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穆先生的文学研究是在其哲学、历史及思想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具有开阅的学术视野及独特的理论思维。本文主要分析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比兴”这一概念的阐释,从中可以看出钱穆先生对“比兴”概念的发展与创新。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钱穆对“比兴”概念在传统诗歌领域中的理解;第二部分论述了钱穆先生将“比兴”这一传统诗学理论扩展到中国整个文学领域及艺术领域之中,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钱穆先生将“比兴”概念放之于文化及思想的高度进行观照,从而得出“比兴”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国文化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苑小品     
种夹竹桃的道士
  钱穆先生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道观,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先生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但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别的树!”钱穆先生问:“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先生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士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相似文献   

3.
集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与苏州市副市长于一身的朱永新先生,因其《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创新教育论》《享受教育》等著作的相继发表和“新教育实验”突飞猛进式的发展,被人视作当今教育上的一匹黑马。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和实验视野,窥到的是一道异常绚丽的教育风景。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对以经、史、子、集为载体形式的传统中国学术造诣甚深,其研究成果历来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瞩目。他著作等身,涉及甚广,但自始至终以阐发中国学术的人文精神为主。他将国学人文精神自觉地贯注到一生为人作事之中,特别是在其教育中,这一精神在他身上由服膺内化为人格,具有极深厚的感召力。钱穆先生独特的与人生信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既是国学人文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也对当代中国教育如何寻回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甚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是吕思勉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教书时的学生,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书中钱穆先生记录的一则小故事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故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钱穆先生的著作可以分为思想、历史和文化三大部类。其中文化类著作凡十余本,皆出于他对中国文化生死存亡的忧心与关切。钱穆先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初衷,乃在于了解中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找出今日中国自救之道。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乃在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指出中国文化对于未来世界的贡献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自得”二字最早出现在《中庸》第十四章中,然后又出现在《孟子》中。孔子本人没有提出“自得”概念,但这不妨碍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浸透着这种方法的精神。在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对“个我”的强调与尊重,“自得”是儒家教育方法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讲座是罗小维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我想,既然是网上交流,我也就不正儿八经地讲,就漫谈吧!先从钱梦龙老师谈起。大家知道钱梦龙老师的学历吗?对头,是初中毕业。但他后来成了语文教育的泰斗,因为他自身的追求,自己的人文素养非常高。我曾经对钱老师说,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新课改”!我还说,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  相似文献   

9.
《论语·述而》文中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对孔子“五十以学易”,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否定孔子“五十以学易”。台湾钱穆先生于其《论十翼非孔子作》一文中说:“《论语》无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将近五十,他在未仕以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出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白的话。《古论》上妄错一易字,便附会到‘五十以学《易》’等等说话。”  相似文献   

10.
本学期,我精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认真学习了作者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精深的教育理论。走进名著的字里行间,我品味到了教育的大智慧,感悟到了教学的大境界.领悟到了更独特的教育思想,学习到了更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本书中的第5t建议:要使知识“活起来”,  相似文献   

11.
赵海燕 《教育探索》2001,(10):16-17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在“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致力于教育事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集中反映在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论语》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思想。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呼声之中,不乏极端的倾向,这就是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割裂与忽视。其实,孔子就是我…  相似文献   

12.
学术史上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论超过2000年,至今难有定论。争论的焦点,即在孔子是否删《书》以及是编《书》还是作《书》等方面;在孔子以《书》教授弟子方面,则似乎取得一致意见。于前者,钱穆先生以为孔子不曾删《书》,不曾整理过《书;》于后者,钱穆先生之意见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与前人看法一致。  相似文献   

13.
人能弘道     
我在年轻时,听别人提问:"如果一生只念一本书,应该选择什么书?"在我来不及细想及回答时,别人就主动宣布了答案:"当然是《论语》了!"后来看到钱穆先生九十二岁时的感言,说他每年至少重读一遍《论语》,并且总是会有一些新的启发。如此看来,《论语》对年轻人与老年人,对平凡人与大学者,都是必读与必须不断重读的一本经典了。  相似文献   

14.
《新亚遗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是钱穆先生赴港后,在创办、主持新亚书院期间的讲话及文稿的汇编,其中的文章颇有些琐碎,所谈论的也并非都是教育。然正如钱穆的夫人胡美琦女士所言:“回想往事,深感在新亚十五年,每次对学生谈话,都是他当时的真情流露,值得珍惜。”本着这个“真”字,我们后人也可从中体味斯人、斯事、斯情怀。  相似文献   

15.
唐云增 《班主任》2008,(3):15-16
一、我是怎样走进李镇西教育思想中去的 学习李镇西,就要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学习李镇西教育思想,就要理解他的教育思想;要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就要走进他的教育思想中去。  相似文献   

16.
黄解放先生是生命教育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我们享受教育》一书记载着他探索的心路和践行的足迹,它仿佛是一张“生命教育”学校的“导游图”,指引我们走进了这座花园般的“生命教育”大校园。  相似文献   

17.
读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抽离时代性、历史性、文学虚构性等特点,就教育思想、教育价值层面解读这本小说,就能淘换出一目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育“理想国”活剧本,或者说教育实验田实践操作指南。寻着“倪焕之”的教师之路,随着他的足迹,走进叶圣陶教育实验田,按着实验田规定法式,伸个腿、弯个腰,转个身……我个人似乎跟万千新教育实验者融化在一块了,仿佛世界又扩大了!  相似文献   

18.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中国人的学问是完善人格,培养境界的统一过程,中国人的学术精神是“尊德性而道问学”。钱穆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致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学者反省学术良知,承担文化伦理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     
作为北大的著名教授,钱理群不仅在现代文学、鲁迅研究方面造诣深厚,而且还非常关注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中小学教育。退休之后,他四处奔波,通过调研、演讲、上课等多种形式为基础教育服务,《我的教育梦》就是钱先生关于教育问题的演讲汇编。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钱先生对教育的一片“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20.
“和易教育思想”来自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学记》中“善喻”的论述.它是关于促进师与生、教与学关系的和谐,促进学生发展、变化的教育思想.《学记》不仅提出了“和易教育思想”,而且还描述了“和易以思”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和易教育思想”的渊源,研究和易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构建和易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