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应该算得上是位多产作家,不久前,他的第15部长篇小说《老生》问世,并在9月份新出版的第五期《当代》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给读者带来了大惊喜、大震撼。这部小说里的故事,时间跨度长,前后接近百年,整个讲述了一段鲜活的革命历史,在这百年间的时间里,社会与历史变迁变化,尽含其中,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陕西南部的一个山村里,书中的灵魂人物是老生,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  相似文献   

2.
《老生》贾平凹著作家贾平凹多年文学创作笔耕不辍,并且不断进行各种尝试与突破。最新长篇《老生》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从20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是现代中国的成长缩影。它以民间写史的方式叙事,在乡俚野史与古典传奇的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6,(1):13-17
押近年来,贾平凹着力于对乡土书写的回归,以求赋予其更为宽广的时代内涵。新作《老生》凭借民间唱师的身份和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意图勾勒历史的面貌。"我"在两层叙事文本中因叙事身份多样性和存在方式的边缘化特点,客观地展现着历史的发展脉络,也表现出作家在面对复杂的历史真相时所做出的价值选择。其中《山海经》作为小说重要的关照性文本,二者在叙事时空的不同维度上彼此呼应,并在外在的时间线性关系上形成对话。作家以此为依托进行历史叙述,凭借个人记忆对跨度巨大的时间进行梳理,在对历史真实的消解与构建中思考着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从题材、主题到叙事手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文章通过探讨贾平凹最新长篇《山本》的叙事艺术,揭示了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最新特色,并把贾平凹的这种历史叙事的创新置于中国当代乃至历史上的文学叙事视域中去考量,力求彰显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古炉》是贾平凹本世纪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乡村"文革"为题材,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那种灾难性场面,而且深挖了"文革"之根源,即当时乡村普遍存在的贫穷、愚味、浑浊、荒诞、争斗,或者说国民的病态生存和病态人格。由此表现出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伤痛和批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并再次经由传统文化,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出路。这既是贾平凹一贯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不仅全景式的展现了农村生活,也为当代农村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存照。小说对农村的土地与发展、文化变迁、伦理道德等问题表现出深刻的思考与极大的忧虑,为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之于中国当代乡村叙事,很大程度上具有"标本"的意义。综观其30多年的创作,清晰传递出中国乡村现实与乡村叙事变迁与更迭的脉动。2005年问世的《秦腔》,在赢得巨大赞誉的同时,也招致严厉的批评。在贾平凹的乡村叙事谱系上,《秦腔》似乎表现出终结之意。无论对乡村新现实的发现,还是表现手法的新探索上,都表现出与此前迥异的品格。  相似文献   

9.
作为从农村走出的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始终关注农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商州系列小说到90年代中后期的《土门》《高老庄》,及至新世纪之后的《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贾平凹用文学作品追踪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通过文学形象表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情绪、思想观念、心理结构的变化轨迹。在对农村的变迁和农民命运的书写中,贾平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最初对改革的赞誉和认同,到世纪之交的批判与反思,及至2000年之后的新世纪,贾平凹以知识分子的怀乡意识,表达了对农耕文化失去根基后传统乡村的怀念。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创作,可因不同的创作时期分别概括出各自的特点,而其1985年的创作,由于创作主体精神获得了自由,创作活力空前勃发,在继1981年小说对世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的基础上,以性意识为焦点对人生意蕴的追求成为其创作的主旋律,通过描写性意识欲重建一个新的文化模式,塑造出新人格。本文着重阐释了性意识的基本命意,通过对《天狗》、《黑氏》、《冰炭》三个文本的简要分析来展现贾平凹文学作品中性意识透视社会人生的完美表现。  相似文献   

11.
试论贾平凹对《红楼梦》之接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平凹十分推崇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他的文学创作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在对悲剧艺术之体认、细节描写之继承、女性形象之钟爱、宿命结构之模仿、语言风格之学习、家庭日常生活题材之选择等几个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正是由于贾平凹对《红楼梦》之创作优点的接受与借鉴,使他成为当代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力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高老庄》是他近几年来人生思考和艺术探索的集大成作品。这种集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个总结,一大转变”。“两个总结”分别是指人物形象意蕴以及作品主题构成的丰富,扩展和汇总。换句话是,贾平凹把几年来散见于其他作品中对人物精神素质和社会生活的思考和希冀统一在《高老庄》中给予了集中和重塑。“一大转变”则指他前些年的“神秘论”世界观在本书中得到彻底地清算和改观,贾平凹从此将以一种清正的面目活跃于文坛。因此,《高老庄》在贾平凹的创作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古炉》无疑是贾平凹创作中的扛鼎之作,从《秦腔》到《古炉》表明了贾平凹持续对乡土中国的思考,《古炉》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层面进行生活化叙事,将农民、农村与文革的关系及乡土中国现代化出路探索融为一炉,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即到传统中找寻乡土中国自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精神家园是人们诗意栖居之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失落的家园的苦苦寻觅.他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在作品中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园意识体现了贾平凹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状况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向思考,流露出了现代人对生存困境的文化焦虑和精神漂泊。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个人成长经历与现实生活背景决定其文学创作执着于中国乡村的变迁,关注与思考乡土文化的意义以及命运。《极花》是其乡土小说又一个高峰,更是他无法调解城乡文化矛盾与冲突最痛苦的"郁结"之作。作者通过圪梁村人、事、物等一系列生活细节密集性的记录,将读者视野聚焦于拐卖妇女事件的背后,反思在中国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在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大背景下,在城市文明成为当代社会主导文化的社会语境下,揭示了城乡二元文化的对立与冲突,表达他对城市文明挤压、侵蚀下的乡土文明凋敝、没落甚至走向毁灭的担忧,更表现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审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矛盾、冲突交织的困境中,思索个人、农村乃至历史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审美功能应该属于文学诸功能中的首位,是文学作品诸功能的核心,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作为"美文"之称的散文更是如此。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小说家和散文作家,在其丰富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在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上灵活,视点转换自然舒畅,透视效果极佳。读贾平凹的作品,常常有一种如同观看《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画卷。尤其是他作品中叙述场境意象,更表现出这种特点。他的散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的审美,形成了具有独特内质的审美风格。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实践,从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这一视点出发,对其意象之美表现出的特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学史上,家族小说已经成为一个文学母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家族小说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沿革;贾平凹在其小说《秦腔》中对夏家家族的历史做细节性还原的同时,还对其特质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即亲情的淡化,婚姻的消解,精神归属的叩问和对家族精神不断消解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是当代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乡土小说继承了鲁迅小说的传统,也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贾平凹具有强烈的世俗关怀精神,对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小说创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9.
据《华商报》报道,贾平凹书画展及《贾平凹书画》首发仪式在西安举行,国内众多书画名家出席捧场。但是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画家陈国勇说“贾平凹的艺术成就和苏东坡不相上下”,引起了在场多名嘉宾的哄笑。作为特邀嘉宾的陈国勇,在展览开幕式上被安排在第四个讲话,他说:“中华五千年出了两个艺术奇才,一个是苏东坡,另外一个就是贾平凹。贾平凹的作品无论是从品位还是高度上,都和苏轼站在了一个对等的位置。”针对此言,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