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到东北铁岭,这是他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周恩来亲属以及有关人员的采访,考证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的原因、去东北的路线以及在铁岭居住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周恩来到铁岭生活的社会背景的描述,阐述了铁岭地周恩来的各方面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在铁岭的生活,使周恩来完成了他人生由家庭走入社会,由“封建教育到受西方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周恩来重视、关怀知识分子的思想作了全面阐述。周恩来认为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建设的关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为此,周恩来提出了四项具体措施:要客观地实事求是评价知识分子,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和工作条件上关心他们,调动其积极性;要热情地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分子队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关于“乡村中心”的思想是1930年1月提出的。而在此前后周恩来也提出了“乡村中心”思想,用词还更明确。从1927年底到1930年八九月间,周恩来从提出“农民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到提出“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到明确提出“现在中心是在苏维埃区域,不仅党是[有]政权的党,而且有红军、赤卫队,而且是要发展及于全国”。同时他倡议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统一领导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到中央局工作,从而完成了他从思想到实践、由“城市中心”到“乡村中心”的思想转变历程。而且他从党中央领导的角度开始党的工作中心转变,因此更具有全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后,周恩来新闻报刊宣传活动非常活跃,其民主政治思想表现十分强烈。他明确提出“本民主主义精神发表一切主张”,“本革心和革新的精神为主旨”的办报办刊思想。“五四”前后,他娴熟地运用新闻武器,为实现民主政治而呼号,为改造旧世界、改造旧思想而战斗。他以满腔热情和超凡胆识唤醒民众觉悟,鼓动民主革命。在报道内容上,他紧扣新闻事件,旗帜鲜明地及时有力地抨击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者侵略行径,充满反帝反封建色彩;在宣传形式上,他把政治鼓动与思想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批判、鼓动和组织力量。从“五四”前后周恩来的新闻宣传活动中所表现的思想,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他实现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6.
“思想观念”是决定大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思想工作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思想工作经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想把自己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一个优秀人才,必须完成两次“思想观念”转变(两次质变)。 第一次转变: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进行转变。学生入学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下,所受的基础教育和接触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参次不齐。学生入学后,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也要随着发生改变。由于思想水平的参差不齐,如…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是艺术功利论者 ,他把戏剧当作一种思想启蒙和革命宣传的重要武器与工具 ,但他又谙熟戏剧艺术的自身特点与规律 ,因此 ,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反对动辄给艺术家和戏剧作品“戴帽子”、“打棍子”等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做法 ;他站在马克思主义功利论的立场上 ,针对当时重思想、轻艺术的“左”的倾向 ,提出并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从而丰富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在广采博取中外文化的基础上 ,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实现戏剧的民族化 ,是周恩来戏剧观念的又一重要特征 ,也是他一贯主张和毕生追求的艺术理想 ;此外 ,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卓拔的艺术鉴赏力 ,进一步升华了周恩来的戏剧观念。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长期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受周恩来影响较深,他们思路往往相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正确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仅就经济方面言,周恩来以下思想是其重要渊源。1.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急不躁地走向社会主义。2.新民主主义是一个历史时代,“既有各阶级存在”,也有“五种经济”并存,“不经过新民主主义就不能达到社会主义。”3.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所有制不能一味求纯,应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以个人所有制为补充。4.中国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国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生产,对国家人民有决定意义。5.要把我国建成四个现代化的强国,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要信任和尊重知识分子。6.立足自力更生,勇于对外开放,向一切国家长处学习。7.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8.改革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克服集权过多弊端。  相似文献   

9.
党的“八大”前后,周恩来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探索,主要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立场转变的客观过程与历史趋势;“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右斗争以后,仍然应当实事求是地贯彻落实“双百方针”,只有一小部分是坚持资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仍然属于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如何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与政治归属。由于历史原因,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探索总结是个曲折的过程,也反映出“八大”路线的最终中断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刘华明  王哲 《天中学刊》1998,13(1):77-81
“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后,周恩来已意识到这是党和国家的空前灾难。面对毛泽东的错误主张,怎样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周恩来选择了“苦撑待变”的策略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斗争过程的始终。其策略思想为铲除两个反革命集团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1.
1910年的铁岭作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经济较发达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文化传播重镇,在启迪少年周恩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强健的体魄以及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方面发挥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无需赘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当然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青少年时代,祖国内忧外患,人民灾难深重。正是这样的时代,推动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爱国觉悟的提高,促使他从青年时代就投身拯救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活动。本文试图以周恩来从在淮安的童年生活到“五四”前夕这段时间为界限,展示一下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英国课程论家斯滕豪斯提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著名口号,极大的鼓舞了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职业生活。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是我党执政为民的楷模,他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真诚地把自己看作人民的“总服务员”。周恩来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然而青年时期的周恩来不是一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终生世界观的,其思想形成及转变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他后来曾这样概括道:“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扎过辫子,我满脑子旧思想、旧东西甚至连资本主义都不接受(后来接受了一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才发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认识社会、追求真理方面,青年时期的周恩来与大多数青年人一样,有过一腔热血,甚或产生过某些不切实际的盲动。但是自从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他又同毛泽东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经历了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历史过程,最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终生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五四运动的落幕,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从《自己的园地旧序》入手,联系1923年前后周作人思想和生活的变化,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探究周作人由“人的文学”向“个人的文学”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要“以人为本”,一是由我们的工作对象所决定的;二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所要求的;三是高校人的文化、素质层次较高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就要理解人、关心人和尊重人。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处,必须进一步清“左”,从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上实现“五个转变”:把“斗争哲学”转变为“团结哲学”;把“立竿见影”转变为循序渐进;把“一锅煮”转变为“分灶吃饭”;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对话;把思想教育的“单打一”转变为将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中把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广泛、深入、成效卓著、影响深远的领导人。就如何“巧争”领导权,本文从“头戴两顶帽子”“战略协同”“坚持斗而不破”“坚持强大自己”等方面,具体揭示周恩来“巧争”统一战线中领导权的做法和经验。周恩来的做法和经验能为新时代贯彻大统战观和“巧争”世界和平发展统一战线领导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新民主主义的边建设边过渡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这是周恩来在建国初年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建树。周恩来这一思想有其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他与毛泽东关于实现这一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上的区别,深刻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周恩来始终不渝地坚持全面贯彻党的革命转变理论和路线,对于我国完成过渡时期建设与改造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革命转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传统人文精神是周恩来管理思想的基础。“和谐中道”是周恩来和衷共济管理艺术的基础;群体认同的意识是周恩来管理中全局观的基础;“变通”、“集思广益”等是周恩来现代决策观的基础;“用贤则治”的人事思想是周恩来五湖四海人才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