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黎刚 《考试周刊》2007,(39):61-62
本文论述了日语学习模式的作用、分类及其实际运用。日语学习模式的作用是使日语学习系统、自动化和最优化。日语学习模式分为语言性学习模式、心理性学习模式。日语学习模式运用的主要特点是概括化和个性化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日语和汉语中一定情况下存在着同样的句意因采用不同句式而表达情态不同的现象。据此从认知角度出发,分析上述情况中采用主动态与被动态情态效果的不同,从论证举例中得出在何种情况下被动句式较主动句式在情态表达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的主观性极强的感情形容词以其独特的用法成为日语词汇中特殊的一类。它要求用第一人称作主语是由人类这个认知主体的认知决定的。认知语言学能够从认知基础、认知生成过程和人类的认知模式等方面揭示感情形容词语法特征的内在原因,并能够在以上几方面通过日语感情形容词的认知原理解释其在语法上异于汉语和英语的现象。通过对日语感情形容词及其运用的认知原理的论述,可以启发日语学习研究者运用认知语言学解释日语中的其他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6,(1):67-70
以文化语义学为研究视角,以辞典语义为主要考察对象,对中日"虫"语义作认知模式比较和文化模式比较,探讨"虫"语义在汉语和日语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从一个视角认识中日文化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的科学,主要是依据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转换,通过运用信息加工模式来描述心理事件的(psychological events)。一般认为,美国卡内基一梅龙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R.Anderson于1980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是这门学科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20余年来,Anderson教授的这本著作不断修订再版。同时,认知心理学在学习与教育领域不断渗透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心理过程的认识,为改进教学提供了颇为深刻的启示。其中,比较  相似文献   

6.
女性形象一直是文人写作中的重要对象,柳永的一生与歌妓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歌妓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促使他写下了大最的独树一帜的歌妓词。词的内容集中表现了女性生活、情感,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词人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刻画女性形象,如外貌描写、情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尤其是市井女性的心理描写,全方位地把女性的相思之情、离别之恨、遭弃之怨等种种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认识当时的女性提供了窗口。  相似文献   

7.
杨洪艳 《考试周刊》2012,(39):13-14
Langacker认知语法体系中的“发展动力模式”,“参照点”和认知构式理论等理论可以用于对情态动词“要”的解释。“要”既可做根情态,又可做认识情态。情态动词包含的描述场可以由其后的主动词具体化。“要”作为表达义务的根情态.可以与其他根情态连用。“要”所表达的否定概念通过“不”和”“没”实现:“不”可否定情态本身或者其后表达的行为或事件.否定主动词所表达的未来的行为或事件;“没”不能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只能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已发生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型情态意义和认知型情态表达两个方面阐述了情态的概念,总结了基于意义基础上的认知型情态的表达,同时讨论了认知型情态的时态问题以及否定形式、疑问形式和零情态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Palmer的情态动词分类,动力意象图式理论可阐释常见情态动词的认知语义并找出各语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情态动词的义项从动力情态到认识情态再到道义情态,呈现出情态动词在主观性上逐渐增强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当汉语情态动词“要”分别表现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义时,“s要VP”构式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和认知特点。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理论视角,对这一构式的研究表明:“要”表现为不同情态义时,“s要VP”的概念结构各异;在从动力情态向认识情态发展过程中,构式“S要VP”的主观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1.
言语行为动词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具有人际意义,它们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讨论主要从逻辑情态和人际功能中情态系统的角度两个方面进行。逻辑情态分为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情态系统是人际功能的主要实现手段。韩礼德把情态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两个语义系统,其中认识情态与情态化系统相对应,道义情态与意态化系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助动词"得"(děi)可表义务情态和认识情态。义务情态又分可选择和不可选择两种。就表义务和认识情态上,"得"和"要"出现了重叠的情况。但由于情态来源的不同,两者在情态义的具体呈现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情态动词“肯”属于单义的动力情态,客观陈述句子主语的意愿.虽然有学者认为动力情态也带有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但是没有具体阐述.考察实际语言运用,根据范畴理论,将“肯”的情态意义分为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其典型用法即表示动力情态,而非典型用法也可以表达认识情态,有时也含有道义情态的意味,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相似文献   

14.
从情态的角度考察“大不了”的语义内容,可以对“大不了”的四种用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大不了”在语言使用中可以表达认识情态、道义情态、评价情态三种不同的情态语义,但在语用功能上却表现出一致性,都反映出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严重程度进行主观小化,持有不以为然的主观态度。本文最后对“大不了”的主观性特征进行了考察,认为不同语义内容的“大不了”包含的主观性强弱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考察了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发现,情态动词“能”最初是表达动力情态的意义,然后由动力情态分别演变出道义情态和知识情态的意义。我们的研究还显示,推理是汉语情态动词“能”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义演变,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nclusion of epistemic value into Richardson and Watt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 (FIT-Choice) framework to produce a more robust, useful teacher motivation model. We specifically examined pre-service teachers’ social utility value (SUV), personal utility value (PUV) and epistemic value regarding pursuing future professional engagement and development. Using principal axis factoring, we found four main factors: PUV, SUV, epistemic value—future value of knowledge (EVF) and persistence/satisfaction. These factors were then used i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to predict pre-service teachers’ intentions to pursue future professional engagement. Results provided the following three insights: (a) SUV was the most consistent, positive predictor of professional engagement and predicted all dependent variables; (b) EVF was a newly identified factor and a positive predictor of pre-service teachers’ desire to pursue a leadership position and (c) PUV negatively predicted planned effort and a desire to pursue a leadership position.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话语主观性在英语进行体多义性中的体现。言者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视角、情感、认识情态。因此,话语主观性是进行体表将来和委婉礼貌等多义性形成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参照语料库可以是多种文体的混合语料,而且越大越好.……"(Mike Scott,2016:112).本文以BaREnloB为参考语料对比探析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语料库WECCL(1.0)四个年级大学生议论文中情态序列使用的年级趋向.研究发现:1)方差分析与稳健性检验表明,BIS、LOG_L与LOG_R各指标基本呈现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认知情态和模糊调和语语义上的相容性,提出了认知情态类模糊调和语这一暂时性概念。对科技语篇中的认知情态类模糊调和语的语言体现形式、使用频率、使用动因和使用特征的研究表明这类模糊调和语在科技语篇中是一种多功能、多语用的语篇策略,只有参照科学语境下的认知、社会文化、机构和人际方面以及具体的上下文等局部特征才能对其有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