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宗教的幻灭在鲍德温的《另一个国家》中得到了圆熟而恰切的展现。作品中,作者已不再囿于早期创作中对宗教传统的矛盾心理,而是通过饱受歧视、欺凌和侮辱的主人公们丰富的生活和心理历程,用纸笔演绎了一首决绝和反叛的幻灭交响诗,这乐音虽时隐时现,且未必具纯粹的反宗教意味,但当命运的魔掌戕害着人们的身心,而宗教充当助纣为虐的精神桎梏和欺骗手段时,这幻灭的复调主题就发出了它在作品中的最强音。本文拟就作者的个人创作背景的影响、象征手法的运用、人物心理和行为表征等小说创作的重要因素,评述这一幻灭主题的在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作家运用象征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时代的风貌,刻画了"美国梦"幻灭的历史全程。研究作者在作品中对于主导意象、场景意象和重复意象的营构,探讨象征艺术手法在揭示和深化小说主题思想中的透射作用,进而挖掘作者的写作动机及作品反映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还乡》(1878)是英国作家哈代的一部重要作品。就思想倾向而言,它标志着作者开始摆脱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幻想,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工业资本侵入后的宗法制农村)作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反映,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剧性主题。当然,由于时代和思想的局限,作者看不到社会的前途,又表现出明显的悲观主义情绪。就艺术特色而言,它是哈代早期创作向后期创作逐步过渡的作品,在艺术上已经日趋成熟,在“威塞克斯小说”中占有一席突出的地位。在小说《还乡》里,在早期创作中的那种对于大自然情景交融的描绘方法继续得到广泛运用,而在后期创作中的那种深刻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分析就已经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汀所创作的六部小说,皆以女性为主人公,以婚姻为主题,而男主人公在其作品中充当着女主人公的领路人和道德楷模。该文概述了简.奥斯汀和她的小说,着重分析了简.奥斯汀笔下的男性及其与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作者得以创作出6部取材相同小说的心理原因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5.
绝望-拯救-回归是都德(Daudet)小说创作中宗教主题变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由宗教仁爱思想所形成的故事格局在信仰迷失的具体语境中被肢解,朴实、秀美的故乡普罗旺斯却对应着昔日宁静安然、田园牧歌式的精神家园,回归自然的人类原欲便引发了作者超脱尘俗的梦想—而这既宣告了宗教文化传统中拯救主题的结束,也是它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五四以来女性作家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父亲形象进行书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北方女作家梅娘延续了这一主题,在其小说中大量书写父女关系,刻画各种父亲形象。文章通过对梅娘的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梳理,透视在这些父亲形象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意蕴和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7.
《斜阳》创作于二战后的日本,混乱的时代思潮促使作者太宰治坚守自我内部重构的价值体系,却不可避免遭遇来自社会现实与传统制度的压抑。作品揭示了自我身份的消解带来的困惑与幻灭,着力刻画了女主人公在重构自我身份中的成长,同时蕴含着作者本人的精神成长历程。这种虚构与现实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小说明暗交织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8.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于192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玛丽》是作者仅有的一部以流亡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对于西欧的白俄流亡者生活及其心境、不同代系的流亡者对于旧祖国的不同态度做了细致的刻画。时间与记忆这一贯穿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生涯始终的重要主题,已在这部长篇处女作中开始显现。纳博科夫独特的流亡意识以及流亡者对于最初记忆的坚守,也是纳博科夫之后创作的众多小说中的隐性主题和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布莱克早、中、晚期诗歌作品为主线,剖析宗教对其作品主题、创作素材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探询作者是如何从思想上完成由宗教幻想到对宗教批判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对德莱塞都有着这样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德莱塞,一位伟大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由于作品中强烈的自然主义风格及作者本人对外宣称不信仰宗教,使得学界对于德莱塞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其作品中的宗教意识。而我们细读德莱塞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就会感觉到,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都渗透着宗教的情结。所以本文试图以叙事学这种在国内还较为新兴的、强势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来探讨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而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主要以2010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许地山后期创作的作品《春桃》,历来被认为是其创作风格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表面看,该篇一扫作者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把笔触伸向了中国当时普通民众的现实人生,通过塑造春桃这个人物形象,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品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宗教,但其中仍然隐含着作者的宗教情怀,流露了他徘徊于宗教净土与世俗烟火之间的迷惘困惑的心理意绪。本文将从宗教精神和现实人生两个视角解读《春桃》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亨利.詹姆斯是十九世纪英美文学界中的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以及文学批评在当时备受关注,他的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见解独到精辟,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众所周知,亨利.詹姆斯主要以其国际主题小说的创作而驰誉文学界。1879年,《黛西.米勒》一书的出版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他“国际主题”小说创作的成名作。究其成功的原因,我们认为除了作者在小说叙事技巧及审美关注点所作的尝试及革新外,关键在于作者所赋予其作品的思想精髓。小说《黛西.米勒》以欧美人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为轴线展开,因此本文从对比分析冲突入手,旨在揭示与…  相似文献   

14.
