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目标:1.感知文意,感受文章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咬文嚼字,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和情致。3.引文入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民俗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2.难点。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趣味,咀嚼生命的美好。教学方法:自主品读、研讨赏析、质疑探究。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端午的鸭蛋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快到啦!古人认为,端午是夏天的开始,夏天有讨厌的虫子、闷热的暑气,端午节这天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可以泡酒喝)、在房间里悬挂艾草和菖蒲可以驱除它们。另外,这天还要吃红色的食物,比如苋菜、虾子、黄鳝,不过最受孩子欢迎的,恐怕就是香喷喷的咸鸭蛋了,它不仅好吃,还很好玩昵。在你的童年生活里一定也有这样平凡而特殊的乐趣,赶快去找找吧!  相似文献   

4.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新作文》2013,(6):41-42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  相似文献   

5.
我和汪曾祺先生见面有四五回,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喜欢汪先生的散文甚于他的小说,自觉颇能体会,不过也只是意会,还未曾试过言传.也想过将一些体会当面请教先生,终于没有说出来,留下万分遗憾.现在的几种初高中语文教材,大都选了汪曾祺的散文.教师都说好,又觉得不容易教.文章是学生自能读懂的,可是要指导他们品味出其中"淡而有味"的奥秘,便苦于无从着手;即便找到了一些语句,分析两下就"没词"了.总之教起来,还是一个字:淡.  相似文献   

6.
《端午的鸭蛋》一文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汪曾祺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之节选),是一篇独具审美意蕴的优秀散文,其“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艺  相似文献   

8.
金娜 《学语文》2008,(2):13-14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节日的风俗更多。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请同学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节日?  相似文献   

9.
陈秋萍 《文教资料》2009,(30):142-144
本文系一篇语文教材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设计原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育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介绍,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喜欢读汪曾祺的散文,聊家常般的话语可以令读者漫不经心地行走其间。不时有会心的笑,或几处被撩拨的心动。正如王安忆所说:“汪老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那种特有的“平静”与“天真”,不得不令人掩卷咂摸,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11.
1.教材分析。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也就成为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五篇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让我们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因此学习本文对了解我国民俗民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大家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平凡的审美视角展现了平淡生活中的情趣和诗意,抒发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文章以真挚浓郁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教学之余,笔者反复品读,觉得它蕴涵着浓郁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3.
朱亮平 《现代语文》2010,(12):75-76
马上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上端午节了。总想给学生讲点什么,刚好学校要求在端午节前对学生进行一次民风习俗的传统教育。笔者因此给学生安排了这一课——《端午的鸭蛋》。以下是语文课堂的几个片段。  相似文献   

14.
张颖 《现代语文》2011,(9):96-97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能力目标:  相似文献   

15.
黄鹂 《现代语文》2008,(4):115-115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情趣,发现了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这正体现了汪曾祺先生的审美情趣着眼于“小叙事”“小场境”,着力于写凡人小事的特点。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问,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这正如他自己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时值端午快到之际,教此文,仿佛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气氛,尝到了端午鸭蛋的味道,童年的轻盈脚步不时在脑海的天空里弥漫……但学生们在理解文章时的困惑,又让我觉得此文不宜选入初中课本给学生们当范文。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说过:“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却饶有趣味。他的《端午的鸭蛋》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指出教师应该通过简洁、朴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情思,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汪曾祺这一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见世界”。一个小小的节日风俗背后却是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请同学们看屏幕。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在他的风情散文《故乡的食物》系列中,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普通小吃、家常小菜、寻常水产,而且借各种吃食向读者展示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奇人逸事等,还有蕴藏在文字里头说不尽品不完的乡情乡味。《故乡的鸭蛋》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篇代表作,品读此文,不仅能读出汪曾祺先生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