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写人物,除了对人物进行直接描写外,还可以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即衬托手法。所谓衬托,就是陪衬和烘托。恰当运用衬托,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文章中心更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衬托有十法。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衬托?就是文章的铺垫,是借宾衬主的写作手法。俗语说“红花虽好还得绿叶扶”。中学生文章中对要写的事与人,大多直接从正面写,有啥写啥,如果学会使用衬托法,那么文章的主题会更突出,要写的事与人会更鲜明,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衬托?就是文章的铺垫,是借宾衬主的写作手法。俗语说:“红花虽好还得绿叶扶。”中学生文章中大多对要写的事或人,有啥写啥,直接从正面写,如果学会使用衬托法,那么文章的主题会更突出,主要写的事或人会更鲜明,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有人把衬托法称为“烘云托月”法。名作家老舍在他的小说《月牙儿》里有段精彩的写月牙儿的文字:“一个春天的月芽儿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它的美来。天是暗蓝的,没有一点云。那个月芽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院中有点小风,带着南边的花香,把柳条的影子吹到墙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用六种衬托法画立体几何图形,从一个侧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虽然归有光散文题材窄狭,常从身边琐事,尤其是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但因环境的熏染,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项脊轩志》行文中的衬托四法颇能体现其娴熟的为文技巧,独特的艺术匠心。一、以喜衬悲清姚鼐评《项脊轩志》说:“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作者在文中亦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中的“多可悲”处,正是用“喜”来衬托的。作者抒发的是对世事沦桑、人生变故的凄苦悲凉的情绪,流露伤感情调,但却以“多可喜”来衬之。作者  相似文献   

6.
对于空间中的几何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因为图形画的不当,直观性较差,增加了解题的困难。在求解空间元素位置关系或数量关系时,经常要画一些辅助线,使之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但是如何画辅助线,画多少,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不易掌握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画辅助线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衬托浅说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靠绿叶扶;月亮虽美,还靠彩云托。这种“绿叶扶红花”“烘云托月”的方法,就是我国传统的衬托方法。马烽说:“文学作品和绘画一样,应该有远近,有浓淡。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国画,流水、小桥、茅屋、人物,刻划得很细致,而山峰云雾只是个淡淡的影子。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是前面的这些东西,山峰和云雾只是个陪衬。”  相似文献   

8.
衬托与对比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主编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有这样的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  相似文献   

9.
诗的衬托     
“好花也得绿叶扶”。衬托是一种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常用衬托手法刻划人物形象,即不正面描写人物,却描写别人对他的态度或看法来达到鲜明地刻划主人公形象的目的,如《陌上桑》刻划坚贞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用的便是衬托手法:  相似文献   

10.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  相似文献   

11.
烘托与衬托     
烘托与衬托是两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之点。下面先谈各自的特点,后谈二者的异同。一、烘托与衬托各自的特征烘托,原是一种绘画技巧,指用水墨比较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集中突出,加强表现效果。这种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就是指不正面描写主体形象,而从侧面落笔,即借描写环境,或渲染某种气氛,或表现人物某种心情。鲁迅的小说《药》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作者用这阴暗、凄凉、恐怖的环境,烘托出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气氛,…  相似文献   

12.
衬托是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事物(主体)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用另一些事物(客体)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它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烘托、反衬、映衬。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明显突出。它作为写作手法,则是指不直接写或少写主体,而是用大量笔墨渲染其活动的场面或背景,喧宾“托”主。故而它也被称为烘衬或陪衬。其作用一般有三个: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境,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如《琵琶行》开头借“枫叶狄花秋瑟瑟”的萧瑟之景烘托作者与主人离别时的悲凉心境;《党员登记表》开头对暴风雪肆…  相似文献   

13.
朋友的衬托     
成长过程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朋友吗?她和你在一起,只是为了凸显自己的美好。我就有过这样一个朋友。一天放学后,我们一起去买书包,她忽然跟我说:"将来我结婚,你要当我的伴娘。"我还来不及高兴,她便接着说:"因为伴娘不能比新娘漂亮。"一个我们都认识的男孩对我有好感。她对我说:"他会不会假意喜欢你,其实是想接近我呢?"我不知道那个时候是怎么忍受她的,而我们的确做过很  相似文献   

14.
烘托与衬托     
烘托与衬托是两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之点。下面先谈各自的特点,后谈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古代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而在古典诗歌中,衬托又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必须认识和掌握。我们所说的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了突出强化主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加以对照的方法。这样做,表达上比较委婉含蓄,主要事物却更加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16.
17.
衬托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言彼衬此,以宾衬主,使主体形象得到更好的强调和突出的艺术手法。掌握衬托手法对阅读和写作都很有用处。怎样学习衬托呢?语文教师应做一个高级烹调师,课内课外结合,采集各种衬托知识的五味,为学生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饭肴,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语文从课内导向课外,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说到衬托,我们自然会想到清人毛宗岗的精辟论述,他在评批《三国演义》时,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批语里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衬孔明之乖巧,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乖巧,  相似文献   

18.
<正>"对比"和"衬托"这两个词常常如影随形,使得我们对这两种手法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试从古诗词入手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例举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这样的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它描绘出的生活画面就有尖锐的对比效果:一边是富人"奢糜费",另一边是穷人的"断饥肠"。诗人就通过这样的强烈对比熔铸自己对现实的控诉,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出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  相似文献   

19.
何怡同学问:“《捕蛇者说》是如何运用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课文中的衬托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处。 1.“戚”为“大戚”作陪笔。课文第二节,作者推出了代表人物蒋氏。蒋氏谈到遭遇时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感到很悲痛,“貌若甚戚者”。作者十分同情,提出为之“更役”、“复赋”,他竟“大戚”,以至于“汪然出涕”。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难道他这不是最悲惨的事吗?有摆脱厄运的可能,为何反而“大戚”?其中必有更为悲惨的经历在。所以“貌若甚戚”正是“大戚”的陪笔。由此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控诉。  相似文献   

20.
用头发丝衬托布朗运动郁其凤(江苏省通州市海晏中学,226334)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实验证据.做好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布朗运动,是上好“分子的热运动”这一节课的关键.为了让学生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