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董文玉 《现代语文》2006,(5):127-127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是法定的经典."经"在周代的铜器铭文中即已出现,为"经营"之义.关于儒家经典被称为"经"的原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也."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织之纵丝谓制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这里认为经为事物之根本.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艺>中说:"经,常也."认为经为常,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儒家典籍之所以称为"经",是因为认为它们是永恒的真理,它们所包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也是不变的,是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之"道",本身是规律,是思想核心.贯穿孔子思想的是中庸之道.忠恕正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忠"就是努力寻求中正乏道来正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心中有"中";"恕"是顺从"中"道去做事便能从心所欲,即遵循规律,办事顺利.  相似文献   

3.
黄勇莉 《广西教育》2013,(34):38-38
什么是“模仿”?词典上解释为“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学模仿样,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山寨”。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可以说它是人的一种本能。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常指导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4.
略谈"移就"与"拟人"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移就",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联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过来修饰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不仅要以法治国,还要以德治国."治理国家是这样,对学校的管理亦应如此,那就是,依法治校,以德兴校,二者互补,相得益彰.法治,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使大家有章可循,有规可遵.德治,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人格,实现自我,体现价值,最终使学校规章制度变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如何才能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看来只有以训练为主,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语言实践,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陈炜清 《现代语文》2005,(11):60-62
目前,"对话"一词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对话"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成为人们达成一定目的的有效策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对话式"教学兴起于美国,目前已盛行于世界各地,台湾教育界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就是采用了对话式教学模式,有<论语>为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一种政治对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对话的交流方式教导学生.  相似文献   

9.
一、"因教而教"的内涵 近年来,根据一些教改实验的成果,教育界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学"的研究,对过去很长时间里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提出了批评.但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注重教师的"教",也只是注重教师因"材"而教,而忽视教师因"教"而教.王夫之说:"夫学以学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及教学任务、目的等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吴文化:"水-鱼文化" 吴地江河湖泊交织,吴文化与水关系密切,有人称吴文化为水文化.这有一定道理.但从深层心理分析,吴文化则是"水一鱼文化"."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实为鱼状.吴王梦寿以前吴作"( 魚)",即"虞"."苏"字金文也写作活灵活现的鱼形.可见,吴即( 魚)即鱼也通苏,究其源,象鱼从鱼."鱼"字读音在吴语中为"ng",是吴语的"吴"音.  相似文献   

1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夫子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的格言.他身体力行,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勤勉教育学生,因此获得了万世师表的称誉.流传至后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便成为教师重要的修养准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常用它来自励励人.他认为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师生间"相互感化"的活动,其中"好学"也是互相感化的:"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由于教师在教育中居于指导地位,因此,"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他还强调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是为至理.足见,好学,应当是教师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一、实验缘起 "接龙"作文,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四人为一写作小组,在一定范围内学生自主选择作文的形式内容,相接作文,相接评改,相接反馈,共同练习写作的一种组织方式."接"就是相接相连合作的意思."龙"指的是四人既是系统完整的整体,又各具特色富有变化--写作时将四人分为"龙头""龙胸""龙腹…龙尾"四个部分.此外,龙是充满激情活力、变化无限的象征,所以,取名为"接龙".  相似文献   

13.
模仿,是人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一个基本技能.回忆我们小的时候学说话、学走路、学穿衣,一直到学写字、学骑车、学滑冰,有谁离开过模仿呢?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从孩提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  相似文献   

14.
古时有"八端"之说,"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以为"八端"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八端"中之尤其重要者,"百善孝为先","不孝"在古代就是犯了最重的律条. 陶星的事迹,就是一个字:"孝".读陶星的"孝",让人明白了"反哺"的含义,让人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我为陶星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为很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为很多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学生.  相似文献   

15.
大理"风花雪月"四景的地理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理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也丰富多彩,厚重而悠长,是"金花的故乡".被誉为"东方的瑞士".大理的景观素以"风花雪月"四景见长."风"即指下关地区的长年主导风;"花"指的是上关古老的朝珠花;"雪"指的是苍山上的终年积雪(又一说是季节性积雪);"月"指的是浩月当空,映入洱海之月.关于这四景都有古老美丽的传说,而事实上大理四景的解释目前仍然有一定的争议,站在地理学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有相应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古语有云:"之乎者也亦焉哉,安排好了当秀才."可见,如何运用虚词是一门艺术.现代汉语的虚词虽然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它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却并不"虚",往往蕴含着作者很实在的意图,这就是所谓的"虚词不虚".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两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有问必有答,人们的语言交流就是这样进行的."问"有艺术,"答"也有技巧.问得不当,不利于谈判;答得不好,同样也会使己方陷入被动.通常,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回答又会产生不同的谈判效果.谈判中的"提问"和"回答",是一个提出、证明、解释、反驳或推销己方观点的过程,是交易双方达到沟通、协作、妥协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文中有一句"落英缤纷",其中"落英"人教版教材注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有些名家的选本也与此持相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刘蕾 《现代语文》2007,(7):110-111
一、古代典籍中关于"支"和"枝" "支"小篆的写法是手上拿着竹枝,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可见"支"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去掉竹枝,竹去枝后便是竹竿,可用来作支撑物,是个动词."枝"则是个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木别生条也,从木支声.""枝"指树干上长出来的枝条,是在"支"的基础上加意符"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就已经初步涉及感悟,可见,感悟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策略,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的过程.对此笔者谈自己的三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