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周格伯簋铭文中记载的“典”与《后汉书·刘虞传》中记载的“典当”,分别是迄今发现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典”与“典当”用语。一些学者认为,两则文献中的“典”与“典当”分别具有典卖与典当之义,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观点。至今尚无学者对此问题作充分的论证,所提出的观点缺乏令人信服的理据作支撑。通过考察典制的发生学意义,并结合两则文献的时代背景与其它史料作综合分析,不难看出,这两则文献记载的内容,均与典制无关,不能视为典制的早期运用。  相似文献   

2.
西周金文《倗生簋》“典”的交易性质是个难题。由殷周“典”的义项、《倗生簋》铭文的补充释读,可以证明《倗生簋》“典”训“主”,指仅次于所有权的皮权的买卖。此类“典”指占有与厢益的转让或部分转让,为活卖制度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近重读贵刊八三年第一期所载张国光同志的《“学记”译解》一文,遇到几个弄不懂的问题,特向你们请教: ①“发虑宪,求善良,可以誵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头两句有几种解释?怎样理解才合原意?“闻”当“声誉”讲吗?“动”呢?“远”当“寒士”讲吗? ②“念终始典于学”,张文译为“君主要自始至终重视学校教育”。“念”是当“君主”讲吗?“终始”是不是“自始至终”?这一句还有更科学的解释吗?  相似文献   

4.
“诗可以怨”首先作为文学的功能价值论,后来引申到创作论,这种诗学理论的演变与周代“典乐”制度的兴盛与崩坏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先秦“典乐”制度下诗与乐的关系论述,探讨这一诗学命题的社会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阐释周代的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田宅典卖是中国传统民事制度中一种独特的现象,这一现象往往被简单地图解为“典权”——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西方物权概念。方法论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将“典权”概念套用于传统的典制,非但造成了物权法自身法理的矛盾,而且扭曲了“典”这一社会现象本身。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制度中缺乏对“权利”的有效支撑,于是物权乃至所有权无法获得实质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放弃“典权”的概念,回到典制本身——一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活生生的制度,以本土的概念还原“典”这一古老的民事传统。透过这一视域,我们重新回溯了“典”的源头,我们看到:导致典制产生的根本力量是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均田制)、佛教信仰和宗族制度,这三种力量在北魏的交汇,使我们更加确信:典制起源于被汤因比认为曾经孕育了一个新文明的南北朝时期。均田、佛寺、宗族三种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恰恰说明了典制在历史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一本书可以说成一册书.有的还被称为经典,但这“册”与“典”,却原是竹书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浅论南朝的典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签制度是南朝实行的一项重要而又特殊的政治制度,该制度对南朝政局影响较大。典签由“五品吏”改为“七职”,既是名称的变异,也隐含着政治地位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典签权力的增大完全是皇权加强造成的。同时,典签的权力又是很不稳定的,时强时弱,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走马楼吴简州中仓出米简中频繁出现有向“典军”下属诸曹吏支付廩奉的记录。结合传世文献,“典军”出现于汉晋之际,而孙吴典军并非将军号,实则是负责军中文书行政的职官,设置于中军。孙吴典军分曹理事,僚属组织一如郡县曹吏,兼管军政与民政,在军事上负责登记军功、调配军需,在民政层面负责兵户及其家属管理,这应与孙吴兵户家属常随营居住有关。孙吴军事管理体制的“郡县化”与郡县行政的“军事化”,体现出孙吴社会高度军事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典源、典形和典义是典故词语的三大要素。但目前对典故词语的典源进行系统研究的却几乎没有。对所有典故词语进行溯源,总结其典源特点,这对于全面掌握典故词语的形式和意义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类义词典是词典中的“反词典”,其编纂理念和编排方式不同于普通的传统词典.迄今为止已有几部出色的单语类义词典,但汉英双语类义词典因其编纂所依据的理论和其宏观以及微观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仍少人问及.  相似文献   

12.
中法战争期间,清廷谕令张之洞、张佩纶、吴大新和陈宝琛四位清流干将赴海疆防务,史称“书生典戎”。笔者认为这一举措是甲中枢变后清政府加强海疆防务的必然结果,清流派还有可利用的价值,慈禧太后没必要早早地瓦解他们。  相似文献   

13.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在著作中提出关于徐干文中盈满“齐气”。后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觉得“齐气”为徐干的气性和文风,这又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活卖"与"典"是中国传统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可回赎性田宅交易方式,但是否过割钱粮赋税并非二者的区别特征。之所以会同时存在两种可回赎交易,其原因在于二者的来源不同,"活卖"来源于"卖",而"典"来源于借债担保。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游离于《现代汉语词典》之外又形成流行之势的“典外流行词”井喷现象,在分析其词义发展类型的基础上,总结了“典外流行词”(主要是形容词、动词)在当代语境中运用的特点和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典论论文》中齐字凡三见,历来多有异议,尤以齐气之齐为甚。论文以为齐气之齐当读:hai,为庄重、严肃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汉文典》两方面的成因,评介了《汉文典·文章典》体系进一步完善、内涵更丰富广博的独特价值,指出了其不尽人意及有失偏颇处,呼吁写作学研究及教学界要更加重视对《文章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分离式实践是当前高校典仪活动存在的突出困境,具体表现为活动主体“身心分离”、活动内容“景境分离”、活动效果“质量分离”。究其缘由,主要在于多元参与在场的错位、符号意义象征的越位和制度管理规范的缺位。为纾解高校典仪活动分离式实践困境,推动高校典仪活动实现从分离走向融合,亟需彰显学生在场的主体性,契合符号意义的教育性,增强制度机制的保障性,以充分发挥高校典仪活动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典签制是南朝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特殊的政治制度。典签由身份低微的官吏担任,在宋齐梁时期却一度大权在握,深刻影响了南朝政局。本文试图从典签的设置、变化、影响等方面着手,并看重分析典签权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典签作为身份低下者参平成为南朝政治的重要特色,它既加剧了南朝政治的动荡,又抑制了门阀士族的腐朽;典签、主帅、斋帅三个各词应有所差别,不应完全视为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