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中国变迁的主流,在20世纪前半期它是中国社会革命的主导力量,20世纪后半期农村变革构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现实改造的巨大动力。本以闽西作为20世纪农村变化的“典型”对象,加以研究剖析,从空间的横断鸨民时间的纵线分析,去揭示闽西农村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的基本推力,即传统/现代化,国家/社会,理性小农/道义小农等。  相似文献   

2.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巨大变迁,农村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其传统观念也受到巨大冲击。以甘肃省为例,农村婚姻观念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婚姻观由长辈包办到婚姻自由的变迁、择偶观由门当户对到为爱而婚的变迁、性观念由保守到逐步开放的变迁、生育观由多孩生育到少孩生育的变迁、男女平等观由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的变迁。分析农村婚姻观念变迁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以及政策法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7世纪,艾儒略、刘迪我、聂仲迁等耶稣会士,先后在客家原乡闽西(汀州)、赣南(赣州)开堂布教,使之发展成为西方耶稣会在中国内地传布天主教的重要基地之一,从而为今日客家原乡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温锐教授的《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通读全书,我们觉得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1.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可贵探索温锐教授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采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作为研究20世纪中国传统农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农村经历了几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从农户经营到合作社,又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现在面临重大的制度变迁,其突出表现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着重分析了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市井人生,闾巷风俗--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文本读解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市民学大多是写市井的,其杰作也大多是写市井的。首先,通过对市井人生、闾巷风俗的描写,写出了这个世纪中国市民尤其是最广大的下层市民的质量;其次,营造了市民生存的化环境和化氛围,展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代市井间的风俗民情;再次,这类作品还对许多市井习俗习气作了充分的描写,这些习俗习气构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惰性和历史惯性。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的进程,预示着当代中国农村将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农村基层体制从行政─—自治这种跳跃式的变迁第一次成功地突破了半个多世纪人类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波峰所及,绝不仅仅是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也强有力地冲击着中国农村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世界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一再昭示:没有观念更新,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变革旧观念,创造新观念,社会历史发展向主体——当代中国农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达到新的高度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有着独特的文化体系;作为客家人已经习惯了的精神向度和价值取向,客家文化浸润了闽西客家文学;闽西客家文学自两宋出现萌芽到20世纪的逐步成熟,经历了从民间到殿堂的发展过程;自觉清醒的客家意识,成为20世纪闽西客家文学创作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试论近代中国科学主义的生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演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生成期、建制期和渐趋成熟期。相应地,科学主义呈现的化形态则是器物形式、制度形式、价值观念形式。科学主义在完成它的三种形式的变迁过程中,合了传统化变迁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这种化上的变迁,科学主义在中国就无法取得存在的合法。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生成期应是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建制期为19世纪的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达到它的渐趋成熟期。  相似文献   

11.
分田到户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这一变迁历程相伴随的是,电视开始进入中国农村并迅速普及,电视下乡对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乡村治理、村庄性质以及人际关联等三个方面呈现出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来分析电视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村庄社会生活的关系,以理读电视与区域性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的内在关联问题。  相似文献   

12.
摘要:近代华北农村中普遍流行着无偿借用役畜的习惯。那些土地不多,经营能力不强的农家依靠该习惯来解决农耕生产中的畜力缺乏问题。考察20世纪华北农村的役畜借用习惯,并与换工习惯以及役畜赁用习惯进行比较,可以窥见该时期村落共同体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动向,进而发现处于激烈社会变迁中的近代华北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某些重要性格。  相似文献   

13.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一书,是吕世辰教授研究农村社会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第一部《准市民论纲》对转向二、三产业,走上城市化道路的农村劳动力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二部《农民流动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对由农民流动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农村社会学》是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又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自的女性主义问题是在“五四”启蒙运动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激烈交锋中诞生的。女性主义理念在整整一个世纪之中,伴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学思潮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虽然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找寻男女两性的和谐、均衡,但至今性别重心的失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电视下乡:大众媒介与乡村社会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田到户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这一变迁历程相伴随的是,电视开始进入中国农村并迅速普及,电视下乡对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乡村治理、村庄性质以及人际关联等三个方面呈现出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来分析电视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村庄社会生活的关系,以理读电视与区域性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的内在关联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西藏地方的社会文化变迁-南木林县牛溪卡的今昔、西藏农村城镇化之路-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个案研究”(苏发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当代西北穆斯林社会中的妇女问题研究”(丁宏)、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人类学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潘守永)、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当代西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拉萨市蔡公堂个案研究”(苏发祥)、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西方发展理论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指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或变迁,是现代化进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成为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重要而紧迫的发展自己的任务。邓小平同志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李勇 《重庆师专学报》2005,4(4):13-16,21
20世纪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的黄金期。本文旨在从叙事学的角度,在武侠小说文化语境中研究20世纪武侠小说叙事策略的形成和变迁等问题,从宏观上把握20世纪武侠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并揭示其隐藏的思维模式和历史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为了整合、控制乡村社会,解决农村经济问题,实现民生主义而兴起了农村合作运动,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合作组织在农村的建立,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变革和乡村金融关系的变迁,在与家族等传统社会组织的博弈中也给我国乡村注入了现代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江浙沪农村婚姻状况与社会经济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与经济变迁是江浙沪农村婚姻消费的制约因素 ,也是婚姻习俗与婚姻观念嬗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传统婚姻习俗与新旧婚姻观念变迁的考察 ,既能感觉到 2 0世纪农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气息 ,还可以发现社会文化自身演变的脉络与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