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其价值日益凸显.而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爱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促使道德意识觉醒等多个方面都会对学生的涵养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仔细审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效果欠佳、内容单一及定位错误等问题,通过重读国学经典、打造优秀大学文化、建设优质教育队伍、设立传统文化学科体系等途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教育路径的创新,切实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涵养养成中的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2.
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非常大的帮助,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然而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现代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地很少。为了推进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理工科大学生不仅有“才”,更要有“德”,本文分析了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存在着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弱化的现象,迫切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锤炼正确的心态、陶冶良好的性情并提升睿智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并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探究,进而从提高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梳理和扩充与优秀文化相关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阐释了高校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夯实“四个自信”之根基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确定正确的教育资源观和教育过程观;建立“大文化”的课程体系,多元构建教育载体,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实施“以旧唤新”的育人思路,增强传统文化的知识活性,提升传统文化的浸润力度;夯实“言传身教”的育人根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多元一体的教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途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思想精华的传承、传统美德的彰显和文化符号的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取向方面,要转换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兼顾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注重国际理解视野下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加强道德修养;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实践;为当代大学生增添人生情趣,使生活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在新时代越发重要。叶圣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叶圣陶将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国人和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经典名篇名著、传统技艺、文物古迹及其背后蕴藏的精神意蕴、道德修养、思想观念、民族智慧、审美志趣,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批判性继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叶圣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类型,关注到了不同类型教育内部的层次架构。叶圣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布局、课程标准制定、文言的教法等确立了基本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时代为观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以创新为指引,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坚持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的重任,但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价值关怀。通过调查得知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施以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的重任,但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价值关怀。通过调查得知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施以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品德养成是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基础工程。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创新党员教育内容,合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通道,解决好大学生党员教育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认知体系的转化,努力克服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渗透性等阻碍性因素,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品德养成,提升教育实效,深化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掌握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原则,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并注意通过以人为本、全面教育、潜移默化等方法和途径提高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徐甲 《文教资料》2021,(3):161-162
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提高人格修养,具备家国情怀。目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群体存在对传统文化认识有偏差、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传统文化与外界文化搞混的情况。传统文化的普及十分有必要,高校应该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出一份力,了解当代人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加强和深化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概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上具有同一性;“概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上具有一致性。“概论”课是加强和深化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和水平,才能把加强和深化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教师》2017,(27)
文章从初中化学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入手,分析当前传统文化寓教于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和教学实践经验,对进一步推动初中化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教师》2017,(19)
从初中化学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入手,分析当前传统文化寓教于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和教学实践经验,对进一步推动初中化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理应是学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策划者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浴火重生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它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中,渗透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理应是学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策划者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浴火重生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它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中,渗透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蕴的道德规范体系。而这一体系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理想和情操美德都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培育时代新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文化自信。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协同育人的现实梗阻,主要表现在:协同主体较为单一、协同过程较为不畅、协同资源整合较为不足等问题。在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下,应当积极探析多元协同路径,构建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协同主体协作机制、全过程贯通机制、全资源整合机制,培育形成“1+1>2”的协同共生效应,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感召力和行为引导力,让青年学生自觉成为厚植优秀传统基因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民族性和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以及对西方文明的文化反思,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以此加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的选择。目前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目标存在传统与现代简单对立起来的倾向,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过于注重古代典籍和汉族文化,在教育形式上过于注重模式化和形式化等问题,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及其现代表征缺少深刻的认识和评价,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又要尊重其自身的教育规律,二者缺一不可。因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化要求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统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显性方面与隐性方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强调文之所"化",构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