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林漫步     
公正、全面地对外报道社会主义中国公正而又全面地向全世界报道社会主义中国,首先要求我们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我们说“公正”、“全面”地报道中国,就是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在改革、开放中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又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的中国。“实事求是”又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以偏概全,不吹嘘,不给外国人留下中国一切都好的印象;二是不渲染中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无论是报道成绩还是报道问题,都必须留有余地。怎样使对外报道做到公正和全面呢?  相似文献   

2.
问题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矛盾问题报道在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负面报道的代名词,其实所谓问题报道是相对正面报道而言的。“正面报道”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强调“平衡”、“和睦”和“稳定”。而问题报道大多是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反常现象,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在问题报道中新闻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  相似文献   

3.
综观一些报纸特别是地市报的时事报道,并.不像本地新闻那样让人可信。突出的问题是,少数时事版面有“水分化”和“庸俗化”倾向,片面追求“读卖效应”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政治性、准确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4.
新闻里能不能讲道理?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的新闻理论是断然否定的。他们有一条所谓的新闻客观性法则,宣称记者的责任就是把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而不作判断和推理,不加个人评论。有的资产阶级大报,甚至在报头上印出“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的字样,以显示其超然和客观。实际情况当然并非如此。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说话”不就是发表意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走转改”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失实报道仍有发生,虚假报道仍见诸于媒体。为了更好地改进新闻报道,培养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继续深化“走转改”,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可以为“走转改”提供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其新闻思想中“群众观点的建立”、“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对深化“走转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戴恒曙 《新闻世界》2009,(11):89-90
“负面报道”是通过反映和暴露社会阴暗面,来达到促使公众警醒、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负面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媒体的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手法。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编辑如果妥当地处理“负面报道”,就能够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功能,对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健康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俊 《青年记者》2000,(2):31-31
著名记者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发现新闻要靠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要靠对受众的关切和勤奋。新闻是写给人看和听的,一则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是衡量一则  相似文献   

8.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经济新闻存在着呆板、肤浅等问题,具体地说,有“四多四少”:唱四季歌的报道多,研究经济规律的报道少;就事论事的报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少;公式化的报道多,新鲜活泼的报道少;从领导和丁作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报道少。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而忽视了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这样,使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写活的经济新闻,愈来愈陷入呆板、沉闷的境地;而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经济报道的任务和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有关经济工作指示”和“图解经济政策”、“通报生产进度”。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经济新闻,把指导性与  相似文献   

9.
“写家”是具有特定职业素质的一类记者,他们性格开放、好奇心强;举轻承重、发现力强;超越自我、挑战性强。他们和“名记者”的名分一样,只能主要凭其作品的阅读率和影响力来认定。之所以称为“写家”,而不称为“名记者”,是因为报纸参与新闻竞争的基本手段是以文字报道赢得读者,“写家”写出有较高阅读率和传播效益的报道是报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新闻机构,很多都是只强调“报道”而不在意新闻的讲述方式和方法。其结果,是很多新闻报道没头没脑,不可亲,不可读,成了新闻“垃圾”。而也有一些重视讲故事的媒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所谓的故事性而牺牲新闻的真实性,讲出来的东西不可信,也成了“垃圾”。  相似文献   

11.
一份城市主流报纸,必定要有“高度”——高度决定影响力。而文艺报道,有的被认为仅是娱乐大众、愉悦性情的东西,似乎与“高度”不搭边。然而,钱江晚报最近有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报道,却是以文艺部为主担纲的,采编人员以人为本,以独到的眼光与思维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命运,以独辟蹊径的方法策划报道,以一个个震撼读者心灵的版面,告诉我们,文艺报道是可以这样做的,文艺报道是可以这样有力量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我国政务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瘦身”日见成效。衍生和关注政府事务的各类政务新闻今天也到了“瘦身”的时候了。怎样“瘦身”而不“伤身”呢?很显然,政务新闻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削减报道内容和长度。笔者认为因该避免过去“大而全”的报道模式在“巧而精”上下足功夫。打开电视或者翻开报纸,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新闻有四多:会议多、形式主义多、领导讲话多,内容重复多”。特别是在一些政务新闻中,常常是面面俱到、长篇累牍,这种“大而全”的报道形式,受众看完后不知所云,最后留下的印象是“噢,今天开会了!”造成这种“大而全”…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由此可见,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多么重要。在批评报道中,尤其是电视批评,由于其直观性强、影响面大,就更应该发挥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努力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补台而不拆台,帮忙而不添乱。这实际上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批评的原则。坚持并把握好这些原则,就能做到扶正祛邪,有理有据,鞭挞丑恶,有力有度。这样的批评,就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转化,就能够体现电视批评的自身价值。这样的批评,才是准确、公正、全面、艺术的批评。 我们认为,批评报道的“力”与“度”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力”就是“力量”,就是针砭和震撼;“度”就是“分寸”,就是深浅高低。任何仅有“力”而无“度”和仅有“度”而无“力”的批评报道都是不成功的报道,正所谓强弩之末,不以穿鲁缟;差之毫厘,顿成谬误。  相似文献   

