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和现实生活自然沟通起来,使得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从心灵深处产生影响。有效的教学,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  相似文献   

4.
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自然地连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同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我从以下三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5.
马丽静 《考试周刊》2010,(9):163-164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在生活中能学习到更多。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  相似文献   

7.
蒋静雅 《江西教育》2007,(18):20-21
曾经,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鲜活的现实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录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对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从而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相似文献   

9.
王丽芹 《新疆教育》2013,(15):48-48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致使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生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品社课有效性的主要素材,家庭教育活动是提高品社课的有效性的重要补充。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学实践证明,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我们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现实生活,人为地造就纯而又纯的教育,将无法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在  相似文献   

11.
几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使我为之困惑的是:虽然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竭尽全力想上好课,可总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真正地实现与他们情感的共鸣。究其原因,是自己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此,我在整合品德课程资源、构建品德生活课堂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2.
几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使我为之困惑的是:虽然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竭尽全力想上好课,可总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真正地实现与他们情感的共鸣。究其原因,是自己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此,我在整合品德课程资源、构建品德生活课堂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体验,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一、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品德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教育家赞科夫说:"如  相似文献   

15.
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  相似文献   

16.
枯燥的说理、空洞的说教是当前品德课堂的通病,它苍白无力,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和内化学生的行为。而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品德学科教学,则有利于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时下的思品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同避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纯而又纯”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内容无法与周围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教学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导致思品课单调乏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效益低下。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思品教学必须回归青少年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那么如何使思品教学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新课程中的“新课程”,这话从另一个层面道出了品德这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诸多方面亟须探究、实践与完善。虽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材更有神采了,教学手段更先进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但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空洞说教等问题仍然存在。构建“高效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找到真正属于学生的品德生长点,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人为地造成了理想德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就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