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至北宋的佛经翻译活动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翻译则是继佛经翻译之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这两次翻译高潮都肇始于宗教领域,但各自的特点却不尽相同。本文从翻译目的,翻译队伍,翻译作品,翻译思想,翻译影响这五个方面对两次翻译高潮做一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两次翻译高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聂鑫  王美岭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53-154,180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对中国翻译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翻译形式、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等方面,为后人对翻译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活动的高潮期。这三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必然性,都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引发的。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翻译作品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技术知识和异域的风土人情,从而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译高潮集中体现了翻译活动和文化的互动关系,体现了两者在宏观上的一种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活动的高潮。这三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历史必然性,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为满足救国图强的需要,中国有识之士把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掀起了第三次翻译高潮——西学翻译高潮。本文将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浅谈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翻译史上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翻译理论有同化和归化之分。中国翻译经历了三次高潮,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到当今的各个领域的翻译,各时期的理论侧重点都不同,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当今的中国翻译应体现中国的特色,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孙丰果 《考试周刊》2008,(11):44-45
从明末清初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了两次翻译高潮,即科技翻译高潮和西学翻译高潮.它们在翻译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在延续时间、译者队伍、著述情况及翻译主张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戚玉晶 《考试周刊》2015,(46):12-13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历史悠久,硕果累累。自佛经翻译时期始至五四运动前后,译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其中不乏精彩论述,如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等时至今日仍具生命力,为广大译者所推崇。本文主要以时间为序,简要地对这一时期内较有价值的翻译理论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9.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一直发展到今天,翻译功不可没。中国文化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国语言、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换言之,翻译是中国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激活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功能学派及其目的论,并对中国的四次翻译高潮进行回顾,指出尽管每次翻译高潮中翻译标准纷繁复杂,但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每次翻译高潮中都存在着主流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1.
翻译标准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以后,中西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标准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中国翻译的三次高潮中回顾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翻译活动经历了几次高潮 ,从早期的佛经翻译 ,经过西方的科技翻译 ,到近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 ,每一次翻译高潮都呈现出很强的功利倾向 ,译学的发展表明这一现象具有正负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周至民国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东汉到宋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近代的西学翻译。具有独立性质的文学翻译就大量出现在第三次翻译高潮。在这股文学翻译高潮中,通俗文学作家积极译介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内容和新体裁,引进新的表达手法,将它们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百琴 《海外英语》2010,(2X):106-106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佛教东传中国,大放异彩,则主要得力于佛经的汉译。中国的翻译文学,历史上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此时的翻译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此时仍主要是以各类经书的翻译为主。第三次是在中国的近代,这时翻译的种类开始增多,多种文体的翻译相继出现。从上面三次翻译高潮的回顾可以看出,佛经翻译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既然佛经翻译的历史如此悠久,就不得不谈谈佛经翻译的方法或者说是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在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通过对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程度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张迎丽 《考试周刊》2010,(52):32-32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本文对中国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四次翻译高潮阐述了不同时期翻译活动对意识形态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简述中国翻译高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翻译经历了四次高潮,翻译工作者取得了卓著成绩。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