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语助词"尔"既表"决定之意,又表疑问",即相当于现今的呢2和呢1.唐代起"尔"不再出现,呢2有了新的来源"裹、在"并在唐宋普遍使用.而呢1则在五代时禅宗语录里才出现了"聻(你)",由于"聻(你)"使用范围很小,在短期内便趋于末路.而曾与之同源且生命力极强的呢2便担负起呢1之职,为区别起见,用与"聻"音近的"那"来表示呢1,并且分工渐趋明确:呢1用"那",呢2用"哩".但两者的用字经常出现混同的情况,并最终走向统一,都用"呢"来表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了内江方言疑问语气词"呢"的音变情形及对其韵母和声调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情况看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离不开疑问信息与疑问标记。疑问信息与疑问标记是构成疑问句的主体。没有它们,问句将不复存在。因此对疑问句构成情况的分析,其实质是对疑问信息与疑问标记的分析。只有弄清疑问信息与疑问标记各自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复杂关系,才能对问句的构成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才有可能对疑问句的种种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黄倩芸 《现代语文》2007,(10):33-33
《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出现的次数大概如下表所示(忽略固定结构和语气词连用): 由上表可见,《论语》中使用较多的疑问语气词是"乎"和"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乎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  相似文献   

5.
《元曲选》宾白使用的疑问语气词共8个:也、乎、来、那、哩、呢、麽、呀。根据时代特征分三类:文言中遗留的语气词“也、乎”,近代汉语普遍使用的“来、哩、那”,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麽、呢、呀”。通过分析可看到近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带“呢”的疑问句以及不带“呢”的疑问句的语调基频曲线的差别,并用听感实验证实了语气词“呢”负载部分疑问信息的功能,以语气词“呢”为例探讨了疑问语调和语气词在表达疑问语气意义时各自承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文章对《左传》中的句尾疑问语气词用计算机进行了统计归纳,其中“乎”字用得最为普遍,共计470次,约占全部句尾疑问语气词的68.12%。文章基于语料库对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的各种用法进行了归纳,并与现代汉语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贵州习水方言中存在较丰富的疑问语气词,它们各自不同的句法位置以及疑问程度共同构成了习水方言完整的疑问语气词系统。其中有的疑问语气词仅表一种语气,有的疑问语气词在不同的位置能表达不同的语气。文章着重研究习水方言中较常用的八个疑问语气词:不、嘎、哈、咹、(口欧)、麽、嘛、噻。  相似文献   

9.
“呢”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语气词,意义丰富,有着长远的发展史和不同的来源,从“呢”的古义入手分析其意义发展演变,从而得出其意义和用法的关系,对于正确运用“呢”以及理解其意义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茶馆》是老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话剧之一.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以老舍的中文剧本《茶馆》和英若诚英译本《茶馆》为对比语料,考察了英若诚在翻译语气词“呢”时的翻译策略,并从英汉语气系统的差异、英汉语疑问句等级的对应以及语气词“呢”的情态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翻译背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现代汉语“呢”的若干来源进行描述的基础上 ,对这些来源演变嬗替形成现代汉语“呢”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描写和分析。现代汉语“呢”的若干可能的来源按表疑问和表肯定两大类用法可分为主线“尔——————那、呢”和副线“里———哩”两个系列。主线来源和副线来源以及主线来源内部的竞争是长期的、激烈的、复杂的 ,在整个过程中 ,共发生了 3次替代 ,主副线两次易手 ,主线内部较长时期分裂为主流和支流。现代汉语“呢”主线来源和副线来源以及主线来源内部之所以产生长期的竞争乃至替代 ,基本条件是它们之间由于在语音、所表语法范畴上的相似、相关而发生接触 ,相互影响 ,造成二者在语音和所表语法范畴上的相混、趋同。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时期禅宗文献《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既有新兴的,也有沿用的,且主要用于是非问句。新兴的"摩"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上不仅相当于"吗",还相当于"吧"。新兴的"聻/你/尼"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在新兴的语气词的使用速度方面,《祖堂集》要快于敦煌变文。上古汉语就已使用的语气词"耶"、"也"、"乎"在《祖堂集》中的使用频率都较高,"哉"、"欤"、"焉"已呈现消亡的趋势。中古汉语产生的语气词"那"未得到普遍使用,用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自卢以纬《助语辞》开始,大多虚词专著都习惯于将"耳"、"尔"连在一起说明,认为两者的用法较接近.不少学者认为"耳"、"尔"同义通用,表示限制语气.但实际上两者来源不同,先秦时期的用法也不尽相通.这一点邦锡良先生1989发表的《先秦语气词新探(二)》一文中就已论及,但其后的论文、专著中均未见讨论.本文主要就《孟子》中的"耳"、"尔"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用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论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不但频率高,种类多,而且其组合形式和表达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对《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10种二合语气词和3种三合语气词做了结构和语义的分析,旨在说明这些句尾语气词连用极大地丰富了《论语》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的作用就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顿、祈使、疑问、感叹等。从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首、句中、句尾三类。《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语气词的使用也特别丰富,在句子中的位置也特别灵活,表达效果更是及其多样。并且其中大量运用的是句尾和句中语气词,句首语气词也有涉及,但数量比较少。通过对《论语》语气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比较诚实可信的语录体著作,《论语》不仅仅反映出文本本身语气词所使用的特色,也体现出先秦语气词使用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16.
由选择项末差不多必用疑问语气词到可以不用疑问语气词,是汉语选择问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选择问句脱落疑问语气词的现象开始于上古时期并在中古时期完成,其动因当与选择问句句式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汉代重要典籍《说苑》中的疑问代词的定量定性分析,认为汉代主要问人的疑问代词是“谁”,语法功能完备;主要问事物的疑问代词是“何”,语义呈扩大化趋势;主要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是“安”,已呈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6,(6):23-29
分析石城(高田)客家话的疑问句和疑问语气词,从比较看,在疑问句类型上,石城(高田)话没有典型的正反问(属于选择问);在疑问语气词上,其数量比普通话多得多,且作用上颇有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