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对张玉娘的诗歌创作陶染极深。张玉娘巧用《诗经》的内容题材,妙用《诗经》的艺术表现技巧,化用《诗经》语句,诗意深邃,笔韵敏捷。明清之前的女作家中尚无与之颉颃者。  相似文献   

2.
伟大诗人李白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和《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也吸取了汉魏六朝文学的进步传统及其艺术技巧,在其诗歌里,表现了深邃宏博的思想内容,开拓了豪放奇丽的艺术境界,从而使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发展到一个崭新的美学境界。李白所处的社会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时代。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政治理想和精神世界,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  相似文献   

3.
李白对《诗经》的接受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他在思想上自觉把《诗经》当作反对齐粱柔靡之风的武器;第二,他与《诗经》有着相同的精神契舍点即抒发性情;第三,他看重《诗经》的政治讽刺精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白在其作品中从字词、句式、意境、手法、题材等各个方面对《诗经》进行了接受。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则对《诗经》没有楚风的深层原因的探讨却众说不一。深究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这里面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因素在,这就是所谓《诗经》“国风”绝大多数是民歌的观念。其实,楚风带有浓厚的民歌特性。而《诗经》多是当时贵族创作的诗歌,反映贵族阶层的兴趣,自然不会收入民歌色彩的楚风。  相似文献   

5.
正纵观人类历史,不难看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不同的发展方式。科学技术发展为取代式,有了新成果,旧的或早或迟就会被取代。有了拖拉机,铁犁、镰刀等会被取代;有了电子计算机,打字机会被取代。然而,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不同,为积累式。唐诗不能取代《诗经》《楚辞》《乐府》,宋词、元曲也不能取代唐诗,没有《诗经》《楚辞》《乐府》,就不会有唐诗,不学习唐诗,  相似文献   

6.
回目在章回体小说中的基本功能是概括本回内容,《红楼梦》的回目在保留这一基本功能的同时,又增加了补充、延伸、照应、深化正文的功能。在《红楼梦》之前的章回体小说,回目功能单一,基本上是外化于叙事世界的形式,《红楼梦》则将回目内化为叙事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红楼梦》的回目的叙事功能,对完成统编教材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内容多,没有现成的授课模式,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避免将选修上成必修,笔者进行了一点尝试。一、个性研习法提倡个性化研习,对研习所得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提倡写研习体会。选修课中收录了李白和杜甫的不少作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比如李白就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在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正>以女性为题材,是我国诗歌自《诗经》以来的一大传统。在这一传统的传承中,就其作者的个体而言,李白以一百四十多首诗歌而空前,而且更以创新于比兴寄托的丰富多彩、旨意遥深而绝后。毫无疑问,李白是站立于这一传统巅峰的伟大者。但是,不仅自唐宋以来历代对李白这部分诗作的认识并不全面,而且即使是近、当代的研究,虽大有发明,却也只是零篇散章。伍宝娟教授之《李白女性题材诗研究》专著应时而出,正补李白研究之一大空白。幸甚至哉,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体的核心是句式,从句式来观察《诗经》诗体,因其主要以四言为主,故可称之为四言诗。《诗经》四言体的成因是周代基于行礼奏乐的现实需要而对之前即已经出现的四言体的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具有中国古典诗歌起源处的语言上先天的决定性,也有周人诗歌依附于仪式并受其影响的因素。也就是说,《诗经》四言诗体的形成,一方面与先秦审美文化崇尚对偶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同早期诗歌,尤其是《诗经》诗篇多为仪式而作或多在仪式场合由打击乐器伴奏而歌的事实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诗经》"而"用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而”是上古时期一个相当活跃的虚词,对《诗经》中的“而”字进行穷尽式调查、分析、归纳,不仅能进一步论证其特征、揭示其在《诗经》中的特殊用法;而且借助“而”字在句中所起的作用,还能对《诗经》解释中存在的某些分歧进行一定的整理,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书中描述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习俗,其中有很多章节涉及到了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俄译本中,译者凭着扎实的翻译功底和技巧将其准确地译成俄语,保证了原文文化内涵在译语中的等值传递。但是由于中俄饮食文化存在着差异,导致译文存在一些误译现象,文章拟就其中的翻译技巧及误译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前人研究《诗经》的艺术技巧,大都侧重于一般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这是十分有益的,但只停留在这一点上,还不能全面、具体地反映《诗经》的技巧美。艺术技巧是指约定俗成的、用以写景状物、叙事明理的、具有规律性的手段和方法。它是由表现方法派生出来的,但较之一般的表现方法有更为宽泛的实际艺术内容;它和修辞手法十分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是修辞手法的扩大和发展。艺术技巧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概而言之,就其基本方式来看,大体可分为兼用、连用和套用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今本《红楼梦》原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它的第三稿由“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而《省亲》回出现是《红楼梦》诞生的标志,因为曹雪芹1747年爆发《红楼梦》创作灵感。而《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故事。它原来在探春理家之前位置上,而后被《红楼梦》创作灵感向前移至第四回和第22回两者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才沿着这里往下创作下去,最后创作成功“百回”《红楼梦》。《红楼梦》这种创作特点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后来这稿虽然经过《金陵十二钗》诸稿的增删,内容作出多处修改,成为“百十回”,但始终未能改变这稿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活灵活现,具有"原生态"意义。破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义既贵心细尤贵眼明,需要耐心更需悟性。《红楼梦》宴饮活动中的这种文化意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象。正是饮宴活动才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让人感到更可爱可亲。《红楼梦》的文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就没有《红楼梦》的永恒魅力,《红楼梦》就不会经久不衰,屹立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载有孔子与弟子子夏关于《诗经》的对话,称赞子夏"可与言诗"。所谓"言诗",历来理解为对《诗经》义的讨论,从而把子夏言诗作为他通晓《诗经》之本义并写作《毛诗序》的证据。其实,孔子的"言诗"是"赋诗言志"的意思,它在春秋时代是从属于礼乐仪式的说话方法,与后来直接讲解《诗经》的《毛诗序》没有关系。孔子对于《诗经》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赋诗"而展开的,而并没有阐释《诗经》之本义。战国以后,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由礼乐仪式转为经典,才产生了企图诸首解释《诗经》的《毛诗序》。但因为释《诗经》者仍未脱离上古以礼乐为治的时代所形成的隐喻思维模式,仍然用发微索隐的方式去理解《诗经》,故使《诗经》的本义长期被掩埋。  相似文献   

