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华楼是广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古代私人藏书楼,由近代学者李文田建于清代光绪初年,与当时广州一些学者的私人书斋所不同的是,泰华楼采用了模仿江南藏书楼的建筑形式,并且保存了相当数量的藏书楼专用文物.泰华楼的藏书以清代禁毁的明代人文集和西北地理史籍最具特色,虽然大部分今天已难觅踪迹,但是从近代的三种藏书纪事诗中,仍然可以看到泰华楼藏书的面貌.泰华楼所藏劫余书籍,大部分归入各大图书馆中,文章对其中部分珍本也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2.
谈明代藏书楼建筑的文献保护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以皇史宸和天一阁为代表的明代藏书楼在文献保护方面的设计,探讨了明代藏书楼建筑对清朝及民国的影响,认为基于文献保护的明代藏书楼建筑设计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提出今天的图书馆建设应学习明代的经验,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代末期,福建闽县鳌峰山麓坐落着一个山园,竹林环抱,径绕其间。园中构置几处楼宅,这就是著名的藏书家徐的住所。其中,藏书处有红雨楼、宛羽楼、汗竹巢、绿玉斋等。徐,字惟起,号兴公。生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卒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他的父亲徐棉是个贡生,易学名家。曾做过永宁县知县。哥哥徐炳字惟和,是举人,也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徐家虽不算富裕,但家中藏书较多,所以徐做受家庭熏陶,自小喜爱读书。长大后更嗜好收藏书籍。红雨楼位于徐家寝室后,有三间房。收藏着徐灿从各种渠道收集来的书。其中有向别人借回家抄…  相似文献   

4.
屡遭兵燹的海源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各大藏书楼中,海源阁是北方地区唯一可以与铁琴铜剑楼、皕宋楼、八千卷楼相提并论的有影响的私家藏书楼.它的地位,与瞿氏的铁琴铜剑楼在伯仲之间,故而当时就有南瞿北杨之说.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期,学校藏书楼建设极为活跃,成为地方官员追捧的基建对象.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文章拟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学校藏书楼储藏的书籍种类;二是藏书楼的建造地点;三是藏书楼的形制;四是藏书楼的建造者;五是藏书楼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火勃)(1570—1642)红雨楼题跋,辑录者四家。康熙五十八年(1719)林佶手抄一百四十余条,惜未刊行,仅有传抄本。嘉庆三年(1798)郑杰据所藏徐坳手稿,刊印《红雨楼题跋》,收入《注韩居丛书》。及至清季,缪荃孙(1844—1919)并合林、郑二家辑本,改题《重编红雨楼题跋》,宣统二年(1910)赵诒琛(1869—1948)收入《峭帆楼丛书》。近岁沈文倬以缪辑为底本,校以上海图书馆所藏徐  相似文献   

7.
“八千卷楼”是晚清四大著名私人藏书楼之一,仿文澜阁款式建造。但至今踪迹全无,令人遗憾。本文考证了“八千卷楼”的具体位置和存在时间,以供参考。同时,借此引起人们对藏书楼这样的文化遗产的重视,以便挖掘出更多的文化遗产,丰富浙江私人藏书楼史料和杭州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铁琴铜剑楼纪念馆最近在江苏常熟市古里镇开馆。 被称为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始建于清朝乾隆末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瞿氏数代给后人留下了比较完整的藏书和藏书楼,总藏书达10万余卷。  相似文献   

9.
天一阁     
鲁非 《浙江档案》1998,(7):36-38
天一阁是明代嘉靖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人藏书楼,创建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距今四百三十余载,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  相似文献   

