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华丽的蝴蝶,丑陋的毛虫,威武的甲虫,凶狠的黄蜂,都生活在同一个生物圈中。在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的《昆虫记》里,昆虫为生存而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多变的生活方式妙不可言。他们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对这个微观而宏观的世界的研究,多少年来从未止步。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昆虫未必都如书中描绘般  相似文献   

2.
正西班牙的科学家研制出一款神奇的衬衫,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够驱散和消灭蚊子、螨虫等昆虫。事实上,这款衬衫的出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科学家的实验初衷是减少蚊子种群数量。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一种酶不仅能够驱散蚊子等昆虫,还能降低这些昆虫的繁殖速度。而这种酶的原料刚好可以制作衬衫,且这种衬衫对人体安全无害。  相似文献   

3.
正恐龙是曾经的地球霸主,但你或许不知道,高大威猛的恐龙当年也有被小小寄生虫侵扰的烦恼。最近,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题为《白垩纪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龙羽毛的新昆虫》的论文。该研究发现,带羽毛的恐龙身上寄生着一种与现代虱类似的昆虫。这种新发现的昆虫物种名为"恩氏中生食毛虫",与部分受损的恐龙羽毛同时保存在有着约1亿年历史的琥珀中。虱子这类昆虫到底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是在恐龙时代,还是更早?所有的恐龙身上都有体外寄生昆虫(寄生在体表的昆虫)吗?这些寄生昆虫对恐龙有什么危害?  相似文献   

4.
饭后马上吃水果人们有一种习惯,饭后都喜欢吃水果,说是有助消化.而科学家们却指出,这是不科学的说法.水果中含有大量单糖类物质,很容易被小肠吸收,但若被饭菜阻塞在胃中,就会因腐败而形成胀气,导致胃部不适.正确的方法是水果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食用.  相似文献   

5.
小毛虫     
《科学与文化》2011,(4):F0002-F0002
飞蛾的生长期分为卵、毛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而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里是以蠕虫状的幼虫——毛虫的形态出现的。毛虫在它的生长阶段要经历几次蜕皮,然后变成动弹不得的蛹,最终从蛹中破壳而出的才是飞蛾。为了生存,毛虫要躲避诸多危险。  相似文献   

6.
科技快递     
彭文 《百科知识》2009,(10):9-10
抢科学家“饭碗”的机器人;降低空气污染有助延长寿命;毛虫生病会自行“服药”;雌激素能改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田勘 《百科知识》2024,(11):34-35
<正>虽然昆虫体形很小,但由于数量巨大也会影响生物演化的方向和进程。保护昆虫不仅会让作物产量提升,还会让生态向有利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方向演化。近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蒙彼利埃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生长在农田里的开花植物越来越不需要昆虫授粉了。随着授粉昆虫逐渐减少,这些开花植物的繁殖变得更加困难,它们正在向自花授粉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早就知道,某些昆虫可以摒住呼吸几个小时或几天。但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最新的研究表明,吸入太多的空气会置它们于死地。昆虫通过分布于体表的被称为通气孔的小洞呼吸。有些昆虫时不时会将这些通气孔关闭住。科学家过去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停止呼吸以避免水分流失,或者是适应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环境。但是这些说法都缺乏可靠的证据。新的研究表明,尽管氧气对昆虫的生存至关重要,但如果氧气浓度过高,昆虫的机体组织也会因此遭到破坏。通气孔的开启和关闭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呼出过多的二氧化碳,以免吸入太多的氧气。(摘自美国全国广播公…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4):316-317
动物所康乐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在昆虫特有蛋白的鉴定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组通过分析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基因组信息,并与其它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信息进行比较.鉴定出51种昆虫特有蛋白,包括与环境胁迫和感受刺激相关的蛋白、表皮蛋白和气味结合蛋白等,揭示了昆虫在环境适应与信息交流方面的独特特征。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基因组学杂志BMC Genomics上。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2006,(8):12-12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明了外观和功能都与昆虫复眼一样的人造“昆虫眼”。科学家说,这一仿生学成果,可望广泛应用在化工、医疗、军事等领域中。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表示.装上微型摄像头和麦克风的飞行昆虫可用于在震后营救行动中搜寻地震幸存者。这些微型装置利用昆虫翅膀拍打发电提供能量,也就是将动能转化成电能。此外,它们也可以利用热量和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量.  相似文献   

12.
<正>为完成在水上停留这项"绝技",水黾和其他几种昆虫能以相对较小的减速度,结合较小的力量交替旋转双腿的曲线边缘,最终使腿对水面产生的压力不超过水的张力。这种诱人的能力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他们决心了解水黾这种运动能力背后的原因。近期美国与韩国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答案。他们携手开发出一种微型机器人,能像昆虫一样在水面跳跃,给人感觉像是"水上漂"。  相似文献   

