黄遵宪在诗艺追求上徘徊于继承与创新之间。口语体诗是突破诗歌凝定模式的尝试,但仅着眼于外在鼓动性,而把诗人自我淡化于诗外;律体诗含蓄难懂,却是自我感情真挚的倾诉,深沉动人。诗人偏爱后。这种新旧交错的班驳色彩正是近代诗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学特别重视诗歌的含蓄美,虚实是古典诗歌中表现含蓄美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就是从实中隐虚,虚中现实,虚实结合这三个角度来表现其含蓄美的.  相似文献   

19.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鉴赏诗歌就是要从诗歌的语言入手,进入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曹春华 《考试》2010,(4):13-15
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即诗人的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诗歌的含蓄性决定了诗歌往往通过精当的描写,或三言两语,或一个词,有时甚至是一个字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应当学会抓住这些关键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