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军事家,聚多才多艺于一身,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精到。他不仅重视雅乐的建设,而且极度热衷于俗乐,并实现了这两种音乐在思想深处的完美融合。曹操自身的音乐创作不仅削弱了原有的教化功能,而且极大增强了抒情功能。究其这种音乐思想产生的原因,除音乐本身的发展规律与汉魏时期社会思想的变迁之外,还与曹操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成长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刘立  胡治洪 《培训与研究》2006,23(10):35-36
生当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当时极其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扫灭群雄,统一北方,为中国由乱而治、从分到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奉行法家之道,兼采名家、兵家、纵横家思想,宽严兼济,求真务实;而他的终极社会政治理想则在于儒家的王道仁政;在个人养生方面,他还究心于道家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种驳杂的思想指导下,曹操成就了平乱致治、反分促合的历史功业。  相似文献   

3.
历来对曹操的评价可谓众说不一,主要有英雄和奸臣两种说法,但大多受小说、戏剧、评书的影响较多。诗言志,文章从曹操的诗歌浅析其思想性格,或能有助对曹操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已很复杂。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曹操从历史上的英雄逐渐演变为奸贼。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带有千余年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理想,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历史、道德观念和爱憎态度,因而这一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曹操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借助政治上的领袖地位,广泛收罗文士,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曹操所撰教令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内容刚直豪爽,事理通达质朴,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6.
在对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及曹操本来面目作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审视后发现:儒学不断地而又分阶段地吸收溶化着法家思想。曹操虽以法家称,但其“人治”行为并不符合纯粹的“法治”精神,真正深入其骨髓、贯穿其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造就其“刚健”、“日新”、积极有为的一生的,乃是早期儒学之根本思想-“修已以安百姓”。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认为曹操是大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候”,专权僭越,谈不上什么忠义。但在本文中,分别从曹操对将领、对家庭等史实来作心理学上的分析,说明曹操思想里也有忠义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考查有关曹操的史料的基础上,概述了曹操的法治思想,着重分析了曹操法治思想的特点、形成原因等,同时认为,曹操法治思想是曹操得以顺利统一北方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封建正统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是一代枭雄。无论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湮抹的一笔。作为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统一北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了人民的生活。本文通过探寻曹操廉政思想的脉络,发掘出他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建安风骨是一代文学之标志,曹操更是其中的代表,他由动乱离变的社会现实反映为沉毅悲壮的诗风,继续发展为昂扬激越慷慨而歌的内在情感,再到文人意识的独立,曹诗的特点对"建安风骨"内在气质的形成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过去学者或者说曹操思想属于儒家,或者认为他崇尚法家,还有说是杂家的,不一而足。我们从曹操思想性格的一贯表现、反映其心性思想倾向的诗文、对于儒法礼教的深刻认识、思想方式和习惯与道家相近等方面重新加以探讨,指出其思想性格更多道学文化影响的因素,这与其青少年直至而立之后在道学氛围浓厚的家乡接受教育密切相关,这种教育训练了他的思想方式与认知习惯,使其富有智慧,以致在混乱的世界可以做到"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以后治国虽杂用儒、法家的一些观念,乃政治统治权术而已,并非真正属于他个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18,(5):22-32
囿于残损严重、来历不一、用途未明、修复迟滞、考释舛迕等诸般现实情况,围绕曹操高陵画像石所展开的学术研索,一直难如人意。本文就中选取刊有榜题的画像残石12例,在榜题训释、内容考求以及书法、绘画、雕镌技法与艺术风格评裁等方面,作了尽量客观的厘析。  相似文献   

13.
曹操的游仙诗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了神仙世界,独创了抒情言志的空间,所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曹操的生平和游仙诗着手,论述其游仙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4.
攻邺之役的胜利对曹操统一北方具有决定性意义.官渡之战获胜后,曹操信心倍增,把进攻目标确定为冀州首府邺城.经过充分准备,进展顺利.三个阶段都达到了预期目的.曹操麾下著名谋臣、战将几乎都参加了此次战役,他们在曹操统一指挥下各施所长,分工协作,形成强大合力,赢得了胜利.攻邺之役的胜利使曹操的实力走上鼎盛,决定了他对北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据文献记载曹操为沛国谯人,即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已为学术界所认可。最近有学者提出根据现行区划,“曹操故里”应该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境内,一些媒体也对此观点进行报道。笔者根据文献记载以及现行区划,粗略探讨曹操故里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6.
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打破东汉末年腐朽的选官制度,实行"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将一大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吸收进曹魏政权,让他们各施其能,各尽其才,为自身事业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善于用人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曹氏父子在汉魏禅代中对待士族的态度貌似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其承续性策略贯穿成熟的政治艺术。曹操早年因出身和行事个性而难被士族认同,在战争实践中他不认同过于注重有行的清议遗风,勇于打破士族阀阅,不拘品行地开放性用人,对大族名士限制性使用。局势稳定后的集权进位中,对于不合作的大族名士震慑、打压,甚至杀掉其中的翘楚人物孔融、荀彧,迫使士族屈从自己的威权。继任的曹丕削弱武功集团亲近士族集团,颁布九品官人法,在他的笼络下,士族集团积极支持汉魏禅代。  相似文献   

18.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推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的不多,仅20余首,但这些诗歌如同一面广角镜,反映了东汉末年的全景社会,所表达的社会内涵非常丰富,特别是其中忧国忧民的人文思想,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曹操四言诗最为出色,其四言诗对《诗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本论文着重从曹操四言诗歌的内容、体式、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阐释曹操四言诗对《诗经》的继承及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