《人间天堂》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引起极大轰动,给年仅24岁的菲茨杰拉德带来了极高的赞誉。这部长篇小说记录了艾莫里·布莱恩“幻想—恋爱—幻灭”的成长历程,作家以其特有的敏锐与智慧捕捉到时代的脉搏,通过生动形象的笔触再现了那一时代下背景的社会与生活,以主人公艾莫里追寻“美国梦”以及其梦想幻灭的整个历程,展现了人们在纸醉金迷的表象下的堕落与道德沦丧。菲茨杰拉德在《人间天堂》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其对生活和时代的细微观察,而这也成为其后期小说创作中的一贯主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念认为,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是揭露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的破坏和摧残。但事实上,这一说法并不能在诗中找到充分的依据。根据这一说法反而会发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一般而言,一部作品的主题是由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决定的,应该说,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是作品产生的原因,这也必然决定作品的主题先于作品本身产生。因此,解读一部作品的主题,必须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入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作者会通过情不自禁的议论、抒情等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而这种主观表达恰好透露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动机。…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分析曼斯菲尔德不确定的国家身份入手,结合曼斯菲尔德的传记、书信日记和她的短篇作品,剖析其国家身份不确定性的根源和形成原因,解读小说幻灭主题,结论认为研究曼斯菲尔德不确定的国家身份对进一步理解短篇小说主题特色和写作风格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间天堂》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F.S.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小说生动记录了艾莫里·布莱恩"成长——恋爱——幻灭"的历程,深刻揭示了一战后的美国青年对"美国梦"狂放而不懈的追寻。这种追寻,集中体现在艾莫里对自我的追寻及对爱情的追寻中。年轻的艾莫里曾经不顾一切地想要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智力获得声望和地位,后来才发现他所追求的,甚至包括爱情,都不值得赞美。这一幻灭历程,充分显示了"美国梦"的虚无。菲茨杰拉德在《人间天堂》中展现了一系列对生活和时代的观察,这也逐渐成为他后期的小说中持续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8.
杨丹华 《成才之路》2010,(18):80-81
梦幻手法是《红楼梦》的基本手法,曹雪芹以"因情生梦,由梦即情"的创作心理,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富有隐喻意味和哲理性的梦,由此来突出小说主题,为小说的发展埋下伏笔。而重要的是,读者能从梦境中感受到作者的梦幻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一向被认为是以现代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和张扬人性中最本能的一面,而从其作品中佛教与非佛教两类题材入手,剥开文本表面对宗教精神的悖反,却凸显出作者在隐性层面上对宗教文化精神的认同和丰富的佛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作品,一直是与时代同步的.在其系列长篇小说中,作者敏锐而深刻地感觉到了这个变革时代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价值危机以及边缘化后的失落感.《废都》、《白夜》、《土门》中的知识分子苦苦追寻后得到的是幻灭的感觉.《高老庄》中作者为知识分子设计了一种出路,但这出路也是前途未卜.到了《怀念狼》这部作品作者相承的几乎是相同的主题--对知识分子现状的忧患和思索.不过,这一次却是一次深层次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