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菱荡”和“聋子”是《菱荡》的两个关键性意象,“菱荡”代表着世俗、实用,“聋子”代表着“封闭”、快乐,二者共同体现着废名的追求和乐的精神世界。《菱荡》并非一般田园牧歌,作者的用意在自我修为,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3.
论《金瓶梅词话》的助词“着”与“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着 助词“着”在《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或事物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动态助诃;(二)用在句子末尾,煞句,表示某种语气,即语气助词。现将两种用法分别阐述于后。 (一)“着”作动态助词 《词话》中的“着”附在动词后作动态助词,所表语法意义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4.
“道”的隐遁与显现——重读《爸爸爸》和《树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道家文化视角重新解读寻根文学的两篇代表作——《爸爸爸》和《树王》,认为它们隐秘而诗性地表达了道家有关“道”的思想,其中《爸爸爸》隐喻着“道”的隐遁,而《树王》则昭示了“道”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中新 《华章》2011,(11):56-57
提起冰心,人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童年》、《笑》、《小橘灯》、《寄小读者》……若时光倒流回孩提时代,“冰心”这两个字会让我们想到更多。冰心先生的作品始终流淌着“母爱”、“童心”、“自然美”三大创作主题,早在1924年,她创作《寄小读者》时,就写下“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决定着小学作文教学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试用修订版《大纲》(下简称新《大纲》)之前的各个《大纲》都将小学生的学习写作称之为“作文”。这很容易混淆成人“作文”与小学生“学作文”两个根本不同的概  相似文献   

7.
道、法两家在学术思想上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的矛盾现象。将这两家的集大成著作《庄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层面上作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仅就文学特征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后人重视:《庄》、《韩》之间貌似相同的文艺观,实则源于两个迥异的逻辑起点;不同的逻辑起点导致了《庄》、《韩》文艺观内在的本质差异;“传神”与“写形”的不同特征构成了《庄》、《韩》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要倾向;“意象”与“形象”的不同内涵构成了《庄》、《韩》文学的客体差异  相似文献   

8.
画蛇深足的解词《高中语文词语集粹》第四册《内蒙访古》一文有个词条: 屏障:象屏风那样用来作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条释文有两个毛病: 1.句子不通。“作遮挡”是“用来”的目的,“遮挡”本是动词,这里是名物化用法,而“着”,助词,只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因此,“用来作遮挡着”一语明显不顺。2.违反逻辑。“屏障”既如释文括注所言,谓“多指山岭、岛屿等”,那么,“山岭、岛屿”等谁能“用来作遮挡的东西”? 《集释》在“编写说明”中说“本书的词语释义,参考了《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经查《现汉》,对“屏障”的解释是: ①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②遮挡着。义项①是名词义,②是动词义。《内蒙访古》一文的“屏障”用的是名词义。《集释》参考了《现汉》,却补上一个“用来”,顿使语意变化,实属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9.
【我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成年人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中自然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童年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成年的“我”。两个“我”的生活环境、学识思想大不相同,那么两个“我”眼中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是否一样呢?  相似文献   

10.
我在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论两种不同的“着”》。文中论述了表示状态在空间中的存续的“着a”和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持续的“着b”的区别。现在我再来谈谈作语气词用的“着”,为了便于叙述,我把这第三个“着”叫做“着c”。一、从历史来源谈起在唐宋以后的汉语中,有一类表示请求、命令、商量、邀约等语气的语气词。这类语气词主要的有“者”、“著”、“则个”、“咱”等。例如: 陵无回心,老母坟前,殷勤为时日拜著!(《苏武李陵执别词》) 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九皋小令《山坡羊》) 妇人道:“你不要疑忌,我和你同去则个。”(《平妖传》三十一回) 是时公子急救:大夫休怒,且商议咱!(《乐毅图齐·七国春秋》)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则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两论”问世五十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完全证实并将继续证实着这两部著作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两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2.
七情论略     
“七情”或“七情六欲”,《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都没有收录,其实这两个词不仅由来已久,而且至今还是很常用的。早在2000年前的《礼记》一书里,就记载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在汉代,也有人说成是“六情”,班固的《白虎通》和《汉书·翼奉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作家郑莹的《家乡的桥》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桥》,是两篇题材相同、风格迥异的美文。郑莹的《家乡的桥》以“桥”作抒情对象,将“小桥”和“长虹”作比,联系着过去和现在,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又抒发出了对家乡巨变的赞美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将《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解释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种说法,于理未通,因为在急流和旋涡中是看不清倒映的景物的。从语法上看,“素湍绿潭”中的“素、绿”是形容词,它们分别修饰后面的名词,并各自组成偏正结构,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回清倒影”这一句中的“回、倒”两个动词与“清、影”两个名词在一起组成的是什么结构,则需加以研究。 “动词作形容词区别用”(杨伯峻:《文言语法》),在古文中是常见的现象,例如《滕王阁序》“腾蛟起凤”  相似文献   

15.
《易经》为群经之首,是先秦儒家、道家思想的源渊。《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贯穿着儒家思想。《周易》对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易经》的取象方式为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起点。二、《易经》“大和”的思想为儒道两家提供了通过内修方式消解矛盾的哲学手段。三、《易经》阐述的事物关系,影响到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16.
提起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出场,不能不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他们各具特色的“亮相”,不仅契合了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而且在两部作品中起着“关键”作用。欣赏两人非同凡响的“闪亮登场”,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艺术匠心所深深折服。  相似文献   

17.
浓情、热情,似酒有两句话,一句是“浓情似酒”,一句是“人情如水”。我们可以围绕这两句话来解读《孔乙己》。《孔乙己》开篇写酒店和酒,不是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这种“艺术预谋”,就是鲁迅先生围绕“酒”大做文章。正如鲁迅在《药》中写茶馆,不是随意的,同样是有“艺术预谋”的。“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作者通篇最想要强调的可能是温度、浓度,酒的温度、浓度和人情的温度和浓度。“热水”“温酒”,开篇有两个温度词语。  相似文献   

18.
曾祥芹、韩雪屏两位教授早两年参与建构了“中国文章学”,紧接着他们又奋力拚搏,潜心研究,笔耕不已,建构了“中国现代阅读学”。问世于1992年的中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围绕着《阅读学原理》这个“主体”建筑,展开“两翼”:从阅读技术深入研究,产生了《阅读技法系统》和《文体阅读法》两本专著;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研究,编著了《古代阅读论》和《国外阅读研究》两本理论资料,灿然五本,卷帙浩繁,体系完整,洋洋大观,总计160多万字,何其壮哉!那么,五本大著从哪里谈起吧?我想先谈丛书的主体——中国第一本《阅读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谈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中有两组阅读材料。第一组安排在“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一板块中,包括《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和《把握自己——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第二  相似文献   

20.
试谈薛宝钗     
自《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人们对于书的两个女主人公——林黛玉与薛宝钗,历来存在着“拥薛贬林”和“拥林贬薛”两大派别。清人邹(?)在《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清代二位老友,因对《红楼梦》人物薛宝钗、林黛玉的意见不合,“几挥老拳”,虽然如此,最终一个“泥而不化”,一个“窒而不通”,各持己见,谁也没有说服谁。时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