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国海 《辅导员》2009,(11):46-46
“人本德育”,即以人为本的德育,也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前提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实施了低重心、生活化的教育,制定了“礼、孝、和、责、诚、勇、毅、俭”八个德育细则,作为“人本德育”的培养目标。建构“人本德育”模式是个系统工程,已实践的具体做法有: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在这种人本视野下,大学德育已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以人为本的新境界,有人提出了“人本德育”理念,笔者认为,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晰德育的主客体,进而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德育建设,推进德育工作健康发展,是目前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随着人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等思想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德育“无人”的传统弊端受到了反思和批判,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具体表现在:德育概念的人本化,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本化,德育实践模式的人本化。从“无人”到“人本”,体现了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当代学校德育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物化"倾向,这种倾向降低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桎梏了学生德性的发展.为把德育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当代德育必须实现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人本化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人本化德育要求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与评价等都要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做什么,怎样做?这是我校近年来孜孜以求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感悟最深的:“人本德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即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才能真正走出德育工作的困境,凸显时代特征,实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人本德育”这条主线,我校在德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赏识教育下的“校园之星”活动为龙头,扎实的“德育主题月、主题周”活动为主体,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背景,“倾洒爱心,融注真情”为途径的德育工作格局,更是我校实施德育教育创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人本原理是现代组织管理遵循的基本理论之一。新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这一现代德育观的基本原则,充分肯定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德育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运用“适应性育人”思路,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动机和行为,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管理等方面构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随着人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等思想逐渐为人们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德育“无人”的传统弊端受到反思和批判,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表现在:德育概念的人本化;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本化,德育实践模式的人本化。德育的人本化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德育的本质要求,成为现代德育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现代德育理念。只有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高校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其实效性。章分析了目前德育中人本精神缺失的现状,阐述了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提出了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后,德育“以人为本”再次成为理论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种新的德育理念必将导致一场德育深层次的变革,变革的起点是什么,从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要求和法律对学生公民身份定位的角度来思考,笔者认为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保护问题应是德育人本价值实现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传统高校德育过多地强调“以社会为本位”,导致其实效性不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实效性,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建设“人本化”的育人环境,培育现代德育主体,唤起并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并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在实践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1.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12.
顾祯 《文教资料》2010,(4):131-132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课程设置陈旧、观念传统、模式老套等问题,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合力。因此,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倡导生活德育观、人本德育观、生态德育观,已刻不容缓。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科学发展的真谛融汇到小学德育工作中去,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要使德育为学生的精神发展和人格健全保驾护航,必须立足于德育的长远效应,让德育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撑。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德育必须实现观念和做法上的人本化调整,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心灵世界,同时以做好班主任队伍的智慧化建设、德育本质的回归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基本措施,为中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有效应对各种反文化潮流和垃圾时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人本化德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的德育,提出了人本化德育模式应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以人本化的德育理论系统、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评价系统和操作系统几要素构成。进而分析了其模式的教育目标生活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高校人本化德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德育。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要使德育为学生的精神发展和人格健全保驾护航,必须立足于德育的长远效应,让德育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撑。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德育必须实现观念和做法上的人本化调整,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心灵世界,同时抓好班主任队伍的智慧化建设,推动德育本质的回归,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为中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的过程中校准现阶段的德育工作发展方向,有效应对各种反文化潮流和垃圾时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田斌 《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0):73-75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崭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在中央提出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精神指导下,结合尼尔.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探索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突出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纳入德育目标,全方位地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人本德育是生命在场的德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是人本德育的内在要求,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在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尺度、德育的内容、德育的组织过程等方面均凸显人本性.以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生命化的德育与人本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生命化的德育是人本德育理论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理解、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明确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功能;正确认识高校德育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道德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建设人本化后勤就是要以教师、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师生至上”的理念,构建人本化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办师生满意的后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