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丹柯》,灵魂不为之震撼的人很少吧。之所以写出作者完全的笔名,绝不是要炫耀.只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内涵:“高尔基”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巨大的”.“巨大的痛苦”不是为个人的不幸遭际.而是为了某个集体、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无知和苦难,《丹柯》何尝不是作者悲悯人类苦难、渴望引领人们却又遭遇猜忌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2.
余慧斌 《上海教育》2007,(4B):60-60
案例 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在呼和浩特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参观了名的蒙牛企业,我深感震撼。震撼的不在于蒙牛的现代化牧场(奶牛也有“两室一厅”确实让我开了眼界),不在于它的发展速度(从1999年的年销售0.43亿到2004年的72亿),也不在于它的老总(恰巧我见到了这位把温总理“每个孩子每天一斤牛奶”的嘱托时时记在心上的牛总)。让我震撼的是一种化的力量,是在蒙牛公司作业区时时看到的那些“理念自白”:“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生产部);“销售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服务”(销售部);“设备无故障是最大的快乐”(设备部);“让平凡成功,使成功卓娥”(人事中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要慎用善用多媒体课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投影仪演示着本节课的课题:“《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执教者:×××”。上课了,教师作了简短的新课导入,多媒体演示出:“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师请一个同学介绍作者,然后教师作补充,多媒体演示:“作者简介:朱自清,……”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看,一边体会作者使用的语言,描写的景色,抒发的感情。”多媒体逐行演示出《荷塘月色》全文,并播放配乐朗诵。教师:“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美景集中在4、5、6节,我们先来欣赏第…  相似文献   

4.
(一)“风雪夜归人”,究竟是“作者”归,还是“他人”归?笔者认为.“归人”不是“作者”,而是“他人”。理由有三点: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这种快乐的到来.让阅读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课文,顺畅直译课文。2.了解“史传体”体例特点,理解作者用这种体例写文的目的。3.赏析“五柳先生”,品味作者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7.
于世杰 《小读者》2011,(2):52-52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它们为何有这份“孝心”.至今还是一个谜。但动物的这些孝心行动是令人震撼和感动的。  相似文献   

8.
蒋金兰 《今日教育》2004,(12):15-16
新的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全新理念给人们特别是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震撼和反思.而深刻的反思必将带来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就学习新课程中的“教学”概念,谈一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意料中王晓玉的出现会轰轰烈烈,事实上她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分明感觉到了心灵的震撼。一件随意的上装配了一条有些发白的牛仔裤.在留名册上洋洋洒洒地留下笔墨,在墨香还未散尽之时便已转向同学们,报以亲和淡然的一笑。邻座的文学社编委悄悄地问我:“这就是王晓玉吗?怎么穿得这么随意?”我说:“简简单单.我喜欢。”  相似文献   

10.
一口气读完陈惠芳的《触摸教育的风景》,让我在教育的风景中触摸到了内心极大的震撼与羞愧。感谢陈老师带来这么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读完这本凝结了作者教育教学活动经验与智慧的佳作.感受着她“智慧资本”与“文化资本”的成功.沉甸甸的心中感到无比的爽快。这本书,是她对教育教学充分忘我的体验,也是一位普通教师走过的充满酸甜苦辣的路。  相似文献   

11.
镜头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崔羲文同学满怀深情地诵读着朱自清的《背影》,教室里出奇地安静。显然,伟大的父爱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学生,也同样震撼了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李镇西 《教师博览》2002,(11):29-29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书名中的“沉疴”“危机”“批判”等词让我们感到令人难受甚至令人窒息的中国教育现状。但这又同时是一本绝对具有强烈心灵冲撞力的书。读者不一定同意书中的全部观点,但很难不被作者鞭辟入里的剖析和酣畅淋漓的抨击所震撼:从传统教育的贫困到当今教育的  相似文献   

13.
诗人普希金曾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而阅读就是人获取知识和净化心灵的良好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书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怎样才能让读者懂作者的心情,去和作者做真正的“对话”?现代文洋洋洒洒。泼墨如泻,  相似文献   

14.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一、课件构思在教学初中第四册《古诗欣赏》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内容的设置上,分别安排了“作者小传”、“文体常识”、“写作背景”、“诗词释义”、“诗词赏析”、“学习指导”和“自测练习”几个单元。1.作者小传:对作者的生平做较为系统的介绍,着重突出  相似文献   

16.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11,(6):50-F0004
担任过邓小平的翻译、现任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张维为,以《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一书震撼了舆论界.张维为教授说,中国是文明型国家.“它汲取各大文明的优点,又可以继续保持自我,同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虽然少年天才是鲜见的.但他足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中国不缺少神童.只缺少培乔神童的土壤”;“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是可以培养的”……于是有更多的人欲探究制造神童的妙诀.甚至带领孩子参加“神童”速成班。到底神童是天生的.还是人为培养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三岔口     
  张书迎 《招生考试通讯》2006,(12):I0005-I0005
[点评] 文章运用虚实结合写法,构思十分新奇:作者精心择新路的起点;文中的三个“我”,也都有一定的寓意,分构造的“三岔口”.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既是人生歧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思想感情的“我”.发人深思.耐路和正途的交叉口,也是作者反思、净化自己、重新选人寻味,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追寻自然     
一口气把三部《黑客帝国》看完以后。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电脑病毒和机器对人类的奴役.人类沉浸在被程序设定的生活方式的满足中.这些奴隶在“母体”中被数据操控着.吃喝拉撒……而硕果仅存的真正的人类聚居在破败的地下城市“锡安”城内,  相似文献   

20.
“画龙”与“点睛”存在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有龙才能点睛。点睛需要画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画龙点睛”才能给人以气势.给人以震撼。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都让人为之困惑.或许此举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教师画龙,学生点睛.画龙点睛造就活生生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激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才能激起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把课改中“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