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涌入中国,这对中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国外留学生来讲,在不同的文化与行为习惯的差异中生活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混杂着新鲜感与困难的经历。根据沃德和Danckwortt的跨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适应由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组成,它们共同影响着个人的适应力和幸福感。在个人因素里,语言水平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一直很模糊。本文通过对上海交大各国来华留学生的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探讨了中文水平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力,同时分析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有针对性地总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培养与提升,望有助于中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国际化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充分了解社交媒体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应用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梳理了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且重点关注了社交媒体使用与跨文化适应的文献.梳理后发现:现有的文献基本肯定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在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多集...  相似文献   

3.
国际化教育的普及使跨文化适应成为留学生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作为外国留学生融入当地生活的重要工具,成为留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理想载体。本文以四川大学为例,对高校留学生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出了借助调查数据和跨文化理论来提升中国高校留学生的服务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颖 《大观周刊》2012,(48):197-197
党的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加强和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视域。留学生管理和跨文化教育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留学生管理要适应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找到留学生管理与跨文化教育的契合点,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变迁与教育管理发展轨迹,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攀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得以迅速发展,我国来华留学生数目逐年增加,留学生来源、背景和类别等越发复杂多样,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心理问题也愈加突出,这对各高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加强培育和管理留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运用新媒体手段革新沟通模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拉近距离缩小文化差异,这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电影《幸福终点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主人公维克多在纽约国际机场这样一个特殊的封闭空间内的跨文化生活,发现其适应过程符合"U型曲线",并且跨文化适应的各阶段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某些外界因素会加速其适应过程或成为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并以此总结出适应异文化生活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国庆 《新闻世界》2014,(5):250-251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通过利用符号进行"编码—解码"的活动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同一符号的所指大相径庭,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跨文化传播者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节点,需要找寻不同文化中表示相同意义的符号,并对其进行编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最大限度的被受众所了解。天主教对传统的圣母画像进行"二度编码",将中国传统的象征符号融入天主教文化之中,寻找两种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做法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谢点 《东南传播》2013,(5):37-39
本文考察了中国网络媒体的国际化现状,发现文化差异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引入了跨文化敏感这个概念,探讨了在产品的需求属性和文化跨度不同的情况下,跨文化敏感对中国网络媒体国际化影响的不同,进而提出在4种不同类型的市场中,中国网络媒体企业面对跨文化时采用的策略:创新策略、文化适应策略、文化差异策略、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9.
马兴祥  殷欣琪 《采.写.编》2020,(1):156-159,147
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多立足于西方文化,运用在中国跨文化敏感研究中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的情况,故进行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的本土化重构十分必要。在中国文化视域下,置身于文化内部发现既定的文化特质,揭示出中国文化中"中和""忠恕"等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人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才能构建出具有中国跨文化敏感特征的本土化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所运用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对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启示。通过对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影响作简介,并引用白瑞的文化适应理论及文化整合策略对其教策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利玛窦传教策略对当今跨文化交流中既坚守自己原有文化,又融合其他文化的“的而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试析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鑫 《新闻世界》2011,(8):310-311
在亨廷顿描述的"多文明世界"中,各文明之间存着深层次的文化的不认同。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旨在通过沟通和交流,达到传播双方的彼此适应和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不断寻求新的共同点的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本文尝试把孔子学院放在"多文明世界"中,分析孔子学院对西方世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自身不足、"文化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偏见"。  相似文献   

12.
符号化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手段,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符号化建构文化认知.符号化认知活动中,态度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使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937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解析在华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中国文化态度、人口统计变量与中国文化符号态度评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工作者是档案工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决定了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心理健康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对人的行为起着驱动和制约作用,并直接影响到行为的效果。因此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对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这不是肯德基"是一组跨文化传播的肯德基广告。本文对这组广告的广告题材、广告画面以及广告风格进行了的分析,认为这组有关肯德基的跨文化传播广告,就其本身而言做到了将本国文化与输入国文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对受众的影响并不都是那么积极的。  相似文献   

15.
只因学费问题起争执,24岁的旅日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众目睽睽下将刀刺向了52岁的母亲。这起"留学生刺母"案与前段时间"药家鑫杀人案"一起,再次掀起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究竟为什么会接连发生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让孩子们举起了那把锋利的刀?不可否认,无论"刺母案"还是"药家鑫杀人案",都是极端的个案。然而频发的个案背后,亦有使人担忧的中国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中国新闻周刊》走访的多位专家及机构均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此案中汪某的留学生身份,更应引起社会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一环。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它的轻视,正在结出恶果,这个恶果隐蔽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个体的人格中,渐渐聚合起来影响社会的整体。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赢家。孩子与家长,都是受害者。具体到留学生刺母案,尤为如此。尽管在家属的申请下,公安机关已启动对汪某的精神病鉴定程序,但《中国新闻周刊》仍辗转获得汪某的生活片断,复原他的成长经历及家庭生活状况,以探讨造成这起人伦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广告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玮 《东南传播》2010,(8):157-160
本文首先对"中国元素"进行解读,认为"中国元素"并不仅是一种符号,且应该更注重其所蕴含的动态的文化内涵,把"中国元素"本身发展成一种文化。其次分析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模式以及与"中国元素"内在的关联。最后针对中国广告如何运用好"中国元素"对外传播的问题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广告传播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广告传播已成为品牌全球化经营的十分有效的营销传播方式。本文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从不同文化语境对跨文化广告的创意、广告语、广告表现手法的影响,以及文化符号寓意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影响,初步探讨跨文化广告传播在策略性调整与本土化适应方面的成败与得失。  相似文献   

18.
余河 《大观周刊》2012,(47):359-359
高专院校的校园实际上是文化校园,英语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基础性、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英语教学的文化培育路径是:科学把握英语课程教学与"文化校园"的内在关系、注重英语教学中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素质与能力,建设跨文化交际的校园。  相似文献   

19.
周馨骥 《新闻世界》2013,(5):276-277
本文以"《最炫民族风》走红国际"事件为切入点,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其走红的原因及它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析流行文化元素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两者相适应具有跨文化的性质,因而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实情况是,一些主流媒体对宗教话题严重过敏,通常采取回避、弱化甚至排斥的态度,从而造成宗教信徒对主流社会的疏离感,无助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跨文化适应。本文对宗教文化传播脱敏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提出宗教文化传播与跨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