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周作人的“轮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轮回观在青少年时期已具雏形,之后,在社会环境,东西方化和周作人主观世界作用下,形成了包括生命轮回,历史轮回,化轮回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思想观念,轮回观不仅在周作人“轮回”为化汉奸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他一生的思想,创作,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的“新儒学”思想,是在他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体认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历史原因和周作人个人思想的局限,他“复兴千年前的旧明”、“化至上主义”、“儒学化中心论”等“新儒学”理论主张,虽然表达了周作人改造社会现实、抵御外来化侵略等主观愿望,但这种在传统知识分子化心态和周作人“历史轮回观”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立论依据是错误的,客观上也没有起到过任何积极作用,而它的负面影响却十分明显。他附逆期间“儒学化中心论”主张,与“曲线救国论”没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女性观与文化人类学关系密切。该文从他在女性观方面对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吸收和研究方法的采用来进行论述。前者包括文化人类学对周作人灵肉一致女性观、“性”观和相关礼教观的影响,后者包括归纳法、分类法和比较法的采用。  相似文献   

4.
2014年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作人思想观研究、文学观研究、周作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周作人作品研究以及史料整理、翻译、批评、影响研究等几个角度。通过对2014年周作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2014年周作人研究领域的方向与动态,从而深入且公正地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思想、其作品以及其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他提出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核心观点对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突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周作人的散文文体观,学界向来以为萌生于"五四"文学革命,其实,在20世纪初年中外文化交汇的历史语境中,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界先驱之一,在留学日本之际已初步确立了启蒙主义的现代文学观念,也蕴育了现代散文观的初始型貌,为"五四"后周氏散文文体观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奠立坚固的基础。本文旨在探究周氏早期的散文文体观及其与中外传统之关系,藉以填补周氏文体理论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7.
胡适关注语言工具的变革,建构起白话文学理论;周作人重视文学实质内容的更新,形成"人的文学"观.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是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来源于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革命的态度上,胡适属于温和派;周作人更深刻、激进,但也有宽容的一面.总的来看,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中,胡适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文字改革",周作人迈出了关键的"第二步--思想改革".二者在新文学运动中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懂得"日本文化且偏爱日本文化。这一方面表现出日本文化与周作人性格心性的深度契合,同时,日本文化对周作人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一是日本本土文化对周作人的吸引力;二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古老中国文化的延续;三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一种希腊精神,为其建构"全生活"的理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胡适关注语言工具的变革,建构起白话文学理论;周作人重视文学实质内容的更新,形成“人的文学”观。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是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来源于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革命的态度上,胡适属于温和派;周作人更深刻、激进,但也有宽容的一面。总的来看,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中,胡适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文字改革”,周作人迈出了关键的“第二步——思想改革”。二者在新文学运动中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提倡儿童本位翻译观,主张译者在翻译中要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但新时代背景下周作人提倡的儿童本位翻译观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忽视了儿童本位翻译观具有间接的社会目的和教育价值。基于周作人主张的儿童本位翻译观及其翻译作品,本文探讨了儿童本位翻译观面临的困境及出路,以期为儿童本位翻译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周作人的散文观出发,探讨周作人散文理论及创作对台湾现代散文理论和创作的影响。指出台湾现代散文理论是对周作人"美文"传统的承续;在台湾散文创作中,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风格等方面,也都明显地借鉴了周作人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的文学观迄今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他对比较文学的许多重要观点却还未被发掘。周作人“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尊重文化多元的胸怀以及“和而不同”的比较文学观对中国比较文学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极具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周作人女性观的研究中,存在着相似因果性和单线因果性的典型范式。它们并非材料上或逻辑上的错误,而是与因果诠释图式上的目的性、同质性、非整体性等具有紧密的表征关联。审视周作人女性观研究的方法论,有助于辨析一些较为普遍认可的学术神话,更好地还原周作人女性观的本质观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周作人“二元对峙”的文学史现作了具体的分析,对历来围绕这个文学史观的讨论作了疏理和澄清。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重点探讨了周作人与同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者所不同的对新文学运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比较论证了胡适、周作人早期的文学革命观、文学理论渊源、文学研究方法论。文章认为,在文学革命观上,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在文学研究上,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周作人主张“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周作人的一生中,日本文化始终受到他的由衷偏爱。对他来说,以"人情美"、诗意、幽默感见长的日本文化堪称完美。然而,正是这种偏爱使周作人放弃了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文化辨识力与批判力。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实施文化侵略、大肆诋毁中华文化的严峻现实,周作人从最初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转变为三缄其口、退避三舍。最终,周作人放弃了民族气节,沦为文化汉奸,并因此受到了历史的审判与惩罚。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后,西方先进的文化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有识之士在审视中国现状的同时也开始谋求中国思想解放之路。儿童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这就促进了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变革。文章主要以李圭、康有为、周作人、鲁迅等近代学者的著作为依据,从儿童性别观、儿童地位观两个角度探讨了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嬗变,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的散文言志论提出以来,受到了多方的责难。周作人的"言志"不仅是言个人之志,更为重要的是借个人言志寄寓自己的文学、文化理想,主要是追求传统的审美品格和反对文学的功利色彩。当然,周作人的"言志"说已不同于"五四"时期健全的文学个性论,而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晚年堕落变节为汉奸不是偶然的,导致周作人最后堕落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个人本位主义思想.它是周作人作出人生选择与文化选择的关键与核心,由此而演绎出的“世界民”思想、现世思想、叛徒与隐士的双重人格、隐忍调和的人生态度以及“唯文化至上”的日本文化观等思想文化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为他的堕落失节提供了不可忽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针对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写的文艺批评《"沉沦"》是现代中国文艺批评史上超越性批评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此不再停留在研究《"沉沦"》内容本身及其在中国新文艺批评史上的意义,而是研究周作人为什么会在当时的语境中撰写《"沉沦"》?超越的批评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有如下潜在原因:周作人的性观念与文学创作观、自身当时"多余人"的心境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暗合、唯美-颓废主义文学观的倾向、反对思想统一的文艺批评观。也正是这些原因,彰显了周作人"超越的批评家"的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