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多年来,我发表了一百多万文字,结集出版了三本书。可以说,每一篇作品的问世,都凝结着编辑的智慧和汗水,更有不少文章,是他们帮助改出来的。处女作小说《夫妻之间》从初稿到定稿,历时两年,四易其稿。当时的初稿仅是一个故事梗概,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顾仕鹏,一遍又一遍地帮我酝酿细节,分析人物,突出主题,并向我传授写小说的秘诀。可以说,就是处女作的问世,使我摸索到一些写小说的方法,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心。《爱的旋转体》也是编辑帮助我修改出来的。小说原稿为《我所熟识的三个女性》,曾寄几家杂志社均被退回,而《奔…  相似文献   

2.
日前,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传记艺术片《费孝通》摄制组一行来到苏州,他们要寻访费老的足迹:寻找当年故里,走访振华女校,去了江村,到了苏大。当得知苏州市档案馆藏有一组费老青少年时代发表过的文章后,他们马上赶来,拍摄刊登这些文章的书刊。当一摞旧书被捧出,当一张张已发黄的书页被打开,尽管七十多年的岁月风雨已将油墨的清香吹尽,但仍能让人们感觉到费孝通先生的少年情怀,青春气息跃动在字里行间。摄制组的同志看后连声说,这是宝贝,这是宝贝啊。费老早期文章在苏州市档案馆被发现,最初只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也未引起多大…  相似文献   

3.
大学时期.找他从丁光远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知道了先生的大名。2001年5月18日作为于光远网站的上海联络员,我第一次有幸与他老人家相识。相谈中,他平和幽默的风范让我本来的做畏无形消失了。  相似文献   

4.
改文章刍议     
文章的删削修改,如同衣帽的剪裁葺补一样,必不可少而又技术性强。文章大师可以说都是“高级编辑”,一生中的许多光阴是在这种剪裁文章的生活中度过的。文章的修改过程又是一个多思多想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成于改”。这里仅据某些改文轶事作些粗浅议论。一议自改己文。法国作家大仲马将自己的作品称为“亲生儿子”,由此可以想见人们对自己作品的爱惜之情。几乎所有名家都对自己作品或文章的问世持审慎态度,这里  相似文献   

5.
文章不厌改     
今年五月十五日有一家地方报紙刊登了《砖西大队讲求經济效果保証增产增收》的新聞,接着,五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上轉載了这条新闻。人民日报轉載时,作了比較大的压縮,原来的稿子是一千六百三十二个字,人民日报把它压縮到九百三十六个字,减少了六百九十六个字。这样修改的結果,新聞短了,主題更突出了,文章也就更显得精粹一些了。从这篇修改稿中,我得到一个启发:在反对长風,提倡短新聞这項工作中,編輯把好“关口”的确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编一本爷爷爸爸教我做编辑的书。我找出好多年前写的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进行整理,又看到了这篇《爷爷给我改文章》(编者注:本文作者为叶圣陶的孙女)。再看一遍爷爷对文章的修改,觉得他改得真好,对那些改动的理解。也比当时还要深了。早年的文字为如今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更让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7.
论年头,我算是个老编辑了;又因为喜欢写点“豆腐块”文章,有人称我为杂文作者。我就不揣冒昧,从编者兼作者的感受出发,谈谈文化人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文章怕改不怕改? 首先要说,文章是不怕改的。个中道理,前人已经讲过多次:写文章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认识活动,而客观事物是复杂和变化着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表现恰当。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问世的,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历史文献,当然不能再修改它。但是,从1872到1893这21年中间,当《宣言》在一些国家再版时,马克思、恩格斯曾为它写过7个序言,一方面肯定《宣言》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全正确,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的实践在某些问题上作了重要的补充。从文章要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这个意义上说,我以为,这些补充也可以说是一种修改。鲁迅是举世公认的文章大家,同样主张文章要改,翻开他的手稿影印集,便能看到有苦心修改的痕迹在。他还建议初学写作者多看名家修改文章的未定稿本,从中了解“不应该那么写”和“应该这么写”。由此可见,鲁迅是何等重视修改文章这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论年头,我算是个老编辑了;又因为喜欢写点“豆腐块”文章,有人称我为杂文作者。我就不揣冒昧,从编者兼作者的感受出发,谈谈文化人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文章怕改不怕改?首先要说,文章是不怕改的。个中道理,前人已经讲过多次:写文章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认识活动,而客观事物是复杂和变化着的,必须反复研  相似文献   

9.
我开始写报道时,常犯急于求成的毛病,稿件写成后不经推敲就匆匆发给报社、电台。结果,多数稿件未被采用。为此,我去请教一位老新闻干事,他说,稿件写成后,要认真琢磨,反复修改,力求做到主题鲜明,字活句鲜,耐人寻味,这样的稿件才容易见报。我照着这位老干事的话去做,第一次就尝到了甜头。1994年,我写的《针针线线寄深情》一稿,就作过多次修改。开始,这篇文章以通讯的形式写驻地一位老大娘15年如一日,为指战员缝补军鞋的事迹,可发到报社、电台没被编用。当时正是建军65周年2际,需要宣传拥军爱民方面的内容,这个素材有一定…  相似文献   

