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罗薇,“追星”或许是花季少女的“专利”吧,但它却使你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学习成绩比坐滑竿下得还快。 听过《哨子》的故事吗?有一次过节,七岁的富兰克林用一满口袋的铜币换了一只哨子。当他高兴地吹着哨子满屋转时,姐姐告诉他,为那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那只哨子给他带来的悔恨远远超过了给他的快乐。长大之后,富兰克林总是告诫自己,不要为“哨子”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哨子》(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课)一文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许多人由于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计,因而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遭受着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文章以叙述自己七岁时的一次生活经历开头,他花了四倍于原价的钱买了一个哨子,由于花费太多的钱财购买了不必要的东西,就得出做事情“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的教训,以免“懊恼”和“悔恨”。接着,作者用社会上所出现的种种人的行为论证了他的观点。他所列举的六种人为“哨子”付出了太高代价。为简便起见,请见下表。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可真高兴,因为我第一次当了“小老板”。在作文课上,同学们把桌子围成长方形,把各自准备的东西摆放整齐,这是要干什么呢?原来,是要开一个“跳蚤市场”。在“跳蚤市场”里,同学们可以自由地买卖商品。“跳蚤市场正式开市了!”老师一声令下,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同学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座位,“沙里淘金”,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多少钱?”周桐着急地挤到我的摊位前,指着自动铅笔问我。我大声地对她说:“这个一块钱。”周桐讨价说:“能不能便宜点?”我说:“不能再便宜了。”周桐边掏钱边对我说:“那我就买了吧。”我想:“这个周桐也真…  相似文献   

4.
我自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哥哥每次考试拿了第一名,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名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了第一名!”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了第一名,你高兴什么!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后来,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我也常拿第一名,于是我就暗暗得意了,觉得一切在我眼中都变得渺小了。同学问我问题,我也爱理不理,还撇撇嘴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真笨。你看我的!”在我得意洋洋的时候,父亲又说话了:“你可以…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个善良的人,名叫奥利佛·哥尔德斯密斯。他写了许多人们喜欢的书。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自己有的东西总是跟人分享。他把自己的东西都给了别人,所以他自己总是很穷。因为他曾经学过医,人们有时叫他哥尔德斯密斯医生。一天,一个可怜的妇女请他去给她丈夫看病,她丈夫病得不能进食了。哥尔得斯密斯去了,发现这家人很穷。丈夫很久没工作了。他其实不是生病,而是心情郁闷。至于吃饭问题,家里没东西可吃。“今晚到我家去。”哥尔德斯密斯对女的说“,我给你丈夫点药。”到了晚上,那妇女来了,哥尔德斯密斯给她一个很重的小纸盒。“里面是药。…  相似文献   

6.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7.
《哨子》不是议论文黑龙江/陈海军张淑华《哨子》是美国科学家、文学家富兰克林于1779年11月10日致布里龙夫人的一封信。教材编者把这篇文章当作议论文编入初语第四册议论文单元。但我们认为《哨子》这篇文章不应是议论文。理由如下:1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  相似文献   

8.
宋朝大文学家、理学家朱熹,有一次去会见他的朋友盛温如。走到半路,恰好盛温如提个篮子迎面走来,两个好朋友见面之后,分外高兴。朱熹问:“你准备上哪儿去?”盛温如说:“上街买东西去。”朱熹笑着问:“只买东西,不买南北吗?”朱熹以  相似文献   

9.
一张稿纸铺在你的面前,首先就是对你知识积累的考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对于我们这些想在笔耕中有所收获的人,那就不止是一桶水的问题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还必须有东西触发你的灵感,必须有“火星”点燃你的“汽油”。有同志问我:论题怎样选择?切口从哪儿去找?……是的,有了一定量的“汽油”之后,“火星”从哪来呢?  相似文献   

10.
这是写《童年趣事》作文训练后的一节讲评课。我设计让学生先来读读自己写的文章,然后再进行评析。学生一个个上来了,读着自己的高兴事还真有些乐不可支。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感觉自己也像是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忍不住对学生说“:你们想听老师讲讲童年的趣事吗?”这些孩子一下子把焦点转向了我,激动地嚷着“:好!好!王老师,您快讲快讲!”我做了一个“安静”的动作,便向学生讲起了自己十多岁时,跟着哥哥晚上走了很多路去邻村看电影的事,还记得那时放映的电影是《英雄儿女》,因为主角的名字跟哥哥的名字一样,便感觉电影中的英雄就是我的哥…  相似文献   

11.
幸福的底线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原以为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调侃戏谑,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且为许多贤达俊杰所膺服。一次,曾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  相似文献   

