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艳梅 《寻根》2012,(3):88-92
西施其人,2500年来不绝于史。美人西施,最早见载于先秦古籍《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而管仲(?~前645年)早于西施二百年左右,何以知其身后之西施?考《管子》多杂后人伪作,《小称》为其一,尽管如此,它在记载时间上却是遥遥领先。《慎子·威德》记载:“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甥,则行者皆止。”  相似文献   

2.
郑金洪 《寻根》2012,(3):138-141
入闽 《八闽通志》载:“谢永于西晋永兴二年(305年)任晋安郡太守,又有谢竭(梁末)任建安郡太守。”(《八闽通志》说谢竭是建安郡人,因而认为他最先入闽为宦者。而现有族谱中记载最早入闽者为谢成。古田《谢族家谱》载:谢成于唐武德二年(619年)为唐平南守,居三山福城,不慕北上,竟为南支。  相似文献   

3.
曲彦斌 《寻根》2022,(6):112-120
<正>古谓技艺高超者为“良工”,如《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长兄曾鼓励他说,“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后汉书·马援传》)。清代大儒顾炎武则以之比喻负责任者不肯将自认为粗糙的东西随意拿给人看,“岁月既久,渐成卷帙,而不敢录以示人。语曰:‘良工不示人以璞。’虑以未成之作,误天下学者”。  相似文献   

4.
仲弓是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孔子称仲弓“可使南面”,这种评价在《论语》众弟子中也仅此一见。在《论语》中“南面”一词仅出现两次,另一次是称述帝舜,孔子认为舜治天下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朱熹说:“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言仲弓宽洪简重,有人君之度也。”(《四书章句集注》)以“人君之度”认可仲弓,这在群弟子中是绝无仅...  相似文献   

5.
郑金洪 《寻根》2013,(1):134-138
康姓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为康叔后裔。《通志·氏族略》载周武王幼弟康叔谥号“康”,其后人以谥号为氏,姓康。二是出自外族。据《汉书》《旧唐书》等记载,古代西域有康居国(在今巴尔咯什湖和成海之间)、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曾受汉唐管辖,出使来中国的王子和使者中有居留不返者,其后裔就以原国为姓。  相似文献   

6.
余凤高 《世界文化》2022,(11):24-26
<正>《波浪中的裸体女子》《绝望的人》《塞纳河边的少妇们》《美丽的爱尔兰女子》《睡》《女人和鹦鹉》《库尔贝先生,你好》《村姑》……2008年5月号《今日美国》上的《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无畏的煽动家》(Gustave Courbet France’s Fearless Provocateur),就举这一系列光芒四射的大幅画作为例,说明库尔贝“拒绝艺术惯例,  相似文献   

7.
“义赈”一词生于近代仅百二十年前,而“义”之举,“赈”之行,则自古有之且频见于史籍。“义”者,善也。《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第十九章之:“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句;再如《淮南子·齐俗》有:“为义者布施而德”,其“义”皆“...  相似文献   

8.
姚诗聪 《寻根》2023,(1):52-56
<正>唐传奇小说《三梦记》,顾名思义是指小说中所言及的“三梦”。全篇记事简明,开篇即直言,“人之梦”是小说的叙事核心,作者白行简以“异于常者”为取材准则,为人们讲述了三个分属不同类型的异常之梦的故事。其一为刘幽求远出夜归,途经寺院外,见其妻与十余人在寺中宴饮,掷瓦击之,忽不见。急归家,其妻自述梦中被瓦击醒,这属于“彼有所梦而此遇之者”,写的是梦境连接现实。其二为白行简、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原理的表述及推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基本的伦理原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一原理表述为现代文即是:"自己想生存也帮助别人生存,自己想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将这一原理,理解为个体与个体,则是狭义的孔子原理;将...  相似文献   

10.
居所是人的生活、休憩之所,也是文人的读书之所。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  相似文献   

