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在南朝时期创作了大量宫体诗歌,是宫体诗人的代表。庚信仕西魏后,诗风为之一新,熔南朝的华美绮艳和北朝的刚健老成为一炉,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由于史料缺乏和年代的久远,庾信的诗句在流传中讹误甚多,众说纷纭。本文在比勘众说的基础上,对庾信有关诗歌佚句进行了细致地考证与辨析。  相似文献   

2.
<庾子山集>所收的257首诗歌中(不计郊庙歌辞),有其后期创作的仙道诗歌30余首,这些诗歌或化用神仙故事,或描写神仙境界,或写神仙人物,或记述宗教场面,或书写宗教情怀……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解读庾信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庾信前期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崇道之风盛行,这种道教文化氛围和政治气候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的仙道诗歌中表现为大量使用神仙道教典故.庾信一生无论是在南朝还是北朝都官运亨通,作为文学侍臣,他丰富的宫廷生活经验,善于体会帝王们心思的能力,协调性的处世性格,使得他与帝王们相处融洽,其后期在北朝创作的仙道诗歌,基拳上都是谀上应奉的,反映了其侍臣的协调性性格.庾信作为一个羁臣,其内心充满痛苦,所以他把仙道诗歌当成了自己逃脱现世处境的"桃花源",治疗失节羁臣之痛的九转灵丹.  相似文献   

3.
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时一位才华横溢,命运曲折的文学家,他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重要,在拼体文,诗歌的格律与格式等方面都广有建树。他的作品流传下来很多,《小园赋》是他后期的作品,也是较能体现他创作风格的一篇,本文通过分析《小园赋》,从而表现庾信非凡的才华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研究庾信的由南入北后矛盾创作心态对于更好理解北朝时期由南入北文人创作心态的多重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作者试从庾信的"乡关之思"着手,辅以对庾信人生轨迹的探求,借以来探明庾信入北后矛盾的创作心态,从而发现其创作风格的变化、影响及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所起到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庾信后期的诗文创作中不自觉的流露出一种对南朝文化的反思,有对南方的价值追求、文化信仰的依恋、疑虑与不解。这种文化反思是庾信后期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接受北朝价值趋向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庾信诗文被后世广为重视的是入北后的悲愤之作,以《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为代表。然而由于过度悲愤,这样的作品在诗歌艺术上却流于贫乏。庾信诗文若从技艺和内容两方面看,明显有着一份对情感宣泄的节制和因此而呈现出的优雅,这在他南朝和入北后的作品中均有体现,这些即是庾信的技艺高超之作。庾信诗文的这一优雅与节制和他作为萧梁宫体诗人的主要代表所接受的严格的宫廷训练以及"言高意远"的文学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认识和继承明显是不同的。前期,庾信作为“宫体”诗人,把《楚辞》看作是“吟咏情性”的“纯美”,对《楚辞》的继承也主要是对《楚辞》中“丽词佳句”的吸收。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庾信后期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庾信在创作中都有所继承。从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不同认识和继承,就能够明显看出庾信入北后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南北朝的社会变迁,使庾信进入北朝。他对此产生了极大困惑与矛盾,常常以惊弓之鸟及枯树意象以自比。庾信身在北朝,其心灵却在上下求索,努力寻求其终极归宿。但他的“乡关之思”并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精神上的欲求,是为他疲惫的心灵寻找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论庾信的赋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坛巨擘,然而,他的赋在历代大都被排斥和贬低。庾信赋有与汉大赋不同的风貌,是对汉大赋创作传统的背离,他在继承前代赋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多有开拓创新,把“含吐性灵”运用在赋的创作中。赋比兴兼用,托物言情,借景抒情,情感抒发成为他的赋作的根本旨趣,他以诗才而为赋,在赋里出现了明显的诗化倾向,并且创作的艺术手法灵活多变。庾信赋集六朝俳赋之大成,直接开唐赋的先声,在赋体发展史上有着特殊而又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庾信是北朝的碑志大家,其创作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北朝碑志创作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在行文体制、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有所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后世碑志文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结合《左传》之学在六朝时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庾信的作品,对庾信与《左传》的关系及其意义加以疏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坎坷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赋作达到了这一文体的最高成就,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咏物写景、吟咏艳情和悲感身世、伤怀故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庾信的入北改善了西魏北周文学的贫瘠状况。主要在其影响下,关陇士人逐渐重视文学,虚心向南人学习,南北士人间的交流集会渐多。北人主要学习南方文学中的形式技巧,他们对庾信等人的学习还处于模仿阶段。  相似文献   

14.
庾信于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出使西魏,后梁灭亡,被迫仕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等职。宣政元年,古洛州改为商州,庾信该年正好回长安任司宗中大夫,故而有人认为庾信是洛州最后一任刺史。在理顺庾信仕北后期任职顺序的前提下,发现庾信离任后,萧圆肃于宣政元年曾担任过洛州刺史,进而得出庾信并非为洛州最后一任刺史。  相似文献   

15.
作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诗人,庾信对于《左传》的文学接受绝非出于偶然.在特殊的文学环境影响下,庾信精熟于《左传》的文化背景,使得其以史笔入诗文,将自己的乡关之思融入了具体文学创作中.在诗人与侍臣双重人格的文化心理影响下,庾信对《左传》典故的运用,有着个人鲜明的文化意识.此外,使事用典的文学风气,也是庾信主动接受《左传》的动机之一.只不过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用典更富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庾信是魏晋南北朝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创作兼具南北之风。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饮酒诗不仅仅是其思想情感的寄托,更是排解孤独和困惑的良药。除此之外,庾信的饮酒诗因其具有丰富的想象以及大胆的夸张和巧对精工等艺术特点使其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清、真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余怀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终生未仕,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尤擅诗文。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许多著述未能刊刻流传。本文比较详尽地评述了余怀的生平事迹,全面系统地考证了余怀著述情况。  相似文献   

18.
作为集六朝之大成的文人庾信,他的很多作品流露出浓厚的自卑心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侯景之乱、“望敌先奔”,入仕北朝、忠孝难全,壮志未酬、其心老矣,知己难觅、无以为报,悲剧性格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