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取象"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存在于各种文化形式之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利用"取象"造字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培养留学生的汉字"取象"思维,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的语言活动,它是以一种变异的超普通语言的手段来创造出生动可感的意象而实现其审美功能,完成其艺术效果的。一切语言材料到了艺术语言中都要经过艺术的熔铸和加工,使之为创造艺术形象服务。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化的途径。人的精神美质,情感美质,只有通过“立象”的过程,也即艺术化的过程,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在纷纭的世象中,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把握至美,外化于形,于是,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玩味不尽的美的语言世界--艺术语言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论述了中西方立"象"、取"象"的渊源和发展,对中西方关于"象"的认识论与美学范畴和命题,特别是对中西方关于言、意、象关系进行了认识比较,剖析了中西方在立"象"、取"象"上所追求的不同,提出了中西诗学对"象"的关注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侧重立象以写意,后者则侧重求象以写实,由此发展了求真、求实、求经验实证的真实再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而中国诗学立象的终极目的和理想是得道、明道,立言明道不足则立象.  相似文献   

4.
对“象”的认识由来已久,意象在我国的语言运用中也有深远的渊源,从老子的“道”到《易传》中的“圣人之意象”再到后来的“意中之象”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语言理论联系紧密,意象美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立象以尽意”是解决“言不尽意”的办法,亦是艺术语言重要的表意、特点。  相似文献   

5.
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也有象似性.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语言象似性特别是句法象似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阮籍哲学文本的逻辑建构和文学文本的意象创造,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继承《周易》"立象以尽意"而来的象思维,不同于王弼"得意在忘象"的以意为主的本体思维方式,凸现出的是感性、具体的"象"的独立价值,又以适合之媒介身份完成以象尽意的特殊功能。通过《通易论》和《乐论》两则哲学文本的细读,挖掘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并以此思考文学文本中意象创造的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7.
意境理论是我国古代诗词学说中,作为对诗词作品艺术形象的创造和诗词艺术价值评价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而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相对于意境理论促成的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司空图意境论的内涵——"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象似性指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其表达的内容之间有某种象似关系。语言的这种象似性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使用中,在英语语法中也大量存在。本文从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三个视角来探究其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广大英语教育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哲学有个著名的命题———言意之辨。中国哲人们为了解决言意问题,做了另外一种尝试,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象”的范畴,从而确立了“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崇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抽象意义的传统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方式。中国美学的传统重在“家”,古人通过感性形象把握意义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兴思维”是中国古代取象思维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0.
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于文本中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基础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一读者观念世界的映照性相似或关联,其基本特征是(广义的)隐喻性.它主要有顺序象似、数量象似、距离象似、音韵象似、图形象似、环境象似、言语象似和角色象似等八种形式类型,有超越语言的象外之意,是作品艺术张力和魅力的主要源泉和读者对作品进行“具体化”的触发器,能引导读者感受象外之趣,获得更多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在<史记>所记录的女性人物中有一组母亲身份的形象,这些母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充满智慧仁爱的传统母亲.政治漩涡中异化的母亲和在情欲中迷失的母亲.她们形成了中国文学里最早的母亲群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和后世的文学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阮籍诗歌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儒家“比兴”的方法已经不能解释他的诗歌。这是因为外在严峻的政局,阮籍不能直抒其意,造成了他的诗歌结构的封闭性。他采用“寄言出意”言说方式,运用与当时流行的道教有关的语汇,构筑了一个象征的世界,使他的诗歌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现实在他的诗歌中,大多是记忆的醉片,并不是写实的,而是为诗歌中的哲理服务的。因此,造成了阮籍诗歌和儒家“比兴”解放方法的错位。这是阮籍诗歌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隐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语境之中。隐喻的正确使用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与传神,其主要原因是隐喻话语具有双重影像的特点。对隐喻的双重影像的特点在语境中的使用进行一番探讨,可加深我们对语言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付忠 《海外英语》2012,(5):195-196
Image is one of David Herbert Lawrence’s most important artiste featur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some imag es in "Odour of Chrysanthemums",in order to explore unique style and writing techniques.We also can know better about the disaster rev olution brought to people.  相似文献   

15.
王韬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书写异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精神肖像、服饰、生活方式等,从全球文化的高度审视中国女性的屈辱命运,为中国近代女性的觉醒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16.
里快先生的新著《狗祭》以独到的视角、奇特的构思以及谋篇布局中的大智慧,向读者展现了库伦图草原美丽而迷人的画卷,以及草原深处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狗祭》在突出表现了巴图老人的善良、友爱,以及哈日巴拉的聪慧、叛逆之余,还成功地塑造了阿如汗和舍力玛额吉等审美形象。小说故事情节回环曲折,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7.
《雨巷》所营造的意境美,与诗人在诗中所创设的几个典型而又独特的意象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这些意象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相似文献   

18.
文学述"道"、表"意",但必须经过"象"的中介。作为文学特质的"象"与图像之"像"之间同中有异。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中的"像"元素与日俱增。文学的无形之"象"被大量改编成了有形之"像"。从无形之象到有形之像、再到符号之像,精神的因素逐渐减弱,主体重建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9.
霍桑的小说<红字>主题思想丰富深邃,艺术表现手段超凡卓越.众所周知,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特色,也是它蜚声文坛、行之久远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本文则试图以小说中出现的红"A"字作为切入点,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它及其色彩意象来推动情节发展和表现主题内容的.  相似文献   

20.
物理图象能直观形象地表达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也能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因而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能为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带来许多方便。反过来,如果获取的是错误信息,那么它将把我们的思路引入歧途。下面通过对几个具体例子的分析来谈谈如何避免这方面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