11.
卞孝萱 《中国文化》2009,(1):161-163
柳治徵是最早提倡研究家谱者之一,曾撰《族谱研究举例》论文,刊于《国学图书馆第四年刊》。(收入《柳治徵史学论文续集》)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王祖畲所辑《太仓太原王氏宗谱》(写本),改编为图表。(以下简称“柳编《王谱》”)我对照了其他文献,发现七个问题,特撰此文,进行澄清。“柳编《王谱》”篇幅较大,今仅将需要澄清的内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杨宪益 《寻根》2000,(1):74-77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627年),使吕才协间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制歌词。百二十八人披甲执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又载:“贞观七年(633年),太宗制《破阵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夹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  相似文献   

13.
巴字趣谈     
巴字趣谈赵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巴字说:“巴,蛇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近代学者章炳麟在《文始》中肯定许慎的解释:“《山海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则巴蛇为本义。”现代《汉语大字典》,因袭巴字的传统解释,将其第一义(本义)定为:“古代传...  相似文献   

14.
将入蜀先寄蜀中诸知友步陈寅恰 兄《己五元旦》诗韵 吴宓 馀生愿作剑南人,万劫好看世局新。 野烧难存先圣潭,落花早惜故国春。 避兵藕孔堪依友,同饭僧来岂畏贫。 犹有月泉吟社侣,晦冥天地寄微身。 录自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第129页, 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校勘] 己丑:原作“乙丑”,乙丑为一九二五年,作乙丑误。据诗意及陈寅恪原诗《己丑元旦作时居广州康乐九家村》改。(原诗见陈美延、陈流求编:(陈寅恪诗集),第6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己丑为一九四九年。 余生:原作“馀生”,误。[见证] 将…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撰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东)人,世家出身,父亲班彪,武帝时任司徒椽,曾致力续《史记》,作《后传》数十篇,未竟而逝。班固觉得父亲所作犹未详尽,于是决心...  相似文献   

16.
刘敏 《寻根》2013,(6):133-135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作者。(《华阳国志》云:“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相似文献   

17.
自《宋史》刊出《陈抟传》后,历代学者对“陈传故里”颇有争论。《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2期发表唐代剑先生《陈传、张守真事迹考》一文,认定陈传是“毫州真源人”。笔者不敢苟同,现仅就笔者所见材料作一综述,以明其实。一、证明陈抟是“西蜀崇龛”(今安岳县龙西)人的证据有三个方面。第一,陈特自署“西蜀崇龛”人,是最有力的证据。宋淳熙(1174—1190)年间,由国史院编修吕祖谦(1137~1182)奉诏编辑的(圣宋文海)里,最早收入了陈传(易龙图序》,文未有“西蜀崇龛陈传序”的署名。这七个字是证明陈传是“西蜀崇龛人”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刘明 《华夏文化》2022,(4):39-44
<正>班婕妤能够引起文学史的关注,大概首先是《汉书·外戚传》载有她所创作的《自悼赋》(题名据《艺文类聚》),辞赋是汉代文学创作的主流,遂凭借该赋而获得第一篇女性创作的“宫怨赋”的美誉。班婕妤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书写的“关键性”角色,或被奉为“圣人”,如称:“汉代女文学家被捧为圣人者有二人,一是班婕妤,一是班昭。”(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诗文创作如《怨歌行》或被认为是五言诗发展史上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报诸侄书》被视为古代女性所写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习惯将李清照《词论》称为女性创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文,作品集则被称为“妇人专集之最古者”(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绪言》),班婕妤收获了女性文学史的诸多“第一”。美国汉学家康达维也撰有《班倢伃诗和赋的考辨》予以专门讨论。兹重读相关史料,就班婕妤诗文创作的细节,特别是作品在中古时期的流通问题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19.
媒妁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可以说无媒不婚。而所谓“媒”,则指谋合:二姓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中国婚姻史》认为“媒妁具有居问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间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  相似文献   

20.
李振聲 《中国文化》2007,(2):128-140
郑孝胥的东瀛外交生涯,前后凡三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三十二岁,由驻日公使李经方奏调东渡,以同知身份充任随员,因使馆位于日本东京曲町,故有"谁念诗人渐消瘦,曲町馆裹看飞鸿"之句;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调任筑地副领事,居东京永田町日枝山下,有五言诗《永田町日枝山下新居》记其事;后李经方丁忧回籍守制,汪凤藻接任驻曰钦使期间,移任神户兼大阪领事,至光绪 二十年 (甲午,1894)中日构异,随公使下旗归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