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初二学生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杂文,难度比较大。学生首先碰到的是文字障碍,课文中生字生词多,有些词很冷僻,有一些句子近乎文言句式。即使一些通俗的词,若不细加品尝,也会食而不知其味。这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一句中的文言虚词,如不理解,就难以读懂句子和领会作者造句的用心。“居然”一词,用得恰到好处,好在哪里呢?这些都是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解决的难题。二是句子含意深。文章结尾,仅只“活该”二字,容量却很大。究竟谁“活该”?什么事“活该”?为什么“活该”?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很感棘手。三是作者的立意不易揣摩。《论雷峰塔的倒掉》写于一九二四年十月,当时,中国正处在封建军阀统治时期。面对封建势力的垂死挣扎,鲁迅先生写了一些反封建主题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借题发挥,针砭时弊。这一切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差距很远,因而读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我们把指导学生阅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点,放在基本读懂上。其它不作任何要求,力求教学目的单一。二读懂的关键是要释疑。过去,我们教学这课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文讲判断句提到,“文言里还有判断句里用‘乃’‘为’的。”举出两个例句: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并指出:“‘乃’‘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我们考虑这种说法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通常是名词谓语句。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 系词(判断词) 谓语”,而古汉语判断句(这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文言翻译分值的增加,文言翻译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但要想提高文言翻译的得分率,首先的一条是字字落实,也即直译,而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难点,因为在试卷上须定要遇到一些平日没有接触过的字词,这时据文释文不失是一条途径。所谓据文释文,就是利用一定的语言环境来翻译词义,什么是语言环境呢?就是指一个词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领句、全篇),乃整部  相似文献   

4.
标点,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它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文言语感和词义理解的水平。怎样标点呢?有人总结了“文言标点三法”看字(句首、句末常用字)、看词组、看句子(重点是句型)。我们认为这些方法固然切实可行,但是还忽视了文言文词句对称这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是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阅读中的两项要求。表面看来两者各有所属,仔细观察和分析,它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符号系统”的观点,词就是一种符号,句子则是符号系列,或称“符号链”,整个语言就是由一些符号及其组合规则构成的。由此说来,词、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也随之而发展变化,历经数千年之久,文言文与现代的语体文已有了相当大的距离。这正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所在。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学习文言文,常常由于一个词弄不通,整个句子就无法理解。“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一个“全”字不通,整句就无法翻译。研究语言的变异,词的变异的研究,占居重要位置。但文言词汇和现代词汇究竟有何异同呢?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语言学界的前辈,通过辛勤的劳动,研究了词的变异,指出了两条规律:一、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下面结合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这方面的题型说说考题与复习的问题。考题类型一解释所列举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如:2006年北京市考卷第12题,要求解释“山岳潜形”“薄暮冥冥”“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四个加点词;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作了明确阐释:“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将来进一步阅读古籍,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打下初步基础。”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多采用“串讲法”和“评点法”。这两种方法皆以老师讲授为主。我个人认为,欲迅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积累词汇,弄清语法积累词汇就是要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是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在句子中处于重要位置。离开了文言实词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回想起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水浒》,尽管有些字尚不认识,好些词不甚理解,但一口气读下去,故事情节居然也就了然于胸。“拦路虎”那么多,又怎样读“懂”的呢?原来好些似懂非懂的词,是靠阅读上下文而“猜”出个大概的。这就给我们一点启示:这种不求甚解的“猜读”,用于今天中学文言文教学,也许不无可取之处吧。这里所说的“猜读”,是指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自学者依据文言词本身的特点及其所在的上下文,根据已知去猜测、推断未知,从而独立掌握未学过的文言词的含义。这种“猜读”实际上是文言知  相似文献   

