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桑 《西藏科技》2004,(4):F002
4月8日,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举行“西藏牦牛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挂牌仪式。自治区农科院院长陈正荣主持了挂牌仪式。  相似文献   

2.
普布潘多 《西藏科技》2009,(6):46-46,68
本文阐述了发展帕里牦牛的自然条件、牦牛的生产现状和发展潜力,分析了发展帕里牦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牦牛营养研究进展(二)—生长期牦牛的氮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令浩 《青海科技》2001,8(6):37-39
在放牧条件下,系统地研究生长期牦牛对不同季节牧草蛋白质采食量、消化率。计算出牦牛在维持状态下和不同生长速度下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从而准确地分析了不同季节放牧,蛋白质的供求平衡状态。为冷季补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
中国牦牛营养研究进展(一)—瘤胃消化代谢与能量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令浩 《青海科技》2001,8(5):40-42
对牦牛的消化代谢、能量代谢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1-3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牦牛,在不同饲养条件下进行了瘤胃消化代谢试验,测定了pH、TCA-P、NH3-N、VFA等瘤胃消化参数,发现不同饲养条件对各项参数有明显影响,营养水平越高则主要参数值亦高,pH越低。(2)用闭路式呼吸面具对1-3岁牦牛在不同海拔处作绝食能量代谢测定并进行了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在2300-4300m高度范围内绝食产热值稳定不变;牦牛的等热区为8-14℃,并从-20℃起才随气温下降而增加产热;在较低海拔高度(2300m)时,牦牛的FHP=302.13kJ/kgW^0.75,MEm为458kJ/kgW^0.75,Km为0.66,这些数值与国内外对其它牛种研究结果接近,只是在高海拔条件下才显示差异。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是一门具有众多知识的学科,在进行西藏牦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以及分离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块法以及酶消化法进行立体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对细胞的原代以及传代培养,并保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西藏科技》2005,(8):23-23
牦牛作为高原之宝,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是我区广大农牧民主要的生存、生活资料,是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由于分散的小规模养殖,近亲繁殖导致牦牛品种退化,个体小、产奶量少,直接影响到牦牛的产量和质量。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对此事高度关注,决定在林周县试点开展牦牛本品种选育研究工作。2004年国家科技部立项投人100万元支持自治区畜牧科学研究所实施《牦牛生产性能改良技术研究》项目,从引种、繁育、推广入手,进一步提高西藏本地牦牛的生产指标,扩大优良品种在西藏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8.
李荣  马春梅 《青海科技》1995,2(4):21-23
明胶是制备感光材料用量最大,性能最复杂的一种原料,在感光材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彩色感光材料主要以新鲜牛骨为原料,我们针对青海的牦牛资源,以牦牛骨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工艺处理方法及控制技术研制了理化指标,杂质含量和感光性能均达到国标的彩色照相明胶。  相似文献   

9.
目的由于藏北高寒牧区牧草生产与家畜营养需要的季节不平衡,降低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浪费了大量的牧草资源。实行高原犊牦牛育肥是解决草畜矛盾及季节不平衡、加快高原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保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方法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选择40头2岁公犊牦牛,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头,采取"驱虫健胃+强度放牧+精饲料补饲"模式进行了为期90天的夏季补饲育肥试验。结果试验期内,试验组增重达到34.69公斤,比对照组多增重9.29公斤;日增重达到385.54g。经效益分析表明,实验组每头牦牛均纯增收90.80元。结论在藏北高寒牧区,夏季采用放牧+精料补饲育肥模式,能提高犊牦牛生长速度,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物酶制剂和益生菌等提高饲料转化率是当前饲料营养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提高牦牛饲料转化率,本文研究了生物酶制剂NSP酶(非淀粉多糖酶)在牦牛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合理配制牦牛精补料及维生素、矿物微量元素等基础上,添加NSP酶后能有效提高舍饲肉牦牛出栏屠宰率和母牦牛繁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体外法测定青藏高原冬季草场放牧牦牛甲烷排放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甲烷排放量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对冬季牧场放牧牦牛甲烷排放进行了初步研究。采集冬季牧场主要的可食牧草早熟禾(Poaannua)、中华扁穗草(Blysmussinocompressus)、獐牙菜(Swertiabimaculata)作为培养底物,并选择3头大通牦牛(1ive—weight:170±5kg),通过瘤胃采样器采集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36h后终止发酵。结果表明,随着培养的增加,体外产气量也逐渐上升,在24h达到最大值。早熟禾、中华扁穗草、獐牙菜24h累计产气量分别为129.2mL、70.8mL和73.8mL。而甲烷产量在0—6h逐渐升高,在9h达到最大,早熟禾为31.10L/Kg和獐牙菜18.74L/Kg,之后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牦牛采食上述三种牧草的情况下,其一天产甲烷量在18.74L/kg-31.10L/kg之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法,结合C显带和Ag-NORs显带技术,研究了西藏牦牦牛的一般核型。C带、Ag-NORs核型。并探讨了西藏牦牛的起源、演化和分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林周牦牛选育场原有的基础上,引进同类群(斯布)种牛14头,并于选育后代基础母牛配种,于2005年7~9月份参配,2006年4~6月份产犊,10月31日统一测定,引进新种牛后代0.5岁体重比2004年同期公母平均增加5.1%,比2005年同期增加33.8%,选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牦牛骨中钙、磷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地区牦牛骨骼、牦牛骨骼不同部位、牦牛骨组织与其它动物骨组织中钙、磷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以及不同加工方法对这些元素的影响,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帕里牦牛体型外貌特征和体尺体重指标进行了种公牛和基础母牛的选择,并进行本品种选育,建立了牦牛本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和规程,向全区提供牦牛良种,为牦牛良种推广和生产性能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1月27日,根据当雄县1头牦牛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情况,诊断为脑包虫病,病情严重,病牛已不能站立,我们采用在其头部顶骨部开一个圆形孔,吸取包囊内液体,注入95%酒精的办法对病牛治疗,10天后病牛康复。此方法的使用,在我区增添了治疗牛脑包虫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青海环湖型牦牛血液蛋白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才骏 《青海科技》1997,4(4):19-22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著名的牦牛研究专家之~,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钟金城博士以细胞和分子遗传学为突破点,研究出了多项具有原始性创新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他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牦牛染色体高分辨G带的研究,并绘制了G带模式图,这为牦牛的基因定位和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检测了项目组制备的4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并疫苗对免疫动物进行检测抗体和免瘴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家兔和西藏牦牛接种疫苗后精神、食欲、粪便、体温、心音、呼吸均章常,疫苗安全性良好,当机体体内抗体效价达到1:128时,可使免疫机体产生可靠的免疫力,抵抗牦牛大肠埃希氏茵攻击.进行免疫攻毒后,对家兔保护率为80%;对牦牛保护率为95%;而对照家兔和牦牛全部死亡.因此,接种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灭活疫苗是预防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培养特性、形态染色、鞭毛检查、血凝性、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抗原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同时用大肠埃希氏菌标准菌种C83907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牦牛大肠埃希氏菌培养后,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光滑型和粗糙型两种类型的菌落;在5%绵羊鲜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现象;形态染色为G-杆菌;具有运动性;对家兔红细胞表现出强凝集,而对牦牛、绵羊、马、鸡、猪、鸭的红细胞不凝集;能发酵大多数糖类;其O抗原血清型为026、0142、0148和0158混合型;用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油乳剂疫苗两次免疫家兔14d后检测抗体效价,抗体效价≥28;将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的培养物,肌肉注射家兔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