14.
某晚报2000年5月2日第4版有这么一段报道:“为了提升陕西省蓝田县的教学质量,近日蓝田县对现有代课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和综合考评,把232名不合格的教师清退回家。”(引文中着重号系引者所加)报道中把“提升”与“教学质量”搭配,而教学质量不是职位、等级,用“提升”搭配显然不恰当。这里的“提升”该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种种原因,典型人物报道中出现了“人情味”缺失的现象。为了表现典型人物的与众不同并树立典型人物高大光辉的形象,追赶潮流“编”典型、移花接木“凑”典型、杀鸡取卵“挖”典型、依靠政策“喂”典型,把典型搞成脱离实际的“客里空”、“高大全”,把典型塑造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这样的典型报道是把“三棱刀”,对新闻媒体、广大受众和典型人物都是有自‘害而无一利的。  相似文献   

16.
据3月2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政府在通往该镇的入口处兴建的“文明生态小康示范村”,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结果成了农民住不起的“小康示范村”。而在此之前一些地方媒体已经从正面对这个“示范村”进行了报道,前来参观、取经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地方政府脸上有光,地方传媒报道有彩。然而,这些地方传媒报道却有下列几种错误倾向。为地方政府“形象”造势为地方政府“作秀”。我国的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理当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可有些地方传媒在新农村建设报道…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活,这话我们讲了好几年。但是,怎样做才算“搞活”了? 如何才能“搞活”? 这问题又似乎没得到满意的解答。多年来,我们往往把“活”仅限在形式的范畴内,诸如报道形式的变革、报道体裁的创新、写作技巧的变化等等。因为把“活”限在形式范畴内,延伸下来的误会是:“活”的东西就深不了;甚至认为,“活”的东西就是那些“花里胡梢”没有份量的东西。这便把“活”与“深”对立起来,影响了人们对“活”和“深”的科学探讨和实践。其实,把“活”仅限在形式范畴内,本身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是不科学的。形式上的“活”,是“活”;但“活”,不光是形式问题,首先应是内容范畴内的问题。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死”东西,形式再“活”,其“活”也徒劳,不可能有可读性,因而也算不得“搞活”了。而内容有活力,形式又活泼,这才是“活”内容与“活”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才是“活”的科学含义,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把经济新闻“搞活”了。这样的“活”就同时可能“深”,“搞活”与“加深”在此也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至此,经济报道“数量不少、报道不活、质量不高、力作不多”的现状就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活”怎样才能实现呢?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综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拓宽报道领域;畅所欲言;物中见人;形式多姿。这应视为“活”的几个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8.
说到企业报道,有些人第一个反应是:“现在效益不好、能宣传的典型少。”不少人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缺乏经验的采访环境。这种感觉有它对的一面.工业企业效益普遍滑坡,现有的典型经验已反复报道过了。也有不对的一面,这便是这种报道定位出编了──看重事物发展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看看成套、成型经验的报道而忽略了不完善经验中的有价值成分。再往深处说,一些搞经济报道的记者还不善于在新的情况下.运用“过程论”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由此使企业报道陷入这样一种境况:面面俱到大而全的经验报道多,一事一报…  相似文献   

19.
贺剑 《青年记者》2007,(12):44-45
女性报媒在“报道女性本身和女性关心的新闻”的新闻方针指引下,其文化娱乐报道基本上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仍有一些不确定或者无法界定的领域和形式存在。而这些不确定和争议,从目前来看,则是女性报媒和其他报纸先天没有“非此即彼”之分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首先,记者要做到笔端饱含感情。记者对干典型报道的对象的了解,不能仅满足于事实加上概念,而应力求做到对之有一种情感上的体察。要提倡细心体会人物所具的情感、所有过的感受。有的记者由于作风不深入,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其实对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很不了解,与之存在着一种“隔”的状况。那又怎么能指望典型报道的受众与典型报道所报道的人物2间不存在“隔”的状况呢?其次,应当比较充分地写出人物的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感情。必须指出:典型报道的报道对象无一例外地都有着丰富的感情。有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其实,只要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