12.
我有一个爱“装酷”的哥哥。从小到大,我从未发现他因为有什么紧急事情而忘了打扮自己的。每天一大早我去洗手间的时候,那门通常都是关着的。我就知道一定是哥哥在里面。我便在门外高喊:“哥,你干吗呢?这么长时间!”这时候哥哥才把门打开。我一进门就看见哥哥站在镜子前,右手拿着一把木梳,左手拿着一瓶发胶。喷一下,梳一下。姐姐刚买  相似文献   

13.
杨丽 《四川教育》2008,(11):18-18
“今天又是一个开学的日子,我很高兴,因为我的孩子可以和同学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而不像过去那样因为自由散漫、不做作业、偷拿东西……一起跑就输给了别人。”  相似文献   

14.
唉!我真不知该怎样形容网上的经历,说高兴,又不全是高兴;说讨厌,也不尽是讨厌。为什么这样说呢?还得从我网上的“昵称”说起。第一次上网,几乎整晚泡在OICQ上。在OICQ聊天真的很好玩。在这里你喜欢和什么人聊天,只在乎自己的兴趣,面对陌生人也用不着提起勇气;遇到不喜欢的人,也可以不予理睬,甚至把他塞进黑名单里。有没有注意到我用的是“他”这个字?因为在OICQ上找  相似文献   

15.
在达瑞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想去看电影。因为没有钱,他面临一个基本的问题,是问爸妈要钱还是自己挣钱。最后他选择了后者。他自己调制了一种汽水,把它放在街边,向过路的行人出售。可那时正是寒冷的冬天,没有人前来购买,只有两个人例外——他的爸爸和妈妈。他偶然得到了和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谈话的机会。当他对商人讲述了自己的“破产史”后,商人给了他两个重要的建议:尝试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那么你就能赚到许多钱;第二个建议是,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你会的和你拥有的东西上。这两个建议很关键,因为对一个八岁的男孩而言,他还不会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我的黑板     
爸爸把一块木板锯成四方形,好象在做一个什么东西。“爸爸,您做什么呀!”我问道。“做一个东西,做一个让你高兴的东西。”爸爸使劲锯着木头,弄得浑身是汗,锯完之后又把四方形的木板涂成了黑的。是不是做一条船啊?可是,又没有尖尖的船  相似文献   

17.
我十分嫉妒我的一位同学,我和她成绩相近,相貌也差不多,但是她似乎更受同学们的欢迎。我尽量忍住自己对她的嫉妒,但背地里常常觉得特别难过。浙江嵊州市三界镇蒋镇学校某女孩你的诚实和坦白让我很高兴。你敢于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敢于正视心里的秘密角落,并能下意识地劝慰自己不去伤害别人,这份勇气和坦诚让我很“嫉妒”哦,呵呵。不必太过烦恼,事实上,因为羡慕他人的长处而心生向往或嫉妒,是所有人的共性。但是,仅仅只是向往、观望和暗自伤心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它只会让你“独自难过”,只有把这份羡慕转化成完善自我的动力,取长补短,才能让你…  相似文献   

18.
你快乐吗?有些人会回答“是”,有些人会回答“不是”。而且有时候人们很清楚原因是什么,比如你丢了钱包,或者是讨厌的老鼠吃了你最喜欢的鱼片。但有的时候,你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就是莫名其妙的心情低落,像一只被雨浇透了的流浪小猫,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人这辈子,总有开心的时候,也总有不开心的时候。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把开心的时间最大化地延长,大家一起来吧。首先,我们要做出一个选择,是否打算快乐地度过以后的每一天。没错,你是可以选择的。因为真正让我们不高兴的不是外界的事物,而是我们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我们总觉得是外界…  相似文献   

19.
在富兰克林的《美腿与丑腿》中,作者批判了悲观者。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文化的冲突,富兰克林简单地把悲观者等同于苛刻的、没有风度的、吹毛求疵的人。这一点我是十分不同意的,他把悲观过于狭隘地理解了。这篇文章中性情苛酷、怨愤不平和郁郁寡欢的“悲观者”,永远只为自己的境遇而怏怏不乐,这当然是值得批判的。但当一个人看到豪华的晚宴而想到饥饿的穷人,他也值得批判吗?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的话: 贾平凹的《高兴》推出后(《当代》2007年第5期,作家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受到热切关注。其原因不仅因为这是贾平凹继《秦腔》之后推出的又一长篇力作,更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进城的农民工捡破烂的生活正是典型的“底层”题材。而这些捡破烂的农民正是贾平凹的乡亲,他们从商州大地走来,从《秦腔》中的清风镇走来,人物原型都有名有姓。正如贾平凹跪在父亲的坟头说的:“《秦腔》我写了咱这儿的农民怎样一步步从土地上走出,现在《高兴》又写了他们走出土地后的城里生活”。(《后记》)也就是说,贾平凹沿着自己的创作轨道发展,随着自己“血缘和文学上的亲族”的生活变迁而推进,到了《高兴》,与“‘底层’写作”正面相遇,由此进入了这一写作的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