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论语》强调“礼”的重要性,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礼”的内涵:礼待臣民;以礼治国;礼治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是达到仁的手段。孔子处于春秋战乱时代,遵循礼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但是恢复周礼的目标在当时很难实现。细致观察我们这个时代,各种家庭、婚姻、公民社会以及国际社会中的关系都出现紧张状态,“礼”的思想在这个时代体现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恢复“礼”的精髓和精神,重建我们的“礼仪之邦”,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华孝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论语》中的孝经前人阐释主要包含敬亲、养亲、爱亲、谏亲等丰富含义。为亲人死后举办的丧葬之礼在现代具备寄托哀思、思想传承及精神慰藉等多重意义,追及丧葬之礼的最根本含义,《论语》中有关丧葬之礼的论述有所阐明。丧葬仪式是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孔子极力推崇的礼的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之礼是对逝者的恭敬。丧葬之礼和对祖先以至神灵的祭祀制度有相通之处,它们皆为孝的实现形式,可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论语》“孝”字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语》是儒学文化的源头。本文就《论语》中孔子言“孝”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闻释。笔者认为:“孝”的文化内涵除了“善事父母”外,还庄包括统治者的“慈惠爱民”,从而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为政之道与成已之方。并且,“孝”的实践意义,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惑,无论古今,皆归于此。  相似文献   

6.
《论语》和《金刚经》的"德"都以"修己惠人"为目标,都非常重视"德"的教化,也都把推行"德"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但两者毕竟属于两个不同宗派的作品,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对"德"的态度、分类、教化以及表现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录体著作,《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众多弟子的言语和行为,较为集中地展现着先秦儒家的思想理论,呈现出高明博厚、气势恢宏的君子气象。作为内在心理诉求的"仁"与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相辅相成,一同塑造着这种君子气象,使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与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和教育典籍,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当代青年学生应充分汲取其蕴含的素质教育思想。《论语》视域下现代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心怀天下的政治追求、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的良好修养、仁者爱人的宽广胸怀和豁观变通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0.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在《论语》中有着诸多的论述,对中国礼的产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礼文化特点的完整的礼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上至国家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礼是人真情的体现”、“礼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贬己尊人,谦逊为美”、“慎言为礼,含而不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六个方面浅论《论语》对中国礼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照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37-41,90
文章主要对《论语.里仁》与《论语.泰伯》两章中有关"劳"字的语句进行了语源和语境的分析。在指出当前的许多《论语》译注版本存在不确切解释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诗经》和《论语》中有关"劳"字的解释。即,《诗经》中的"实劳我心"和《论语》中"劳而不怨"之"劳"应译为"忧劳"而不是"忧愁"或"劳累";而"恭而无礼则劳"之"劳"则应译为"劳而无功",而不应是"劳倦"或"疲劳"。  相似文献   

12.
《论语》这本书的字数报刊上经常说到.但说法有分歧。现将笔者见到的三种说法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而”字的使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基本属于口语记录,因而给对当时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本文企图通过《论语》中“而”字使用情况的总结,构勒出该字在当时口语和书面语中运用的轮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论语》二十篇,“而”字共出现341次,其中作连词273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调查《论语》中使用的“之”字情况,从专书考察的角度分析“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试图更好梳理“之”字的语法功用。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体现,“礼”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高校承载着让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命,教育人、发展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务,这与“礼”的育人本质是一致的。高校育人工作应该从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丰富学生的礼仪情感,创设践行礼仪的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做到礼从心生、礼中有情,实现以礼育人。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共计149个包含如字的句子。如字是古汉语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除单独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和固定格式。因此,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18.
《论语》和《荀子》开篇都先论学习,其论学习最有价值之处,是重在做人。而在做人上特别重视礼法。两书都反复强调一个“礼”字,把礼视为道德情操的培养,以提高人的和社会的精神文明,今天,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重新学习古代文化遗产《论语》和《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对于促进良好的校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论语》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哲学思想典籍之一,虽然用的是古汉语这种与西方全无渊源关系的文字系统写成,然而翻译成英文后仍能为现代西方人所接受甚至流行,这证明了这些文本的世俗性以及人类思想的普遍性。西方哲学的隐喻认知理论认为,与修辞格领域的比喻有所不同,隐喻不是用来表达已经形成的思想,而是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力量,引导思想观念的形成。本文作者力图通过解释隐含于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中的物象,来了解这些概念意义的潜在范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结构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历来颇有争议的“者”的词类归属问题,采用穷尽式,专书专题的方法分析《论语》中的“者”字,以期能够准确反映出上古汉语“者”的用法及特点。论文列举了目前学者对“者”的词类划定的不同观点,并对“者”的词性重新进行归类。我们认为古代汉语中“者”应属于辅助性代词、结构助词、语气词,并在此基础上对“者”字结构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