10.
火是危害藏书安全的最大隐患。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楼有不少就毁于大火。比如宋代尤袤建遂初堂藏书楼,藏书甚丰,光宗皇帝曾赐题一匾,荣极一时。但是不久,藏书楼遇火全部藏书化为灰烬。明代著名学者钱兼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的私人藏书楼皕宋楼与八千卷楼出现时间和所处地域都较为接近,文章从藏书楼命名、藏书利用、藏书散失原因、藏书特色、藏书来源、藏书结局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得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藏书的最大厄运是火灾.中国古代皇家藏书楼有不少就毁于大火.比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时王宫失火,延烧藏书楼崇文秘阁,书多焚毁.明代皇宫内有文渊阁藏书楼,曾分别于正统、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四次遇火被毁.但也有一些皇家藏书楼虽历时数百年之久,却绝无火患,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比如明代的皇史宬、清代的文渊阁等藏书楼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藏书楼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是与其建造者强烈的防火意识和得当的防火措施密不可分的.因此,探究皇家藏书楼建筑的防火之道,以史为鉴,对于提高现代图书馆的火灾防范意识,优化图书馆的结构布局,促进图书馆消防设施的改善和消防管理措施的到位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藏书楼很多人就会首先想到各式各样楼的形状,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藏书楼只是一种古代藏书处所的泛指,它包括一切古代官方的、私人和各机构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而且早期的藏书建筑均未冠名,"楼"、"阁"等名字是明、清以后的事,一般只要有藏书作用均可以认为是我们所述的藏书楼范畴.  相似文献   

14.
历代私家藏书楼中,地处浙江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是规模至巨、藏书最多的一个。藏书楼的全盛时期,只有1925年至1932年不到十年时间。这段时间的藏书,号称60万卷20万册(实际数为57万多卷18万余册)。其数量之大,不仅远超南浔所在湖州地区的藏书家:蒋氏密韵楼、张氏适园、王氏诒庄楼,而且亦为清末四大藏书家:聊城杨氏海源阁、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湖州陆氏皕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所不及。再过一年,就是嘉业堂建成七十周年。岁月悠悠,时间无情。嘉业堂往日盛  相似文献   

15.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日百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宋元刻本和名人抄本为最多,因此又有南瞿北杨之称。北杨海源阁创始于杨以增,盛于杨绍和,守于杨保彝,而败于杨敬夫。杨氏一家四代藏书聚散,历时百余年,在我国近代藏书史上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古代官府藏书发轫于商代甲骨和周代守藏室,私家藏书则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藏书。汉魏以后,藏书楼开始出现,历代相沿不绝。延至明、清两代则臻于鼎盛。在近现代图书馆出现以前,古代藏书楼对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献传播功莫大焉。然而,这些藏书楼的兴废、图书的聚散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清末四大藏书楼以秘册精椠、庋藏丰富闻名一时,它们是浙江湖州陆氏皕宋楼、杭州工氏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氏  相似文献   

17.
铁琴铜剑楼位于江苏常熟古里镇西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瞿绍基及其子孙五代藏书处,与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萌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并称我国晚清四大私家藏书楼,又有"南瞿北杨"的美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以求精、重用见长,且瞿氏铁琴铜剑楼又是唯一楼与书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后的藏书楼,历经五代藏书,名扬海内外,在我国私家藏书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宋元刻本和名人抄本为最多,因此又有南瞿北杨之称.北杨海源阁创始于杨以增,盛于杨绍和,守于杨保彝,而败于杨敬夫.杨氏一家四代藏书聚散,历时百余年,在我国近代藏书史上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丁丙及其“八千卷宗楼”文图(南京图书馆)我国近代公认的四大藏书家及其藏书楼,即浙江归安陆心源的“宋楼”、山东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其中丁丙的“八千卷楼”驰名国内外,为四大家藏书楼之首。190...  相似文献   

20.
海源阁珍贵藏书的散佚(摘自《书与人》1996年4期)王永顺海源阁是清季著名的藏书楼,它和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的百百宋楼、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鼎足而四,并称为清季四大藏书楼。但瞿、陆、丁三家均在江南,只有海源阁位于北方山东聊城。因此,海源阁实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