16.
《诗经》民歌能在房县千古流传,除了房县与尹吉甫的历史渊源以外,靠近周代文化中心的地理因素和房县人民自古好歌的的习俗也是重要原因。《诗经》民歌在房县流传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现在流传的《诗经》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后缀式"、"嵌入式"的形式创新也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意义相同式"是房县《诗经》民歌传承的一种特殊现象。《诗经》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意义对房县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程本《红楼梦》写到大观园“从东边一带……至西北”的一条边长是三里半。本文从大观园内建筑景点的具体描绘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断出只有程本《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规模才是正确的,合理的,才是曹雪芹的原著。而脂评本随意缩小大观园的面积,是因为其炮制者没有读懂《红楼梦》。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诗经学对《诗经》的文化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诗经学忽视“诗本义”而却以解经为主流,故一直受到学术界非议。本文借助哲学文化人类学原理,对传统诗经学对《诗经》的文化还原进行了审视。笔者认为“诗本义”让位于《诗经》的文化解读根源于《诗经》的文化本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诗经》的文化解读主要体现在历史、礼仪、伦理等三个层面。《诗经》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历代学人对中华文化的参与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9.
华夏五千年文明,上下求索,名人巨著层出不穷,孔子、孟子、李白,《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千秋太史公司马迁。因为司马迁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和《史记》一样,千秋于世。今天我们再一次缅怀司马迂,不仅仅是文化的研究,更包含着一种精神的复活。面对着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对着关于人的话题的讨论.司马迁的精神又一次给了我们参照标准。本文阐述了司马迁的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并尝试在语文课上渗透司马迁的精神.希望能用它来挽回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却又渐渐流逝的人格宝藏。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自豪地拥有一本硬面的发黄的手抄版的《唐诗一百首》。没听说过《诗经》《楚辞》,不知道李白、杜甫;没听说过唐诗、宋词,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