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样琴 《成才之路》2014,(36):62-63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更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四种策略:投放丰富的、富于探索性的材料;应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根据活动的需要,动员幼儿及家长收集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根据幼儿对区域材料操作情况,及时对操作材料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
对示范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和观察,本研究发现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偏低,不能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也较少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但呈现方式单一,幼儿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较低。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在投放材料时应明确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提供组合材料,增添新的操作方式,拓展幼儿的兴趣,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卢娟 《华章》2012,(35)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恰当投放是幼儿顺利参与区域活动的前提,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呈现参与性,让幼儿主动参与操作的设置;体现适度性,操作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展现丰富性,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动手经验;显现层次性,尽量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  相似文献   

4.
黄丽红 《家教世界》2013,(9X):13-13
<正>皮亚杰建构理论指出:大班幼儿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操作的动作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适宜的操作材料能使抽象的数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易于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那么,在数学活动怎样才能有效投放操作材料呢?一、操作材料要体现目的性,达成教育目标操作活动材料本身的特点及由这些特点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能获得怎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和作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如  相似文献   

5.
盖瓶盖     
耿兵 《学前教育》2006,(2):26-26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应通过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活动。可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中有目的地投放材料。比如钥匙与锁,幼儿用的各种带盖的餐具,不同质地、不同形体的杯子、瓶子和盒子等操作材料。这样可使教育更具生活化、游戏化和目标化。但是,原来教师为了丰富幼儿探究的材料。把一些不能物化教育目标的材料投放到活动中,有时不但不能支持幼儿,而且还会影响幼儿的探究的成功。材料的提供应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为了让教师能体会到材料投放和幼儿活动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盖瓶盖》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当一回“幼儿”。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需要通过自身参与各种实践操作活动探索知识,也就是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而在操作的时候,幼儿只有通过头脑和材料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有关知识,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怎样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学习呢?  相似文献   

7.
蔡荔 《成才之路》2014,(20):94-9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只有对科学小操作、小活动有了兴趣,才能主动投入活动。教师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科学活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呢?通过以班级特色活动进行探索,是一个好形式。根据幼儿园的课题内容,再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与生活经验,将班级的特色活动的活动内容定为—初探区域游戏中的科技小操作活动。通过区域游戏的形式来设计多样化的科技小操作活动,培养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要让幼儿进行有价值地探索,就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动起来,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同时也要注意这些材料投放的位置以及顺序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都将影响到幼儿参与科技小操作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区域游戏活动中对活动的目标定位来发展幼儿的科技小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要通过分层创设环境,有选择的来投放材料。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自由以及让他们去积极主动地感知、发现的权利。要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将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现象、特征以及是通过怎样操作、发现、推理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大胆地进行科技小操作活动。要通过区域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对科学的认识以及操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自由、独立的特点,可以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个舒适、愉悦的心情,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区域活动中教学操作材料的投放与指导,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培养幼儿独立、自强的性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适宜的操作材料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并使幼儿通过用自己的双手操作材料,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和相应能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谈了如何有效投放操作材料,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2008,(9):42-43
在中班“磁铁”主题活动中,赵老师引导幼儿进行完“磁铁找朋友”活动之后,在科学活动区投放了“鸭子戏水”的新玩具,目的是让幼儿在玩儿中充分感知磁铁隔物吸物的特性。结果,有的孩子看到新投放的玩具不知所措,有的盲目操作。于是,有的教师提出,活动区玩具是物化教育目标的操作材料,投放新玩具时告诉幼儿最基本的玩法,才不至于出现幼儿盲目探索。有的教师则提出相反意见: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探索,教师的引导才可能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才可能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困惑的?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孩子们往往会“冷落”数学角。为此,我们就如何吸引孩子来数学角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投放合适的操作材料。①和幼儿一起选择材料,计划活动内容。每次活动结束时,我都会问幼儿:“下次活动还需要什么材料?哪些你们可以自己准备,哪些要老师和小朋友帮忙?”孩子们根据需要从家中带来了易拉罐、牛奶瓶、毛线、硬纸板、小盒子等,和我一起商讨活动方法。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幼儿  相似文献   

12.
周宁 《考试周刊》2011,(30):233-234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目标;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适宜的相关材料。  相似文献   

13.
孙芳萍 《家教世界》2014,(Z2):62-63
<正>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操作材料的巧妙设计、灵活运用,能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那么,操作材料如何设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点。一、材料的目标性操作材料应蕴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首先要从实现  相似文献   

14.
正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部分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纲要》在科学内容与要求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对照《纲要》的要求,纵观幼儿园数学活动区的材料,我们发现操作材料对幼儿的吸引程度,以及材料设计是否合  相似文献   

15.
学习性区域活动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那么是否这项活动就是放任幼儿自由活动呢?可以利用活动前的讨论,让幼儿了解活动内容,明确活动规则;活动中的讨论,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有效操作;活动后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幼儿增加经验,激发活动兴趣。  相似文献   

16.
代荣 《成才之路》2014,(21):64-65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接触认识世界需要借助相应的事物。因此,在幼儿园中进行实物材料的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很多材料不能做到常换常新,已经失去了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作用;还有的活动材料单调乏味,不能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无法将活动开展得深入有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相应的主题活动,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幼儿。一、遵循活动目标,投放材料要具探索性 材料科学有序的投放能够为幼儿的活动给予重要的支撑,提供有效的服务。幼儿活动区域中的材料投放不是率性而为的,而要根据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实际能力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有目的的投放。鉴于此,教师在区域中进行活动材料投放中应该具备一定的探索价值,能够让幼儿积极动手,开动脑筋,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得幼儿在材料的玩耍操作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7.
美工区活动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方面起着独特作用.目前仍有部分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低效.提高美工区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调整组织策略:通过统筹规划和设备调整,保证幼儿拥有适度的美工区活动空间;投放操作材料应结合美工区活动目标并充分考虑“四性”;运用多种巧妙方法创设能激发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境;重视提供差异化的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18.
张海红 《教育导刊》2006,(10):11-13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等,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将活动室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美工区、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区域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在这里,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活动,按照自身的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探索、学习,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和自信。区域活动…  相似文献   

19.
汤妍 《早期教育》2001,(9):16-16
我园家长现均拥有两室一厅甚至三室一厅的住房,在家中为孩子设立活动区、角是完全可能也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园内宣传栏、家长园地、录像和书刊等多种渠道,组织家长学习有关理论,参与活动区、角的材料搜集、投放、操作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活动区的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初步懂得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教育要求合理投放各类材料(大多为日常生活中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  相似文献   

20.
董青莲 《山东教育》2012,(Z6):58-59
《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特别是科学益智区活动中,教师越来越重视科学、有效地投放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在中班科学益智区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针对孩子年龄特点、主题活动目标,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适时适宜地投放材料,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