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承志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进行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本文从其浓重的宗教情结、原始质朴的英雄主义情结和清洁精神的倡导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作家广阔又特立的精神视野。  相似文献   

2.
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是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两大支柱。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通过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命运的描写,否定了人类通过理性观照获得自我拯救的道路,表达了人类的另一种可能性,即在对上帝的信仰和爱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与升华,从而获得救赎。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在内的复合体。就制度、行为及心态三个层面而言,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其目标是改善人格,而最终成果是形成稳定的集体人格。  相似文献   

4.
就个人命运而言史铁生苦难深重,但他终于理解了苦难,超越了苦。指引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神”(精神)的信仰,即一种在苦难时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史铁生称之为“宗教精神”。追踪史铁生的这一心路历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寻找灵魂的归宿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大学学术自由演绎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视角分析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演绎进程,可以看出,就精神文化层面而言,崇尚自由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发端的动力;就传统文化层面而言,实用主义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主流价值取向;就组织与制度文化层面而言,专业组织、法规条例以及协商制度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外部保障与规范;就道德文化层面而言,学术责任与学术道德是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内部反省与自律.美国大学学术自由在精神文化中产生,在文化冲突与演绎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继发 《学语文》2003,(4):11-11
《<宽容>序言》一文中的“漫游者”。作者对他正面着墨极少,没有姓名,没有生平事迹,然而,他却张扬了坚强的个人意志,高扬了人格精神美。  相似文献   

7.
信仰的心理学研究在国内已初具规模,许多学者对不同群体的精神信仰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精神信仰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的精神信仰与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国内关于信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多数研究还停留在信仰现状调查和相关分析层面,缺乏有力的实验证据,研究范围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信仰的心理学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科学而崇高的信仰。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又有利于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高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将党的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其理论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需要三个层面协同发挥作用,即在学校层面融入红色基因、在社会层面激活红色基因、在个人层面传承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9.
毛姆东方情结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层面上看,当时的时代是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人们的精神是空虚的,而大量东方思想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虚;从家庭层面上看,由于他从小寄人篱下,父母早亡,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萌生了对东方的向往;从自身层面上看,他对叔本华、王尔德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景仰,进一步坚定了他对东方思想的追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控制论的反馈原则剖析了《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旨在证明拉斯柯尔尼科夫并不是意识分裂、二重人格的人物,而是意识统一、不断在反馈调节,以求心理平衡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