10.
用语简洁,是文言(古代汉语)较之于现代汉语的一大明显特色。张中行先生在其《文言津逮》(北京出版杜2002年版第138页)中曾概括了八个方面的“文言优点”,其第一大优点即为“简练”。他认为:我们读文言作品,都会感到文言有个明显的特点,句子和篇幅都比较简短,因而显得干净、充实,紧凑。简短,原因的一部分是词的字数比较少:文言使用单音词比较多,到现代汉语里,许多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了。但主要还是由于句子短和篇幅短。不过,文言阅读过程中,我们还是会碰到一些句子很长、内部结构关系极为复杂的语句,此时,就须要我们在梳理其语法关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它是构成文言文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但由于用法灵活,与语法结构密切相关,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几大类。此外,文言中一些代词、副词也具有调整句子结构、表达语气等作用,一般也划入虚词范畴。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确切分辨每个词的词性;二是掌握每个词在句子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三是“今译”问题。高中语文课文中较系统地介绍了40多个单音节和双音节虚词,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是表示词法的一种手段,各个实词是靠不同虚词的组合、连接、修饰、辅助而成为一个完整句子的,因此,要读懂浅易文言文,掌握一定量的虚词十分必要。请赏析两篇短文。  相似文献   

12.
【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既是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知识掌握的情况,又是考查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何谓“常见文言实词”?依据《考纲说明》解释:“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与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应当算作属于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这类实词。”何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高考试题来看,就是要考查考生判定多义的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的能力。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有: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判断古今同形词语意义是否相同等。【技巧指南】在多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切实记牢常见文言实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比较可行的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与技巧。技法之一:以形断意。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字的意义。例如“涉”字,左边是“水”,表明与水有关;右边是“步”,“步”字的结构实际上上半代表一只脚,下半代表一只脚,含有过河的意思。据此,我们就可推断出“七岁而能涉”(苏轼《日喻》)和“...  相似文献   

13.
课外活动     
一、句子的重音在哪里?由于说话的环境不同,着重点也不同,常常把句子里的某个词说得重一些。在语音学上把这叫作“逻辑重音”。请将“我不会写诗”这句话的前边或后边加上一句话,使人一看就知道这句话的哪一个词应当读重音。  相似文献   

14.
把文言段落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是高考必考题型,它是对学生阅读文言能力的综合性考查。怎样才能翻译好文言句子呢?主要有以下要求:一、尽量用直译,严格忠实于原文,做  相似文献   

15.
〔问疑解难〕文言今译是说用现代汉语将文言句子或文段译成白话文。要求是准确、通顺,为此要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1、哪些词可不择? 专门词语,如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官制、朝代、帝号、国号、年号和度量衡单位等可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哪些词需换一个说法? 通假字应替换被通假的字,单音词用双音词来替换,由于古今词义的不同需用另一个词来替换,判断句要用“……是……”来替换。如“仓鹰击  相似文献   

16.
【考点说明】“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能力点近几年在高考的复现率为100% ,尤其是对“以”“之”的考核。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为15个 :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考命题的特点是 :①扣准“在文中的用法”单独命题 ,而且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 ,不涉及特殊用法 ;②结合文意 ,考查虚词的比较用法。同现代汉语一样 ,在文言句子里 ,一个文言虚词的词义是受其词性限制的 ,同时一个词可能有多个义项。虚词通常起到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成为完整的句子的作用 ,来体现不同的意思 ,抒发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对文关系 对文,是指书面语言中互相对应的词、词组和句子。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语言结构上相似,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理解了这种关系,就可以用“对文释义法”来解决文言翻译中的一些难解之词,以免丢分。  相似文献   

18.
文言词中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察,除了考查学生实词的积累情况以外,突出强调了判定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重点考查语言推断能力。所以考生在掌握足够量的实词以后,重点应放在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要求上,掌握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9.
高纪安 《教师》2010,(35):75-75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与“翻译古诗文中的句子”是2011年高考必考点。分析近十年试题,命题者在这两点上设计问题的落脚点主要在实词上。我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有一条总的原则,那就是:字(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具体来讲,利用已有知识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必须内化四种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的许多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使句子翻译难于做到“信”“达”“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教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通过比较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帮助理解文言的特殊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