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1.精心选择发问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完璧归赵》(小学语文新教材第六册)一课中,当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便先用计将宝玉取回,然后对秦王说: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教师可在这里设问: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在当时情况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八年省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一句中的“嘻”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依司马贞说作“(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一是依王骏图说作“(发出)苦笑的声音”。语文课本的注解是根据前者。但依上下文,似当以后者为宜。文中写,秦王为了夺取宝玉,假惺惺地应允蔺相如的要求,煞有介事地斋戒五天之后,在朝廷上盛设九宾之礼。但结果不仅没有骗取宝玉,反而被蔺相如振振有辞地痛骂一通。于是在这特定的情况下,秦王与群臣窘态毕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气也不  相似文献   

3.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将相和》“和氏璧”,这块宝玉相传  相似文献   

4.
《将相和》一文有这样一句话 :蔺相如说着 ,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是一个求异思维诱发点。这个思维点可以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抓住“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 ,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去诱发学生。这样问 ,能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议论。他们会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 ,如果不撞 ,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来抢 ,和氏璧就落到秦王的手里 ;有的则认为这是蔺相如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 ,因为他摸透了秦王爱璧的心理 ,可以用撞璧来迫使秦王以城换璧……当学生对问题看法不一的时…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我们转变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从"单一接受"走向"多元理解"《将相和》教学片段。师:当蔺相如将和氏璧悄悄地送回赵国后,如果你是秦王,你会怎样处置蔺相如呢?学生A:如果我是秦王,我会杀了蔺相如,因为蔺相如不讲信用,说好了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儿童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语文教育提高学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儿童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可以在早期萌芽并得到发展的. 案例一: 有位老师讲完<将相和>后,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时,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学生得到肯定,心里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7.
在一节校级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秦王真的那么厉害?那为什么还老是败在蔺相如的手下呢?"  相似文献   

8.
在《负荆请罪》一文中,蔺相如的门客韩勃对蔺相如一再忍让廉颇,很不以为然,他说道:"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韩勃说的就是《完璧归  相似文献   

9.
学习了《负荆请罪》一课,你是不是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起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攻城无数,屡建战功,被封为上卿大将军,他为人襟怀坦荡,勇于知错就改。蔺相如出身低微,曾经做过宦官缪贤的门客,智勇双全。当时秦昭王听说赵国有一块和氏璧,他很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使者送信给赵惠王。信中说,愿意用十五个城邑来换赵国的宝玉。赵王知道秦王用城邑换宝玉只是个幌子,但是,如果不给,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后来在宦官缪贤的举荐下,派蔺相如…  相似文献   

10.
<正>一、根据《将相和》片断,完成练习。1.蔺相如避开廉颇是为了什么?2.蔺相如手下的人看廉颇不顺眼是因为什么?3.蔺相如拿秦王和廉颇比,是为了什么?4.蔺相如的推理过程是:秦王比廉  相似文献   

11.
说“壁”     
说“壁”江苏许广利《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职高课本《语文》一册)围绕“和氏壁”记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的故事。全文提到“壁”字有35处。课文对“和氏壁的解释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的壁”。什么是“壁”?仍不清楚。《辞海》(1979...  相似文献   

12.
李来生老师: 读了你由<江西教育>编辑部转来的信,觉得信中谈到的"两个困惑"反映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心声,因为它们也曾是他们的困惑. 对于困惑一,我们认为首先教师不急于下结论,不要轻易对答案进行评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妨先让他们说说这样说的理由.接下来引入文本,找出课文中写秦王的词句,分析人物特点.通过这些词句,学生自己会评判秦王是个怎样的人、理解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意图.这样处理既能使学生了解文中的秦王是个恃强凌弱、虚伪无信的人,又能理解这样写反衬出蔺相如忠贞、正义、勇敢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针对“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初读课文,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智斗秦王,两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所以要跟蔺相如过不去。这样的回答与课文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但没有触及到廉颇的思想。我觉得有  相似文献   

14.
周芳 《江苏教育》2000,(3):33-33
上完《将相和》,我组织学生开一个“小小评论会”,评论课中的人物。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又有同学说喜欢廉颇。我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突然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辞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启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  相似文献   

15.
张璞 《教育文汇》2013,(10):41-41
在上《将相和》这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有的说:“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与秦王以命相拼,不仅有胆量,还有智慧”;有的说:“我最喜欢廉颇,因为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试析相如日     
试析相如日湖北孙之卓古文译注力求信达雅,但信达雅谈何容易!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将《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某段名言作了如下的今译:蔺相如说:“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是(我)蔺相如(敢于)在秦国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众多大臣,(我)蔺相如虽然无...  相似文献   

17.
句子和修辞     
《小学青年教师》2008,(2):18-19
1.按要求写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转述句)花瓣里飘出清香。(扩句,至少扩两处)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见到亲人,他的眼泪不住往下落。(改为比喻句)  相似文献   

18.
《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识大体令人称赞,廉颇的勇于改错成为佳话,他们的爱国情操千古传颂。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其他美好情操。一、诚信之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并且说:“如果他(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到后来,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谁拥有它,意味着谁就拥有巨大的财富。而诚信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勇敢赢得了这一宝贵财富,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与认可…  相似文献   

19.
(上接2006年第4期第14页)四、曲径通幽的细节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认识,不宜采用“直路通达”的方式。虽然那样会相当简捷,但在简捷之中也会失落了许多对学生来说十分必要的思索和体验,消解了问题的复杂性,淡化了人文情怀。而曲径通幽式处理,往往会使学生加深对蕴涵于情节中的人文内涵的体悟,发现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享受自我发现的乐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伟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师: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你觉得蔺相如是不是在说谎?生:蔺相如当然是在说谎,…  相似文献   

20.
在一节较级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秦王真的那么厉害,那为什么还老是败在蔺相如的手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