10.
我参加了三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会议,在评选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情况:全国各新闻单位推荐来的一些消息、通讯和评论,就全篇来讲写得还不错,但因其中有些地方或文字粗糙,或事理不明,或内容走题……尽管瑕不掩瑜,却在佳品纷呈、名篇竞秀的情况下,而名落孙山。其实,这些作品如果于发表前好好加工,也不是没有可能被评选上的。这些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新闻要认真修改,才能好上加好。何况,有不少新闻。离“好”  相似文献   

11.
好稿是改出来的。改稿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大到谋篇布局、标题拟制、行文格式,小到标点符号错别字.都是在“改”中完善,“改”中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的第一篇是向同一家报社投了三次后被采用的。我们部队一次在城南在驻训。那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地下水资源十分缺乏。乡亲们为一挑食用水每天要奔波二三公里。驻训的官兵为给地方解决水源问题,经过几天的勘察,发现了水源。400多名官兵又经过4天多通宵奋战,开山劈矿将水源从9公里外引上山区,场面十分感人。我忘却了连B的疲劳,一日气把官兵们开山引水的感人场面如实记录下来,便发往地区报社。两个星期过去了,稿件如泥牛入海。我又将原稿压短,再次投向地区报社,结果仍未中。驻训返回营房后,我把原稿又细细审视了一番…  相似文献   

13.
根据苏联新编《列宁年谱》记载,从1900年创办《火星报》起,到1917年十月革命止,列宁先后主编和参加编辑过40种报纸,经手编发的稿件数千篇.从接触到的一些列宁修改过的稿件以及他因修改稿件和作者的通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心改稿,尊重作者,是他始终遵循的原则.他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早在列宁主编《火星报》期间,他就针对某些编辑习惯以知识分子的腔调删改来稿,而失去原作的光彩的情况,经常提醒编辑部人员说:如果所有的文章都用一个模子来套,生动的通讯被改成官样文章,材料就会失去趣味.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一气呵成,不改一字,尽得风流,大概只有天上文曲星办得到。就连“诗圣”杜甫也自认不讳:“新诗改罢自长吟”。他之“圣”,圣在自病自得知,写完初稿,能在自审自改中找出毛病,一一修正,务求白壁无瑕。杜甫过人之处甚多,有本事找出自己的毛病并加以修改,应是其中的一点。自病自得知,贵在自知,然而能够洞烛自己全部毛病的人毕竟不多。退而求次,作者有些地方有自知之明,便自审自改;有些地方难以自知,便只好求人指点了。宋代欧阳修写出初稿,常贴于墙壁,每天出入卧室,望着壁上文字细细琢磨,自我否定不妥之处,这属自审…  相似文献   

15.
大凡经验丰富的写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写出质量高、有影响的作品,不可能一遍写就,需要反复琢磨修改,才能获得成功;越在自我修改上多下功夫,出手的作品质量就越高,两者是成正比的。学会自我修改文章,不论对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是提高作品的质量,都是决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什么必须学会自我修改文章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反映论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文章,无不是主  相似文献   

16.
“写”和“改”,是写作实践中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写”是粗加工。“改”是精加工:“写”是一次,“改”是多次:“写”是基础,“改”则是提升。写难,改比写更难。南宋诗人戴复古曾说:“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玉经琢磨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虽然说的是写诗,其他文稿也是一样,修改出精品,精品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喻晓 《军事记者》2009,(3):59-60
长期在报社编辑部从事文字工作,接触最多的是稿件,写得最多的是稿件,改得最多的也是稿件,最费心思的还是稿件。  相似文献   

18.
我过去写稿有个毛病,就是不愿多修改.有时写好稿子以后往往只是草草看一遍,改一改错别字就急忙投入信箱。这样的稿件,内容和文字上都没有认真推敲,显得很粗糙,采用率当然也很低。 1985年的二月份,我采写了驻津某部大力支援天津海河二道闸枢纽主体工程建设的稿件。这篇报道虽然只写了二百多字,我却进行了三次采访,六次修改。我最初采访的是昔日引滦入津工地上赫赫有名的“铁营长”,现任天津警备区某团团长的王小京同志。开始,我了解到他亲自带领指战员们到一线工地支援建设的素材,回来后没顾得上吃饭就赶写了一则消息,想誊写之后马上发走。但又仔细一看,写  相似文献   

19.
从古到今,"一挥而就"、"倚马可待"之才是有的,曹植的"七步成诗"、王勃的即席而赋的<滕王阁序>就是例证.但那毕竟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古今中外,更多的是勤于修改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题目,是在一次改文章时无意间“拣”到的。我与记者合作采写了一个先进党委典型,初稿征求意见时,记者部领导与我一段一段地商榷,一句一句地推敲,改得很细、很具体。此景此情,令我感动,也启动了我的灵机:有了这样的细致具体,就一定能把文章改好──好文章的一半是改出来的。说来有趣,当编辑26年了,怎么时至今日才头一回产生此番感触呢?细想开去,原来是受到“重写轻改”偏见的蒙蔽,忽视了文章的修改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众所周知,文章发表时,置上的是作者的姓名,何曾标出过一修改着某某”的字样呢?即使政文占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