13.
在任何一个特定环境下生活着的一种昆虫,都有其一定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并在性成熟后产生若干后代。昆虫种群的数量增殖潜能就是这三方面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许多昆虫中,从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历期的改变比存活率和生殖率的改变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要大得多。而昆虫是变温动物,其发育速率随环境温度变化。所以,正确认识和描述昆虫发育  相似文献   

14.
飞蛾的生长期分为卵、毛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而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里是以蠕虫状的幼虫——毛虫的形态出现的。毛虫在它的生长阶段要经历几次蜕皮,然后变成动弹不得的蛹,最终从蛹中破壳而出的才是飞蛾。为了生存,毛虫要躲避诸多危险。从无可挑剔的伪装、设置迷惑诱人的骗局,到做出可怕的恐吓样子、生长带刺的细毛,以至使用毒素,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让我们看看这些小小的毛虫是如何竭尽全力,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表现出怎样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本事吧。  相似文献   

15.
新的温室实验表明,主要存在于微生物和昆虫体内的两个编码糖类的基因使稻类作物对干旱和其他压力产生了抗性.如果这些改良品种在真正的稻田中表现出色的话,它们就能大大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收入及食物.  相似文献   

16.
科技快递     
人工“昆虫眼”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外观和功能上都与昆虫复眼一样的人造“昆虫眼”。科学家说,这一仿生学成果可望广泛应用在化工、医疗、军事等领域中。昆虫的眼睛是由成千上万个微小的独立感光单位组成的,被称为复眼。这些复眼排列成半球形,各自通过独立的神经与感光细胞相连。因此昆虫的视野远比其他动物开阔,它看到的外部世界是由成千上万幅图像拼成的。日美联合开发超音速客机数家日本研发生产机构与美国宇航局、波音公司将联合开发下一代超音速客机。新客机的载客量为200至300人,速度达2马赫,即2倍于音速。预计研发工作将在今年夏季启动…  相似文献   

17.
正每年秋天,数百万只帝王蝶就会开始长途迁徙,在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之间飞行超过8000千米的路程。它们被认为是昆虫界的长途迁徙冠军。不过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冠军并不是帝王蝶,而是——蜻蜓。科学家曾经怀疑蜻蜓是一类能跨越全球的物种,但是一直没有证据。而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研究南  相似文献   

18.
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人们给出了上千种答案,至今依然没有定论,虽然过去科学家也曾猜测病菌也许是杀死恐龙的凶手,不过却一直没有找到证据。最近,科学家研究了白垩纪晚期的琥珀化石,从中找到了恐龙灭绝的新线索。在当时的琥珀中,包裹了一些昆虫,在这些昆虫的身体上,科学家找到了一砦非常厉害的病菌,比如利什曼原虫的病原体和导致疟疾的病菌,这些病菌对恐龙这样的大型爬行动物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相似文献   

19.
德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要比迄今已认识到的还要近,因为昆虫有不少基因与人类相同。 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分子生物学家乌尔里希特希瑙日前指出,在7亿年前,昆虫已经拥有与人类完全相似的基因演变潜力。德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2000年9月份,这所大学的科学家对一个7亿年前的淡水珊瑚虫进行了研究,发现它具有形成像今天脊椎动物某些器官类似的基因。 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脊椎动物,比如人类,与昆虫都拥有相同的形成肠道与肛门的基因。  相似文献   

20.
未来的某一天,当你踩死蟑螂或拍死苍蝇时,可能无意中杀死了正在执行任务的"士兵"。如今,科学家越来越重视对生物的研究,他们正在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以及水里游的众多动物,改造成"终级间谍"。其中,昆虫由于身材小,活动灵敏,受到科学家的青睐。据悉,昆虫正在成为美国国防部动物士兵培训计划的重点目标。现阶段他们将首先在蟑螂、苍蝇、蜻蜒、跳蚤等常见的小型昆虫身上做试验。为了让昆虫们服从人类的指令,专家计划在昆虫幼虫体内植入微电子装置,昆虫幼虫成长发育快,伤口愈合能力强,最终当它们长成成虫时,微电子装置已与身体有机融合,这样再利用微电子装置刺激昆虫的神经系统,让它们按照人类的意愿移动或保持静止状态,从而使这些"任性"的小动物最终被训练成"服从命令"的士兵。这些特殊的"士兵"能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进入建筑物拍摄所需的照片,记录声音,甚至还能袭击武装分子和恐怖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